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 评论
- 收藏
三星堆“上新”:灿烂的古蜀文明再惊天下


来源:政协联线 | 2021-03-26 16:00
字号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3月20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在成都市召开。会议通报了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内,现已出土金面具残片、鸟型金饰片、金箔、眼部有彩绘铜头像、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等重要文物500余件。
三星堆文物的“上新”,在解答了一些疑惑的同时,又带来了新的问题。三星堆遗址新出土的金面具残片,与金沙遗址的金面具极其相似,是否印证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在文化基因上存在联系?三星堆遗址新出土的文物,如何更好地展陈和推广,展示古蜀文明的魅力?为此,四川政协报记者专访了相关政协委员。
三星堆遗址新出土的金面具残片和青铜制品。
做好“上新”文物展陈 讲好三星堆故事
访谈嘉宾:德阳市政协委员、三星堆博物馆学术研究部部长 吴维羲
记者:三星堆遗址最新考古发掘成果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掀起了“组团打卡”三星堆博物馆的参观热潮,您认为三星堆遗址文化的魅力何在?
吴维羲:三星堆遗址被称为“人类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在学术界一直被认为是证明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同属中华文明母体最有力的证据。其发现始于广汉农民燕道诚于1929年在自家屋前淘沟时偶然发现的一坑玉石器。90多年过去了,其发现与发掘深刻影响了巴蜀考古和巴蜀文化研究。三星堆青铜文明在四川青铜文明史上成就重大,历史性影响突出。三星堆遗址丰富的文化遗存为已消逝的古蜀文明提供了实证,三星堆遗址及祭祀坑的发现发掘,使自古以来真伪莫辨的古蜀传说成为信史。古蜀史的源头及古蜀国的中心,亦因三星堆而得到确认,为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兼容并包的史学观点提供了直接证据。
目前已探明的三星堆遗址年代上起新石器时代晚期(约公元前2800年),下至春秋早中期(约公元前600年),上下延续约2200年,是研究人类由野蛮走向文明,文明起源、孕育、诞生及由兴至衰这一完整过程的绝佳实物标本,其中,三星堆遗址第2期至4期展示了古蜀国文明最辉煌的一刻。1986年,三星堆1、2号大型商代祭祀坑的发掘,出土了众多颇具地方文化特色的珍贵文物。此次新发掘的6个祭祀坑更是规模宏大,出土文物品类众多、数量巨大,不仅有同时期的大金面具残片,更有精美牙雕残件、造型诡谲的青铜制品、堪称孤品的龙形器尊等精品重器,多维度地向世人展示了卓尔不群、高度发达的古蜀文明。
其实,这8个祭祀坑相隔并不远,同处于一个区域甚至可说是紧挨着,为何隔了30多年才发现其余6个?这是因为之前“两坑”属抢救性发掘,出土文物的品级和数量可谓是倾一国之重器,当时确实没人预料到还会有其他分量相当的祭祀坑存在,再加上后来旅游设施的修建,把这6个坑完全挡住了。直到2019年,三星堆遗址考古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后,在“两坑”附近挖探沟作勘探时,才发现了3号坑的一角,进而顺藤摸瓜地找到这6个坑。随着考古挖掘的深入,考古专家队一步一步地揭开地层,一层一层地清理文物,我们也逐渐接近历史。随着此次发掘的6个坑的全貌向世人展现、考古整理工作及发掘报告的编写完成,一定会丰富和加深我们对三星堆遗址和三星堆文化的认知、深化对古蜀文明的认识,促进学术界更加全面地认识三星堆文化与周边地区文化的交流互动,特别是与中原、江汉平原地区文化的历史关系,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研究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大大丰富中华文化一体多元的内涵。
三星堆遗址新出土的鸟形金饰片。
记者:据考证,三星堆是古蜀国曾经的都城,因此三星堆文物的研究与展示十分重要。此次发掘更是成果丰硕,最新出土文物未来会如何进行展陈,发挥科研教育和科普宣传的作用?
