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评论
  • 收藏
缅怀“血防先驱”苏德隆
徐欢/浦江纵横  
来源:政协联线 | 2020-05-23 09:44 字号
口述:苏竹君 阙之玫
采访、整理:徐欢
苏德隆先生(1906-1985)是著名公共卫生学家、医学教育家和医学思想家,我国流行病学奠基人之一。新中国首批一级教授,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共党员。原上海第一医学院副院长、上海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副主任委员。
1957年苏德隆教授(右一)等在中苏友好大厦受邀参加毛主席接见座谈
衡复风貌区内的安亭路北起永嘉路,南至建国西路,是一条静谧闲适的小路,由法公董局筑于1930年左右。1946年以嘉定县安亭镇改为今名。与昔日法租界里以法国梧桐作为行道树不同,安亭路两侧种植的却是乌桕、香樟等行道树。街旁乌桕树影婆娑,春日绽放细黄白花,秋天叶色如火如荼,四时繁花经久不凋,让安亭路这条玲珑小路,现出别样的风情和腔调。乌桕红叶掩映下的老洋房安亭公寓(安亭路43号)是静谧的安亭路上的第一地标。这栋具有英国乔治时期风格特征的建筑,原名金司林公寓,1935年由著名建筑家李锦沛设计建造,是当时少有的电梯公寓。不少名人曾居于此,我国一代医学泰斗苏德隆教授在此居住了整整30年,这座公寓见证了他科学发明的巅峰、人生的低谷和生命的终点。
血防先驱的传奇人生
苏德隆是首位被世界卫生组织提名为莱昂·贝尔纳基金奖的中国人,是世界上首位全面阐明钉螺分布规律、中国血吸虫病生态学的学者,为发现我国流行广泛、危害严重的血吸虫病、肝癌等重大流行病的病因及其预防控制做出了突出贡献。
1935年,国立上海医学院毕业后从事农村卫生工作的苏德隆
苏德隆时刻心系人民的健康,即便在“文革”期间身处逆境迫害之时,他完成了氯硝柳胺防御血吸虫尾蚴的研究,发明了“防蚴衣”“防蚴笔”。1972年夏,他临危受命,仅用18天便破解了危害上海50万人民的神秘急性皮炎之谜,是世界上确定桑毛虫皮炎病因的第一人,他命名的“桑毛虫皮炎”一词就此载入医史。他提出了肝癌病因同饮水污染有关的科学理论,1973年启东县在他的“改水防癌”的建议下,全县先后开挖了13万口井,大幅降低了肝癌的发病率。他倡导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沟通弥合、融会贯通,重视统计学应用及现场实验,为我国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多学科方法并举的流行病学与实践的理论体系。苏德隆的学派和理论体系在我国流行病学界有着最为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他一生培养了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进修生等各类学生3000余名,为我国培养了几代流行病学领军人物,他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为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早年艰辛求学路
1906年,苏德隆出生于一个世居南京的基督教城市贫民家庭,父亲是居无定业的手工匠人。他从小聪慧过人,五岁入私塾,七岁入小学,小学三年级即开始自学英文,他的成绩每学期总是第一。中学毕业后,他与弟妹们相继失学,即使在最困难的条件下,他也不忘学习,依旧日夜苦读。虽然从中学到日后出国留学他都惯用英文教材学习,但他国文功底极好,他心灵内核里还是一个传统的中国人,秉持着中国传统士大夫阶层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
1927年他考入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医预科修学三年,后转入国立上海医学院,靠奖学金读完八年医科,1935年以第一名成绩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助教。同年,苏德隆与老师赖斗岩教授合著的师范学校教科书《卫生》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他所著的第一部由教育部审定的教科书,也是当时社会急缺的系统而具权威的公共卫生教材。
下乡义诊援救民众
苏德隆毕业后,他没有选择去做报酬丰厚的执业医生,也没有选择去做临床医生,而是毅然受颜福庆院长的指派到沪郊去搞农村卫生工作。在他的心目中,临床医生只能治三五种病,救有限的病人;而选择公共卫生为职业却能普济众生,救治亿万民众。
他在上海县颛桥乡开办了一个“农村卫生所”,开辟了国立上海医学院新的卫生教学基地。一间空房子、一位助产士加一位练习生,就是颛桥卫生所创办时的全部家当。苏德隆没有向困难低头,他不仅为农民看病打预防针,同时还做流行病学调查,仅仅四个月就在《中华医学》杂志发表了《沪郊农村卫生工作初步报告》。除陶行知创办的宝山余庆桥山海工学团之外,苏德隆还到钮永建创办的马桥乡俞塘民众教育馆、黄炎培创办的赵家塘乡村实验学校义务服务,他为学生和老师们讲卫生课,讲急救和疾病处理常识,开展生活教育运动,并为村民治病。他自备摩托车一部,在这些地方每周轮流,“四处”奔波风雨无阻。他的服务是无报酬的,午餐也是自带的,只接受村民们一杯白开水。
这段在乡村从事农村卫生工作的经历,对苏德隆日后的人生轨迹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期间苏德隆作了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和其他科研工作,打下了从事卫生学研究的扎实基础。
抗战期间矢志济民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数10万难民涌入上海,卫生条件差,疫病极多,灭虱防疫工作刻不容缓。当时任上海联合防疫委员会巡回清洁队主任的苏德隆发明了“折叠式干热灭虱器”,将难民灭虱工作的效率大幅提升,并写成《难民之灭虱问题》等论文发表于《中华医学杂志》中英文版。抗战烽火正酣,他又奔赴敌后,矢志济民。一路辗转武汉、衡阳、长沙、重庆、贵阳、桂林等地,对难民及城市居民进行天花、霍乱、伤寒、痢疾等急性传染病及虱患的防疫和调查研究工作。他还曾担任贵阳卫生人员训练所教育主任,负责战时卫生员的培训工作,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预防医学人员,开创了预防医学教育的范例。
1957年5月,苏德隆教授(左)在青浦做钉螺实验
在广西宾阳地区时,苏德隆注意到当地血吸虫病的危害,又开始了血吸虫病的调查和钉螺生态学的研究。血吸虫病是人畜共患的一种寄生虫病,对民众危害极大。在此期间,他常在土砖上架起木板当桌子,用坛坛罐罐进行科学实验,并写出天花流行病学研究、化学灭蚊防疟的科学论文,发表于《中华医学杂志》及《印度医学公报》。然而时值抗战时期,此时的中国外有日寇侵侮,内有鼠疫、霍乱流行,加之种种腐败滋生,百姓生灵涂炭。对于此种现实状况,苏德隆虽拼力救助民众,却因资源匮乏,研究环境恶劣,常有无力回天的无奈。
“全党动员、全民动手,消灭血吸虫病!”
