• 1
  • 评论
  • 收藏
【党史学习•苏州解放日】“苏州新历史的第一页”
苏州政协
向作者提问
来源:政协联线 | 2021-04-27 20:09 字号
72年前的今天,在大运河畔枫桥西端,中国人民解放军打响苏州古城解放的第一枪。“天亮哉,解放哉!”千年古城回到人民的怀抱,苏州历史从此翻开崭新一页。
翻开苏州市档案馆的“红色珍档”,有两份发黄的报纸弥足珍贵,它们是苏州城解放的见证,亦是苏州人民万众一心,跟随中国共产党迎来光明新生活的见证。
这两份报纸分别为1949年4月27日的《光明报·号外》和1949年4月28日的《光明报》第六期(新一号),由民盟苏州支部编印。民盟苏州市委宣传处处长衡相锦介绍:“这是苏州解放当天和次日出版的报纸,记录了苏州历史开启光明的新一页。”
变卖家产组装收音机收听解放消息
“苏州城解放的历史,也是苏州民盟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和衷共济的历史。《光明报》的故事,还要从一台收音机说起。”衡相锦说。
上个世纪40年代中后期,苏州达材中学有位先生叫杨筑伦。杨筑伦的真名是黄肇模,是苏州最早的民盟成员之一。
身处国民党统治区,如何揭露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罪恶,为广大苏州百姓带来解放战争的最新消息,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共产党,坚定胜利的信念?黄肇模卖掉了家中的红木家具,筹得资金,买来反动当局禁购的电子管及其他配件,请人组装了一台短波收音机。每当夜幕降临,黄肇模便将家里门窗锁好,拉上窗帘,随后打开柜子,取出藏在柜子深处衣服堆中的收音机,接上电源,调整频率,搜索解放区电台。

  从这台收音机里,黄肇模听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听到了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战况消息。抑制住激动心情,他悄悄将这些信息记录整理下来,交给民盟战友们,编辑印刷成小报,偷偷塞进苏州城老百姓和其他进步人士的门缝里。
  就这样,借助这台收音机,苏州民盟组织突破了国民党的消息封锁,听到了解放区的声音,将其传递给更多的苏州民众。
一夜无眠印刷《号外》刊发告同胞书
1949年4月26日傍晚,民盟苏州支部负责人之一的陈廉贞和几名同伴走进了位于东中市的《苏报》报馆。在那里,当记者的民盟成员郑巴奋和部分接受进步思想的印刷工人已经作好印报准备。
此前,“苏州马上要解放”的消息,已在民盟组织内悄悄传遍,盟员们时刻关注着解放军行军路线,期待着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同时,大家进行分工,准备撰写文章,出版报纸。
当获悉解放军顺利会师于市中心察院场这一最新战况后,大家迅速行动。忙碌了整整一个通宵,曙光中一张张散发着油墨清香的《光明报·号外》面世,古城苏州迎来了光明。
《号外》上,头条消息由黄肇模撰写,大号字体的主标题十分醒目:“苏州新历史的第一页,人民解放军进城”,副题是“人民夹道欢迎情绪兴奋热烈,解放军主力继续向敌追击中”,生动地记录了苏州人民欢迎解放军进城的热烈景象,字里行间透露着迎接新生活的喜悦之情。
 

《号外》下方,约占三分之一版面的是民盟苏州支部发出的《告苏州同胞书》公开信,由陈廉贞执笔。文章指出,解放军是人民的队伍,全体人民生命财产、民族工商业、学校、医院、文教机关、体育以及外国人生命财产均受保护,号召苏州同胞“以迎接远归的弟兄一般的心绪来迎接解放军”,为了“建立民主、独立、富强的新中国”而一起奋斗,呼吁人民以检举敌人、保护财产、安守本职的实际行动来迎接苏州解放。这封公开信除在《号外》上刊登外,还加印了2000多份单页。
当天10时,开明大戏院门口聚集了大批民众,大家都在相互打听、交流解放军进城的消息。民盟苏州支部的成员们拿着散发着油墨香的《光明报·号外》与《告苏州同胞书》单页,发放给喜悦的人群。
心情激动留下珍贵“错版”
第二天,即4月28日,苏州民盟出版《光明报》第六期(新一号)。报纸上刊出社论《开始我们的解放生活》,表达了对共产党领导的新时代的向往。同时刊出《中国民主同盟苏州支部通告》,鼓励苏州民盟成员进行组织登记,整合民盟力量为国家建设服务大业做准备。而这一期《光明报》是一份难得的“错版”:据传,在排版时,大家情不自禁唱起了歌,把“中国民主同盟苏州支部”错排成“中国民主同盟州苏支部”。
 