吴维羲:关于新出土文物的展出是近期大众关注的热点。三星堆博物馆已把文物的修复和展示结合起来,与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新建了一个开放式的文物保护修复馆,设有文物储藏室、陶器修复室、玉器修复室、金属类修复室、象牙修复室等,已计划在4月试运营,5月18日正式开放。届时,观众可以在这里直观感受到文物的修复过程、方法和技术,揭开文物修复工作的神秘面纱,了解文物修复与保护知识。
在修复文物的同时,三星堆博物馆还在筹建新馆。以前发掘了两个坑的文物,我们就建造了两个展示馆——综合馆及青铜文物专馆,这次文物“上新”,需要有一个更好的展示空间。预计今年年底新馆修建方案及奠基仪式将完成。此外,新馆建设期间,不影响老馆的展陈。
三星堆博物馆筹划伊始,在办馆理念上就明确提出了走“馆园一体(馆园结合)”的思路,将三星堆博物馆定位为融历史博览、旅游休闲于一体的文化旅游景区。博物馆由1997年开馆时的一个展馆,到2003年扩展为两大展馆,合构为一部“古城古国古蜀文化”基本陈列。第一展馆(综合馆)建筑为半弧形斜坡生态式建筑,其主体以草坪为衣,外部近侧辅以山石飞瀑与多种常绿植物,建筑外观与周边园林设计浑融,意在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文精神。第二展馆(青铜文物专馆)建筑为变形螺旋式建筑,其外形追求与地貌、史迹及文物造型艺术相结合的神韵,强调“堆”的意象、突出自由攀升的螺旋曲线,具有“堆列三星”与“人类历史演进历程”的双重象征。
关于之后的陈展,作为博物馆陈列展示的主要负责人,我也在借鉴国际上通用及先进的陈列经验和做法。目前,博物馆陈列十分注重人和环境的关系,在陈列时首先去思考:一个文明是在怎样的地理环境中生长出来的?这样的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和滋润出这样的文化?尽可能地还原和揭示环境与文化的关系,给参观者以更加直观和深入的展示。活态化、科技化、沉浸式和静态展示相结合是三星堆博物馆的陈展要求。例如,我们已经利用多媒体展示手段,立体展示“立人像”,将立人所穿的3层衣服,采用动画演绎方式“剥开”,一层一层展现在参观者面前,使观众更加直接、感性地了解文物,做到让文物“活”起来,让参观者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星堆博物馆青铜馆。
4月,三星堆博物馆将启动对青铜馆的再升级改造。预计8月,升级改造后的青铜馆陈列将与游客见面。新展将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展示文物、揭示文化内涵,相信陈列会更上一层楼,令观众有耳目一新之感。青铜馆闭馆改造期间,为了使远道而来的游客少点遗憾,我们已经在青铜馆侧的互动厅设置了一个“青铜馆微缩展”,展示原馆中的部分“明星藏品”。
记者:当前我省正持续打造“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金字招牌。您认为三星堆博物馆应如何借助此次新的考古发掘成果,讲好三星堆故事,促进四川文旅发展?
吴维羲:1992年8月,三星堆博物馆正式奠基,位于三星堆遗址东北角临河一片河滩地。作为地方性专题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当年的建设条件还是比较艰苦,如今新馆建设有了更有力的政策支持,也恰逢好的发展时机。
2018年11月8日,省委书记彭清华在香港“川港澳合作周·走进香港”经贸合作论坛首次提出简括三星堆、九寨沟、大熊猫三大品牌的“三九大”,阐释四川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资源禀赋。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宣传口号“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其中,“三”指三星堆,“九”指九寨沟,“大”指大熊猫。三星堆作为四川向世界展示天府魅力的3张名片之一,恰逢我省加快实施古蜀文明保护传承工程这一历史机遇,三星堆博物馆自当筑梦奋进,积极创新、真抓实干,进一步做好博物馆的核心工作——陈列展览,和与此密切相关的科研、科普、文创、文保等工作,为古蜀文明的保护传承、扩大影响而努力。
三星堆、金沙文化一脉相承 携手共推古蜀文明申遗
访谈嘉宾:成都市政协委员、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 王方
记者:本次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金面具残片,与金沙遗址出土的金面具在造型上极为相似,被网友戏称“撞脸”。多次出土相似文物也更加佐证了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在文化渊源上的一脉相承。为何两处遗址都崇尚“金面具”,它的作用和功能是什么?共同表达出怎样的一种习俗?
