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讲述|陈建明:我所经历的金桥大开发
陈建明/政协头条  
来源:政协联线 | 2020-04-24 10:49 字号
建设中的金桥现代工业区 资料图片
《崛起的金桥》画册
陈建明,1954年9月生,上海市人。曾任金桥出口加工区开发公司办公室主任、投资管理部总经理。上海化工区发展公司总经理助理、总经济师等
1990年,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全世界宣布了浦东开发开放的重大决定,立即引起了国内外的热烈反响。
当时,我在上海市汽车运输服务公司工作,担任组织科主持工作的副科长。周边的同事、朋友们也都在纷纷议论浦东开发开放的事宜。大家似乎觉得浦东的未来可能就是深圳、珠海。但到底怎样发展,怎样开发开放,还是模模糊糊讲不清。“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传统的浦东是乡下和落后,这种意识还是深深影响着大家。
我个人对浦东开发开放是非常向往的。我看到,浦东开发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国策。我1985年的时候曾经去过深圳、珠海,那里所迸发出来的改革开放思想意识,以及突破传统、不拘一格用人才的人才观、价值观,市场经济释放出来的巨大潜能,包括巨大的、快速的经济发展,都令我深深震撼。
1990年12月,我调到金桥出口加工区开发公司,正式投入浦东开发开放相关工作。
不拘一格“抢”人才、“用”人才
我到金桥出口加工区开发公司的第一个职务是人事部的主任科员。这个职务现在想来有点奇怪,企业怎么还有公务职级?其实,这是考虑到,当时调选人才需要照顾到大多数同志是从国企和机关来的人才,心理的认同和调整的确需要有个过程,所以也算暂时按计划经济传统的干部管理模式来过渡。我们第一批去的基本都是如此。
记得金桥出口加工区开发公司刚开张时没钱,还专门借了200万元作为行政开支。所以,像我这样原单位比较支持的同事,绝大多数人工资还是原单位发,待遇并不高,主要还是靠浦东发展的前景和能发挥才能的岗位来吸引人。
当时,一些在浦西工作的同志,刚到浦东时都会感到不少落差:农田、农舍、社办厂、养鸡养鸭场、牛棚猪圈、鱼塘,一下雨就水一脚泥一脚的。“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宏伟目标?”犹豫、观望、等待,是早期引进人才的主要困难之一。所以,我们到金桥出口加工区开发公司,一开始做干部调配选拔工作,就是要说服大家参与浦东开发开放。
当时,公司针对人才引进拟定了两条主要的工作方法:
一是弘扬“四千精神”:千方百计、千言万语、千辛万苦、千山万水去引导人、说服人、感动人、带动人来参与浦东、参与金桥的开发建设。其间,既要谈远景、谈理想、谈事业、谈人生规划,也要谈引进人才的具体条件、措施和优惠政策。为此,我们花了很多工夫,有时为引进一个人才,可能就要跑10次、20次。
二是选拔人才强调专业、强调实践、强调能解决开发建设迫在眉睫的具体问题。这方面,有两个“不拘一格”。
第一个是不拘一格“抢”人才,“抢”规划基建方面的专家,比如工程专家袁深扬、王泽仁,钢结构大厦建设专家袁峰等。在“抢”人才方面,当时3大开发公司里,金桥出口加工区开发公司最突出的就是“抢”大学毕业生。除了大量“抢”本科生之外,我们还“抢”博士和硕士。1990年,我们就“抢”到两个博士,硕士生也进来了七八个。
第二个是不拘一格“用”人才,老中青搭配合理,且都能发挥各自优势和特长。班子成员本身也是老中青搭配,老的有杨云良、叶廉芳、白文康,中的有朱晓明、柳孝平,青的有罗伟德等。对年轻人,我们充分培养、破格提拔。比如池洪,1990年来的时候还只是个刚毕业的博士,3年后就担任了金桥出口加工区开发公司办公室主任了。还有罗伟德、柳孝平,任副总时都不到40岁。后来的实践证明,这些做法是完全正确的。
“四个一点”创业精神深入人心
关于金桥出口加工区早期的开发建设,我觉得那种艰苦而又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难能可贵。
在早期浦东开发的3大开发公司中,先天条件最差的是上海金桥出口加工区开发公司。
陆家嘴叫金融贸易区,金融贸易这4个字本身就熠熠生辉;而且陆家嘴的地理位置离外滩又近,看得见,摸得着,“地利”上远比金桥有优势。论“天时”,自然是外高桥保税区,人们的印象和概念就是中国大陆第一个自由贸易区,是一个“境内关外”的概念,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新加坡等,用今天的话来说是非常“吸引眼球”的。
