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文艺是承载青春的浪漫曲,也是抒写时代的咏叹调


来源:政协联线 | 2020-10-14 14:30
字号


上海市文联与上海文艺人
绝不仅仅是一首情怀老歌
她是承载青春的浪漫曲
也是抒写时代的咏叹调
创新:青春与传统的交响
文艺创作的历史
很多是由年轻人书写的
青年群体的崛起
是上海文艺的希望与旺盛生命力之所在
也正是这样一批又一批年轻人
在对传统/经典艺术语言进行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
找到了属于他们自己的
“中国故事”的时代性表达

寻找中国音乐语言
1959年,《梁祝》在“上海之春”前身“上海音乐舞蹈汇演”中大获成功,人们记住了年轻的作曲家:26岁的何占豪,24岁的陈钢,也记住了年仅18岁的演奏者俞丽拿。
在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小提琴专业进修班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何占豪:西洋乐器小提琴怎样才能被中国民众接受和喜欢?
在系领导的建议下,1958年8月,何占豪、丁芷诺、俞丽拿、沈西蒂、张欣、朱英等六位同学成立了“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不久,学院筹备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曲目,他们将几个题材提送领导选择,孟波书记在《梁祝》上画了一个勾。确定了这个主题之后,作曲大家丁善德先生的学生陈钢也加入了进来。


何占豪半开玩笑地说,《梁祝》爱情主题创作的灵感其实是他从越剧《梁祝》里面“偷”来的。尹桂芳的尹派越剧《红楼梦》中贾宝玉见林黛玉时,唱前有一句“妹妹呀”,是越剧观众最痴迷的有代表性的尹派吟腔,每次引来观众阵阵掌声。他就想,老百姓为什么如此喜欢?“因为这是我们国家,我们民族自己的东西。”在越剧之外,年轻的创作者们也从京剧、绍剧、苏昆剧中吸取了大量创作营养。从某种意义上说,《梁祝》的音乐素材是前辈戏曲演员与乐师们创造的。
何占豪和陈钢都曾说过,《梁祝》的成功是偶然也是必然。一群志同道合的师生走在一起是偶然,而背后的必然“是新中国第一代青年的激情,是一群人在树立国之自信节点对民族和世界的深刻求索”。



足尖上的中国故事
同样在民族化探索上走出了新路的,还有芭蕾舞剧《白毛女》。
1965年5月,大型芭蕾舞剧《白毛女》在上海徐汇剧场首次亮相。这部舞剧由黄佐临担任艺术指导,胡蓉蓉、傅艾棣、林泱泱、陈代辉担任编导,舞剧以芭蕾为基础,同时融入中国丰富的民间舞蹈,并吸收了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段,极具民族特色,一经推出便大获成功,并在全国乃至世界引起轰动,被誉为中国民族芭蕾舞剧的奠基作品之一。



回想起当初创排《白毛女》的情景,林泱泱依然印象深刻。当年的他还只是一个26岁的毛头小伙子,而今则已然两鬓霜白。
“通过《白毛女》的创作,我们坚信了芭蕾这样一种西方艺术形式,也是可以被广大中国观众喜爱并接受的。同时,也丰富了芭蕾这种艺术的艺术表现力,把它融入到中国艺术的表现中,看了《白毛女》,没有人会觉得这是西洋艺术,都觉得很亲切、很亲近。”



从电影到舞剧
“夕阳照耀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这是1958年上映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插曲《延安颂》。


时间过去了61年,当现在的青年创作者们试图用当下的方式重新讲述这样一个关于“忠诚”与“信仰”的故事,又会采用怎样的表现方式?由上海歌舞团创排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给出了她的答案。
编导和两位主演都是80后,在这部舞剧中,他们对舞蹈的表达进行了“突破”——舞蹈的优势是更擅长于用抒情和写意来制造气氛、表达浪漫和情感,而作为一部人物性和故事性都很强的作品,《电波》最难的地方就是用舞剧最不擅长的形式讲了一个复杂的谍战故事。
“演《电波》的时候,我不再把美放在第一位。生活是现实,它的细节或许很平凡,但也可以很深沉。”剧中饰演兰芬的朱洁静说。饰演李侠的王佳俊也说:“导演跟我说,在塑造人物的时候一定要有真实感,要有血有肉,要放弃一些舞蹈上固有的表演方式,要求我们将舞蹈动作和戏剧表演完全融为一体。我觉得这对一个舞蹈演员来说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对今后的舞蹈创作来说,也是一种很有益的思考方式。舞蹈除了能够有很写意的、很艺术性的内容之外,也完全可以有复杂、完整、深刻的故事内核。”

创作:时代与生活的共振
艺术须关注当下
而当下是由一个个主题构成的
在历史长河中
“我们”是一个巨大的共同体
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
要感动“别人”,必须先感动“自己”

与时代脉搏一起跳动
从严峻局势下的共克时艰,到抗疫取得阶段性胜利,从除夕夜各地医疗队“逆行出征”,到援鄂医护撤离武汉,2020年的春天,全中国上下一起经历了这段刻骨铭心的时光。
在这样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前,艺术家们如何发声?如何以自己的方式为“战疫”传递力量?4月8日至5月8日,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解放日报社共同主办了“召唤”——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美术、摄影主题展。
此次展览是全国及上海在全面复工复产复市以后的首个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主题的大型实体展览,用文艺作品的形式对全社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进行了阶段性的回顾和总结,多角度、全景式地再现了疫情爆发以来诸多的感人画面,展现出上海文艺界团结一心、声援抗疫的真诚意愿。
值得一提的是,与这次抗疫一线工作中年轻人勇担大任一样,在“召唤”主题展上,青年画家同样用自己的作品彰显了青春热血的蓬勃力量与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他们表示,艺术源自生活,笔墨丹青需要真情实感,“用文艺的号角凝心聚力、鼓舞士气、激励斗志,增强人们在守望相助中战胜疫情的毅力和必胜信念”,是青年艺术工作者应该做也必须做的事情。




文编 | 秦 岭
美编 | 何亦平
海报设计|刘正法
责任编辑:张奂雅

-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