王方:作为一种文化载体,面具曾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成为纵贯古今的重要文化现象。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出现了各种材质的面具,其造型、功能也各不相同,在古蜀文化中,面具是古蜀先民宗教祭祀礼仪及精神世界的折射。
金沙遗址目前共出土2件黄金面具和1件金人面像,其中8号遗存出土的金面具是目前中国出土同时期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件。金沙遗址的金面具与三星堆出土的4件带金面罩的青铜人头像,以及最新出土的金面具残片相比,造型风格极为相像。三星堆有4件金面具被粘贴在青铜人头像上,背面还残留生漆加黏土调和而成的粘合剂。金沙遗址出土的黄金面具,外表打磨光亮,内壁却较为粗糙,可能不是用于直接佩戴于人脸。考虑到在金沙遗址出土的玉矛、玉钺、石虎、木雕神人头像等很多器物上都发现有粘合剂这一现象,可以推测粘合剂已被古蜀王国的先民们广泛使用,专家推测金沙遗址出土的金面具也是粘贴在木质人头像或青铜人像上的。关于铜人头像,有学者认为是“专门从事宗教祭祀活动的巫师形象”,还有学者认为“可能是代表不同世代或不同身份的接受其祭祀的祖先形象”。而中国古代巫师佩戴面具,主持祭祀仪式的记载在文献中早已有之,说明这可能是一种相当久远的习俗。
金沙遗址出土的商周金面具。 张艳 摄
黄金雍容华贵,自古以来就被视为财富和权力的象征。因其具有耀眼夺目的光泽,又不易损耗、延展性强的特点,从而被制作成种类繁复、富丽华美的器物,显示着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艺术、生活情趣与观念信仰。实际上,黄金面具在古蜀人的精神世界里,不仅是一种通神的工具,更是社会地位的象征。以极其珍贵的黄金面具覆盖于青铜人头像上,不仅显示了其崇高的地位,更是以此作为沟通人神的媒介,希望得到神灵的庇护。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揭示了古蜀社会祭祀活动的昌盛,反映了古蜀先民独特的精神世界。与此不同的是,希腊迈锡尼古城遗址、古埃及图坦卡蒙墓以及在中国的辽宁、西藏、青海等地出现的黄金面具,它们基本都覆盖在地位尊贵的亡者面部,彰显其与众不同的地位与身份。
记者:三星堆遗址与金沙遗址都出土了大量象牙,古蜀人象牙祭祀是一种怎样的祭祀文化?
王方:1986年,在三星堆遗址的两个祭祀坑中出土了81根完整的象牙,还发现有少量片饼状的象牙器残饰片。在此次新发掘中,又发现了不少象牙和雕刻后的象牙器。而在金沙遗址的祭祀场所里,考古学家们同样发现了许多重要和特殊的现象,其中也以象牙祭祀的方式最引人注目。古蜀人将象牙作为奉献给天地神灵的重要祭品,在每一次祭祀活动中使用象牙的数量、方式都有所差别。有时是将一根根完整的象牙极有规律地朝着一个方向摆放;有时象牙被切成饼状或圆柱状;有时候是只取象牙的尖来祭祀。考古学家们认为,这些方式体现出了一种强烈的宗教色彩,具有某种特定的宗教含义。
三星堆遗址新出土的象牙。
金沙遗址的象牙遗迹分布于祭祀活动场所中,从已发现的60多处与祭祀有关的遗存来看,金沙人的祭祀活动大体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甚至同一个阶段里使用象牙的数量都有较大的差别。第一阶段(约公元前1400年-前1100年),仅有少量象牙使用。在第二阶段(约公元前1100年-前950年),象牙被大量使用。在第三阶段(约公元前950年—前550年),祭祀使用的象牙数量骤减。因此,古蜀人很可能最初是在河岸上进行祭祀,祭祀仪式结束之后将象牙埋在河滩上,上面用土进行覆盖,下次祭祀仪式之后又将象牙掩埋,如此循环往复,约持续了近千年。