1948年底,苏德隆放弃了国外优渥的生活与科研条件,不改初心,毅然回国,解放初在他的推动下,打赢了新中国第一场重大公共卫生战役。他主动投身到毛主席指示的“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行列中。他的足迹遍布我国南方13个省市血吸虫病的重灾区。1955年,苏德隆阐明了中国钉螺分布规律,阐明了地域性防治血吸虫病的理论,提出了“毁其居,灭其族,防止其流入”的城镇灭螺方针,采取了以改造环境、消灭钉螺为主的综合性措施,对我国控制血吸虫病起了重要作用。
1957年5月,苏德隆教授(左二)在青浦做钉螺实验
1957年他又被聘任为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副主任和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医学组组员。由于苏德隆长期在基层一线从事血吸虫病防治科学研究,出于科学家的严谨认真的态度,他对于当时提出的七年消灭血吸虫病的年限是持有不同意见的。
1957年7月7日,毛泽东主席在上海中苏友好大厦接见了苏德隆教授,毛主席向苏教授征求对《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关于消灭血吸虫病年限的意见,苏教授以科学家的求实精神,谏言七年时间消灭血吸虫病是不够的,只能花更长的时间试试看,12年比较合适。最终毛主席接纳了他的意见,使《农业发展纲要》中消灭血吸虫的年限调整为12年。
1963年,苏德隆运用统计学原理发表了理论性论文《钉螺的负二项分布》的数学模型,阐明钉螺的分布、成因的特征,使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阐明钉螺生态分布规律的学者。他首创“地域性防治血吸虫”的理论,对我国控制血吸虫病起了重大作用。
他发明了防御血吸虫病感染的“防蚴笔”“防蚴衣”,获全国医学科学大会奖。他坚持防治结合、预防为主,既治疗又灭螺的综合措施,在安徽贵池设点与美国洛氏基金会健康科学部主任、国际血吸虫病权威Warren博士打擂台,经跟踪对比研究,苏德隆主张的综合并举的措施使群体感染率和钉螺密度急剧下降,连续两年未查
到被感染的钉螺,实验据此提前结束。1982年在全国血吸虫病防治研究会上,他宣读了《中国血吸虫病生态学》论文,得到高度评价。1985年11月,上海市宣布消灭血吸虫病,为表彰苏德隆在血防战线上的贡献,授予他血防战线先进工作者称号并记大功。2018年11月9日,中华预防医学会追授苏德隆教授“全国血防先驱”称号。
临危受命解民忧
1972年夏天,上海突发急性皮炎流行,近50万人发病。他亲率调查队奔赴现场,研究证明寄生在灌木树上的桑毛虫是此次皮炎流行的病源。桑毛虫皮炎病因查明后,流行得到根本解决。“桑毛虫皮炎”这一名词从此载入现代医学史册。该项目获全国科学突出贡献奖。1980年他赴英国剑桥大学宣读桑毛虫皮炎的论文,受到高度评价,被认为是流行病学研究的一个范例。1981年论文发表于英国《流行病学社会医学杂志》。70年代初,苏德隆开始研究江苏启东县肝癌高发的原因。首次提出肝癌与饮水污染有关,从而建议凿井、改饮井水。1972年他前往启东、海门等地调研,他发现启东当地的水源属于长江末梢水,当地居民日常饮水、用水大都来自于房屋后塘里的水,水不流动,而居民又是饮水、又是淘米洗衣,导致水质严重污染。他发现吃大河、井水等流动的水居民发病率较低,他就联系启东政府在当地打了13万口井,没过几年,当地的发病率就急剧下降。1979年他发表的《饮水与肿瘤》论文举
世瞩目,英《柳叶刀》杂志为之发表述评。
余心之所向,虽死尤未悔
1985年上海市消灭血吸虫病时苏德隆被追记大功
在苏德隆50年的执教生涯中,他指导、培养了3000余名学生、硕士、博士研究生、进修生。他亲自奔赴疾病流行区现场调查,将疾病防治、科研与教育工作紧密结合。他认为预防医学教育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在导师指导下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1985年4月,苏德隆与世长辞,留下的是他毕生所愿的消灭了血吸虫病的清明世界。而今,年轻一辈的中国人中已鲜有了解血吸虫病,这个在新中国成立时百姓闻名色变的疾病,这是苏德隆教授留给祖国人民的伟大财富。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斯人已逝,而其人虽死而不朽,其功逾远而弥存!
(本文首发于“魅力衡复”公众号,由人物采访改写)
责任编辑:张杏梅
转载请注明来源
  • 1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