上世纪90年代初,民盟苏州市委将报纸原件捐赠给苏州博物馆,如今,这两件珍贵的革命文物收藏于苏州市档案馆。解放后,那台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的收音机一直被它的主人珍藏。2009年4月初,在苏州解放60周年前夕,黄肇模的儿子黄仁顺,通过民盟苏州市委将收音机捐赠给苏州革命博物馆。
“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情不自禁地回忆起苏州解放时那段珍贵的历史,”衡相锦表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民盟成立80周年。民盟苏州市委将通过中共党史学习教育、举办各类纪念活动等,重温多党合作历史,铭记多党合作初心,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坚定信念,真正做到同中国共产党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
【记述】我家住了一个班的解放军
苏州解放后,由于还要解放大上海,解放军源源不断地来到苏州,兵营已无法容纳成千上万的战士,因此就选择部分民房临时借住。我家也住了大约一个班的解放军。他们向老百姓借了门板、条凳(借物都写借条)沿墙搁铺。白天外出开会或执勤,中午及晚上到住处休息。几天的相处,使我和家人对解放军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们对老百姓亲如家人,早上见面也点头打招呼,背包打得整齐,地面扫得干净。可惜,不久因部队有战斗任务开拔了。临走前,他们不但将借的东西全部归还原主,还将住的地方打扫干净,征得房主意见后才离开。解放军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受到了老百姓的好评和拥护,使解放前社会上“共产党共产共妻”等谣言不攻自破。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举国欢腾,世界瞩目。没过几天,苏州市举行了隆重而又热烈的庆祝大会,欢庆新中国的诞生。会场上,红旗招展,锣鼓喧天,鞭炮齐放,口号声此起彼伏,一派喜庆热闹景象,会后还举行提灯庆祝大游行。在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中,我和大家一样手举彩色的标语高声欢呼。
——汤仙霞《天亮了》,选自《亲历苏州解放》一书
【史录】民盟苏州支部创建记
1948年8月,中国民主同盟上海执行部负责人史良遣金琪(金若年)从沪来苏,应私立从云小学校长施剑翘之聘,以教务主任公开身份秘密开展民盟地下工作。金琪与早年在昆明、重庆入盟的陆志韦(陆钦墀)、杨筑伦(黄肇模)以及郑子嘉、许宪民、程中青等5名盟员取得联系。同年10月,以上6人聚集木渎镇石家饭店,在上海执行部委派的叶雨苍的指导、监选下,秘密地建立了民盟苏州支部,推选陆志韦、金琪、杨筑伦为负责人。支部成立后,即与中共地下党员蒋赉、许甫如取得密切联系,相互配合开展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
民盟苏州支部成员杨筑伦利用组装的短波收音机,收听解放区电台关于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战况报道和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广播,并加以记录、整理。由金琪负责编辑,利用从云小学油印机印刷成小报,采取邮寄、深夜沿小巷散发、塞入人家门隙等多种灵活的手段,宣传革命形势,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伎俩。例如,油印《基本政策之一》的小册子编录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政策》和华东军区在解放济南前颁布的《约法七章》等4个文件,邮寄散发给地方各界人士,以正视听,解除他们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疑虑恐惧心理,起到了团结人民、打击敌人的作用。为了迷惑反动当局,他们不断变更油印小报名称,先后出版《简讯》(4期)、《民工通讯》(4期)和《光明报》(5期)。
民盟苏州支部还充分发动盟员利用各自的条件,开展革命斗争活动,掩护中共党员,支援人民解放战争。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笼罩下,从建立到苏州解放只有约半年时间,民盟苏州支部却为苏州解放作出了积极贡献。
——民盟苏州市委提供
责任编辑:黎凡
转载请注明来源
  • 1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