相关专家经过分析表示,古蜀人用象牙祭祀有不同的形式,其中最盛大的是将若干整支象牙有序地铺陈在用于专门瘗埋祭祀典礼用品的最上层,其下为金、铜、玉器等物。此外,他们有时还将象牙切成一块一块的薄片一起掩埋。这种现象意味着,古蜀的象牙祭祀,不论在形式还是内涵上,都有着固定的、程序化的规则和定制。
关于金沙先民使用象牙祭祀的方式,在金沙遗址出土的一件平行四边形玉璋上也得到了证明。这件器物两面分别用极浅的线条刻画出了两组对称的图案,每组图案由一跪坐人像、两道云雷纹、四条平行线纹构成。人像头戴高冠,高鼻、立眼、阔口、方耳、方颐,身着长袍,双膝着地,肩上扛着一个弯弯的东西,以左手持握。经过考古学家的仔细观察,这个弯弯的东西,一头粗,一头尖,推测应是一根完整的象牙。该人像头部与三星堆遗址的青铜人头像极为相似,他戴着面具,肩扛象牙,以跪祭的形式将其奉献给神灵。肩扛象牙人像图案的发现,清楚地向人们展示了金沙时期的巫师们肩扛着象牙进行祭祀活动的一个场景,为我们记录下了象牙在祭祀中的使用方法,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图像资料。
记者:2019年,四川省印发《古蜀文明保护传承工程实施方案》,制定了2025年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古蜀文明保护传承体系等发展目标,关于加快推进古蜀文明遗址(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也写进了该方案。在此背景下,三星堆遗址与金沙遗址在保护研究、展馆陈列等方面有哪些合作,今后会如何共同推进古蜀文明遗址的保护和发展?
王方:基于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不可分割的文化基因,在金沙遗址发现、发掘之初,金沙遗址博物馆便开启了与三星堆博物馆在古蜀文明遗址申遗、课题合作、学术讲座、联合办展、联合外宣、文创发展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未来金沙遗址博物馆将继续联合三星堆博物馆推进古蜀文明专题展览的全球巡展,计划赴韩国等地举办古蜀文明文物精品展览,以及再次启动国内的巡展。金沙遗址博物馆还将运用金沙遗址考古研究成果,成立古蜀文明研究金沙中心,立足馆藏文物和遗址本体深入推进对金器、玉器、铜器、象牙等系列学术研究,同时再结合三星堆遗址本次发掘的新发现与新成果展开古蜀文化与周边文化关系的深入研究,两馆携手合作,共同提高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展示水平,建立完善古蜀文化传播体系,推进文化产业创意开发。
□本报记者 陈冰馨
□图片除署名外,由三星堆博物馆和金沙遗址博物馆提供
三星堆文物的“上新”,在解答了一些疑惑的同时,又带来了新的问题。三星堆遗址新出土的金面具残片,与金沙遗址的金面具极其相似,是否印证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在文化基因上存在联系?三星堆遗址新出土的文物,如何更好地展陈和推广,展示古蜀文明的魅力?为此,四川政协报记者专访了相关政协委员。


做好“上新”文物展陈 讲好三星堆故事
访谈嘉宾:德阳市政协委员、三星堆博物馆学术研究部部长 吴维羲
记者:三星堆遗址最新考古发掘成果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掀起了“组团打卡”三星堆博物馆的参观热潮,您认为三星堆遗址文化的魅力何在?