所以,在浦东开发开放的初期,无论在人才引进还是项目投资上,金桥的基础、条件都更差,要面临更大的困难与挑战。加之浦东开发开放“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全市人民也在看着我们,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又非常高,公司领导们的压力非常大。
为什么金桥开发区的发展步子没有因此而慢下来呢?我总结了公司奋斗的“四个一点”:胆子再大一点,办法再多一点,步子再快一点,勤奋努力更拼一点。我们当时觉得,上海金桥出口加工区开发公司必须比陆家嘴、外高桥保税区更加努力、更加拼搏,才能圆满完成市委、市政府交给的艰巨任务。
比如引进贝尔公司。1991年,贝尔公司将在上海投资新的项目。我们听到这个消息时,贝尔公司已与浦西另一个老牌开发区签署了有关意向书。很多人说,算了吧,但我们不这样想,“市场经济就在于事在人为”。于是,我们全线出击、夜以继日,甚至“打”进了他们的中层干部会议厅,向他们慷慨陈词,并立下“军令状”:保证规定期限内拿出所需的工业用地。
由于我们的真诚、努力,谈判终于获得突破。两年后,在金桥开发区,贝尔漂亮的钢结构厂房熠熠生辉,就像是金桥人拼搏的丰碑。
应该说,取得这样的成绩,当时金桥领导干部的奉献精神、带头作用,是很关键的。总经理朱晓明经常很晚回家,那时的通讯不像今天这样发达,他爱人担心他身体,常半夜到公司来看望他。记得1992年,朱总有一次发高烧,撑到第三天进了瑞金医院。但当时他已经和美国方面约好了要到美国谈在金桥建立合资医院的事情。最后,他家也没回,在医院直接拔掉吊针去了机场。
早期的金桥,充满激情、努力拼搏,步子走得快,成绩最突出,没有辜负市领导和全市人民的期望。
开发建设原创、独创四项成果
早期上海金桥出口加工区开发公司,在全国经济开发区中有4项原创性、独创性成果。
第一个是首创规划领先、战略先行。这是金桥能够逆势而起的关键。1991年,在公司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前,我们就全力以赴地进行开发区的规划编制,以期待建设一个更科学、更合理、更规范,能够面向21世纪的新型开发区。当时上海的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上海城市规划设计院任务很重,无暇顾及。图纸出不来,怎么办?我们想了个办法:在一家小型酒店租了几间客房,把床撤掉,搬进几个工作台,请规划院的工程设计师晚上过来,加班为我们的规划编制。我们做好后勤,让他们集中精力加班。那时,我们每每看到朱晓明总经理在下班后拎着水果点心出门,我们就知道,“朱总今天晚上又要到酒店去削铅笔、‘慰问’了”。在这些努力之下,金桥写出了极具前瞻性的《论金桥出口加工区开发与规划战略》和《浦东金桥迈向21世纪发展战略研究》。30年开发建设的实践早已证明,金桥开发区建设规划布局的独特性、创新性和引领性。
第二个是进行集中供热。一个烟囱集中供热,在经济开发区是没有的。金桥公司专门找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专业环保企业。当年,很多国外企业家来投资,就是看中集中供热排放,认为甚至超过了国外的一些园区。这一举措也对全国开发起到了引领性和示范性的作用。
第三个是现代工业开发区与国际生活园区、生活社区联动发展。这在全国工业开发区、经济开发区中是首创,至今无人打破。我们的理念是:要让现代工业区带动城市发展,以城市发展推进现代工业区的完善。所以在整个规划中,把最好的地段留给了生活社区,而不是工业区。我们在最好地块建设了上海著名的国际社区——碧云别墅。这也是金桥对上海、对全国开发区的一个示范和贡献。
第四个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同步发展、融合发展。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用二产带动三产,而三产又服务于二产,真正做到了工业的高科技化、教育的现代化和系列化。在金桥开发区这样一个经济开发区里,有完整的教育、医疗体系,这又是一个全国首创。
我本人在金桥8年。8年的工作经历,是我4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最精彩、最艰苦,也最难忘的。是伟大的浦东开发开放,是艰苦拼搏的金桥建设事业,照亮了自己的青春和理想,照亮了我的人生和事业。对此,我深怀感恩。
责任编辑:陈睿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