吴维羲:三星堆遗址被称为“人类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在学术界一直被认为是证明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同属中华文明母体最有力的证据。其发现始于广汉农民燕道诚于1929年在自家屋前淘沟时偶然发现的一坑玉石器。90多年过去了,其发现与发掘深刻影响了巴蜀考古和巴蜀文化研究。三星堆青铜文明在四川青铜文明史上成就重大,历史性影响突出。三星堆遗址丰富的文化遗存为已消逝的古蜀文明提供了实证,三星堆遗址及祭祀坑的发现发掘,使自古以来真伪莫辨的古蜀传说成为信史。古蜀史的源头及古蜀国的中心,亦因三星堆而得到确认,为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兼容并包的史学观点提供了直接证据。
目前已探明的三星堆遗址年代上起新石器时代晚期(约公元前2800年),下至春秋早中期(约公元前600年),上下延续约2200年,是研究人类由野蛮走向文明,文明起源、孕育、诞生及由兴至衰这一完整过程的绝佳实物标本,其中,三星堆遗址第2期至4期展示了古蜀国文明最辉煌的一刻。1986年,三星堆1、2号大型商代祭祀坑的发掘,出土了众多颇具地方文化特色的珍贵文物。此次新发掘的6个祭祀坑更是规模宏大,出土文物品类众多、数量巨大,不仅有同时期的大金面具残片,更有精美牙雕残件、造型诡谲的青铜制品、堪称孤品的龙形器尊等精品重器,多维度地向世人展示了卓尔不群、高度发达的古蜀文明。
其实,这8个祭祀坑相隔并不远,同处于一个区域甚至可说是紧挨着,为何隔了30多年才发现其余6个?这是因为之前“两坑”属抢救性发掘,出土文物的品级和数量可谓是倾一国之重器,当时确实没人预料到还会有其他分量相当的祭祀坑存在,再加上后来旅游设施的修建,把这6个坑完全挡住了。直到2019年,三星堆遗址考古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后,在“两坑”附近挖探沟作勘探时,才发现了3号坑的一角,进而顺藤摸瓜地找到这6个坑。随着考古挖掘的深入,考古专家队一步一步地揭开地层,一层一层地清理文物,我们也逐渐接近历史。随着此次发掘的6个坑的全貌向世人展现、考古整理工作及发掘报告的编写完成,一定会丰富和加深我们对三星堆遗址和三星堆文化的认知、深化对古蜀文明的认识,促进学术界更加全面地认识三星堆文化与周边地区文化的交流互动,特别是与中原、江汉平原地区文化的历史关系,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研究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大大丰富中华文化一体多元的内涵。

记者:据考证,三星堆是古蜀国曾经的都城,因此三星堆文物的研究与展示十分重要。此次发掘更是成果丰硕,最新出土文物未来会如何进行展陈,发挥科研教育和科普宣传的作用?
吴维羲:关于新出土文物的展出是近期大众关注的热点。三星堆博物馆已把文物的修复和展示结合起来,与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新建了一个开放式的文物保护修复馆,设有文物储藏室、陶器修复室、玉器修复室、金属类修复室、象牙修复室等,已计划在4月试运营,5月18日正式开放。届时,观众可以在这里直观感受到文物的修复过程、方法和技术,揭开文物修复工作的神秘面纱,了解文物修复与保护知识。
在修复文物的同时,三星堆博物馆还在筹建新馆。以前发掘了两个坑的文物,我们就建造了两个展示馆——综合馆及青铜文物专馆,这次文物“上新”,需要有一个更好的展示空间。预计今年年底新馆修建方案及奠基仪式将完成。此外,新馆建设期间,不影响老馆的展陈。
三星堆博物馆筹划伊始,在办馆理念上就明确提出了走“馆园一体(馆园结合)”的思路,将三星堆博物馆定位为融历史博览、旅游休闲于一体的文化旅游景区。博物馆由1997年开馆时的一个展馆,到2003年扩展为两大展馆,合构为一部“古城古国古蜀文化”基本陈列。第一展馆(综合馆)建筑为半弧形斜坡生态式建筑,其主体以草坪为衣,外部近侧辅以山石飞瀑与多种常绿植物,建筑外观与周边园林设计浑融,意在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文精神。第二展馆(青铜文物专馆)建筑为变形螺旋式建筑,其外形追求与地貌、史迹及文物造型艺术相结合的神韵,强调“堆”的意象、突出自由攀升的螺旋曲线,具有“堆列三星”与“人类历史演进历程”的双重象征。
关于之后的陈展,作为博物馆陈列展示的主要负责人,我也在借鉴国际上通用及先进的陈列经验和做法。目前,博物馆陈列十分注重人和环境的关系,在陈列时首先去思考:一个文明是在怎样的地理环境中生长出来的?这样的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和滋润出这样的文化?尽可能地还原和揭示环境与文化的关系,给参观者以更加直观和深入的展示。活态化、科技化、沉浸式和静态展示相结合是三星堆博物馆的陈展要求。例如,我们已经利用多媒体展示手段,立体展示“立人像”,将立人所穿的3层衣服,采用动画演绎方式“剥开”,一层一层展现在参观者面前,使观众更加直接、感性地了解文物,做到让文物“活”起来,让参观者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4月,三星堆博物馆将启动对青铜馆的再升级改造。预计8月,升级改造后的青铜馆陈列将与游客见面。新展将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展示文物、揭示文化内涵,相信陈列会更上一层楼,令观众有耳目一新之感。青铜馆闭馆改造期间,为了使远道而来的游客少点遗憾,我们已经在青铜馆侧的互动厅设置了一个“青铜馆微缩展”,展示原馆中的部分“明星藏品”。
记者:当前我省正持续打造“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金字招牌。您认为三星堆博物馆应如何借助此次新的考古发掘成果,讲好三星堆故事,促进四川文旅发展?
吴维羲:1992年8月,三星堆博物馆正式奠基,位于三星堆遗址东北角临河一片河滩地。作为地方性专题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当年的建设条件还是比较艰苦,如今新馆建设有了更有力的政策支持,也恰逢好的发展时机。
2018年11月8日,省委书记彭清华在香港“川港澳合作周·走进香港”经贸合作论坛首次提出简括三星堆、九寨沟、大熊猫三大品牌的“三九大”,阐释四川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资源禀赋。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宣传口号“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其中,“三”指三星堆,“九”指九寨沟,“大”指大熊猫。三星堆作为四川向世界展示天府魅力的3张名片之一,恰逢我省加快实施古蜀文明保护传承工程这一历史机遇,三星堆博物馆自当筑梦奋进,积极创新、真抓实干,进一步做好博物馆的核心工作——陈列展览,和与此密切相关的科研、科普、文创、文保等工作,为古蜀文明的保护传承、扩大影响而努力。
三星堆、金沙文化一脉相承 携手共推古蜀文明申遗
访谈嘉宾:成都市政协委员、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 王方
记者:本次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金面具残片,与金沙遗址出土的金面具在造型上极为相似,被网友戏称“撞脸”。多次出土相似文物也更加佐证了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在文化渊源上的一脉相承。为何两处遗址都崇尚“金面具”,它的作用和功能是什么?共同表达出怎样的一种习俗?
王方:作为一种文化载体,面具曾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成为纵贯古今的重要文化现象。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出现了各种材质的面具,其造型、功能也各不相同,在古蜀文化中,面具是古蜀先民宗教祭祀礼仪及精神世界的折射。
金沙遗址目前共出土2件黄金面具和1件金人面像,其中8号遗存出土的金面具是目前中国出土同时期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件。金沙遗址的金面具与三星堆出土的4件带金面罩的青铜人头像,以及最新出土的金面具残片相比,造型风格极为相像。三星堆有4件金面具被粘贴在青铜人头像上,背面还残留生漆加黏土调和而成的粘合剂。金沙遗址出土的黄金面具,外表打磨光亮,内壁却较为粗糙,可能不是用于直接佩戴于人脸。考虑到在金沙遗址出土的玉矛、玉钺、石虎、木雕神人头像等很多器物上都发现有粘合剂这一现象,可以推测粘合剂已被古蜀王国的先民们广泛使用,专家推测金沙遗址出土的金面具也是粘贴在木质人头像或青铜人像上的。关于铜人头像,有学者认为是“专门从事宗教祭祀活动的巫师形象”,还有学者认为“可能是代表不同世代或不同身份的接受其祭祀的祖先形象”。而中国古代巫师佩戴面具,主持祭祀仪式的记载在文献中早已有之,说明这可能是一种相当久远的习俗。

黄金雍容华贵,自古以来就被视为财富和权力的象征。因其具有耀眼夺目的光泽,又不易损耗、延展性强的特点,从而被制作成种类繁复、富丽华美的器物,显示着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艺术、生活情趣与观念信仰。实际上,黄金面具在古蜀人的精神世界里,不仅是一种通神的工具,更是社会地位的象征。以极其珍贵的黄金面具覆盖于青铜人头像上,不仅显示了其崇高的地位,更是以此作为沟通人神的媒介,希望得到神灵的庇护。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揭示了古蜀社会祭祀活动的昌盛,反映了古蜀先民独特的精神世界。与此不同的是,希腊迈锡尼古城遗址、古埃及图坦卡蒙墓以及在中国的辽宁、西藏、青海等地出现的黄金面具,它们基本都覆盖在地位尊贵的亡者面部,彰显其与众不同的地位与身份。
记者:三星堆遗址与金沙遗址都出土了大量象牙,古蜀人象牙祭祀是一种怎样的祭祀文化?
王方:1986年,在三星堆遗址的两个祭祀坑中出土了81根完整的象牙,还发现有少量片饼状的象牙器残饰片。在此次新发掘中,又发现了不少象牙和雕刻后的象牙器。而在金沙遗址的祭祀场所里,考古学家们同样发现了许多重要和特殊的现象,其中也以象牙祭祀的方式最引人注目。古蜀人将象牙作为奉献给天地神灵的重要祭品,在每一次祭祀活动中使用象牙的数量、方式都有所差别。有时是将一根根完整的象牙极有规律地朝着一个方向摆放;有时象牙被切成饼状或圆柱状;有时候是只取象牙的尖来祭祀。考古学家们认为,这些方式体现出了一种强烈的宗教色彩,具有某种特定的宗教含义。

金沙遗址的象牙遗迹分布于祭祀活动场所中,从已发现的60多处与祭祀有关的遗存来看,金沙人的祭祀活动大体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甚至同一个阶段里使用象牙的数量都有较大的差别。第一阶段(约公元前1400年-前1100年),仅有少量象牙使用。在第二阶段(约公元前1100年-前950年),象牙被大量使用。在第三阶段(约公元前950年—前550年),祭祀使用的象牙数量骤减。因此,古蜀人很可能最初是在河岸上进行祭祀,祭祀仪式结束之后将象牙埋在河滩上,上面用土进行覆盖,下次祭祀仪式之后又将象牙掩埋,如此循环往复,约持续了近千年。
相关专家经过分析表示,古蜀人用象牙祭祀有不同的形式,其中最盛大的是将若干整支象牙有序地铺陈在用于专门瘗埋祭祀典礼用品的最上层,其下为金、铜、玉器等物。此外,他们有时还将象牙切成一块一块的薄片一起掩埋。这种现象意味着,古蜀的象牙祭祀,不论在形式还是内涵上,都有着固定的、程序化的规则和定制。
关于金沙先民使用象牙祭祀的方式,在金沙遗址出土的一件平行四边形玉璋上也得到了证明。这件器物两面分别用极浅的线条刻画出了两组对称的图案,每组图案由一跪坐人像、两道云雷纹、四条平行线纹构成。人像头戴高冠,高鼻、立眼、阔口、方耳、方颐,身着长袍,双膝着地,肩上扛着一个弯弯的东西,以左手持握。经过考古学家的仔细观察,这个弯弯的东西,一头粗,一头尖,推测应是一根完整的象牙。该人像头部与三星堆遗址的青铜人头像极为相似,他戴着面具,肩扛象牙,以跪祭的形式将其奉献给神灵。肩扛象牙人像图案的发现,清楚地向人们展示了金沙时期的巫师们肩扛着象牙进行祭祀活动的一个场景,为我们记录下了象牙在祭祀中的使用方法,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图像资料。
记者:2019年,四川省印发《古蜀文明保护传承工程实施方案》,制定了2025年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古蜀文明保护传承体系等发展目标,关于加快推进古蜀文明遗址(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也写进了该方案。在此背景下,三星堆遗址与金沙遗址在保护研究、展馆陈列等方面有哪些合作,今后会如何共同推进古蜀文明遗址的保护和发展?
王方:基于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不可分割的文化基因,在金沙遗址发现、发掘之初,金沙遗址博物馆便开启了与三星堆博物馆在古蜀文明遗址申遗、课题合作、学术讲座、联合办展、联合外宣、文创发展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未来金沙遗址博物馆将继续联合三星堆博物馆推进古蜀文明专题展览的全球巡展,计划赴韩国等地举办古蜀文明文物精品展览,以及再次启动国内的巡展。金沙遗址博物馆还将运用金沙遗址考古研究成果,成立古蜀文明研究金沙中心,立足馆藏文物和遗址本体深入推进对金器、玉器、铜器、象牙等系列学术研究,同时再结合三星堆遗址本次发掘的新发现与新成果展开古蜀文化与周边文化关系的深入研究,两馆携手合作,共同提高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展示水平,建立完善古蜀文化传播体系,推进文化产业创意开发。
□本报记者 陈冰馨
□图片除署名外,由三星堆博物馆和金沙遗址博物馆提供
责任编辑:管卓

- 3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