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瞿秋白在沪主编《布尔塞维克》
朱少伟/政协头条  
来源:政协联线 | 2019-09-28 08:59 字号
《布尔塞维克》第一期封面
《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外貌
长宁区革命文物陈列馆暨《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内景

上海的愚园路,两旁梧桐树枝茂盛,炎夏形成浓荫;周边车辆川流不息,显得有点嘈杂。这条马路深处的亨昌里可谓闹中取静,散布于此的新式里弄住宅则有着几分悠闲和矜持。
现在,“亨昌里”三个字虽依然在弄额,但它只是愚园路1376弄的旧名或俗称。这里的新式里弄住宅兴建于1925年,由“先施”和“永安”公司出资,前后共造五排,每排五幢,均为“假三层”联列式外廊风格,各幢都有铜窗、壁炉、雕花楼梯和西式阳台;弄内房屋主要以优惠租金供两大公司的高级职员使用,其余则由“二房东”顶下来转租出去。
1927年“八七”会议上,选出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不久,中共中央从武汉迁回上海,因《向导》周刊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已被迫停办,遂开始筹划秘密出版新的中央机关刊物。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在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筹)从事陈列研究,曾随前辈赴普陀区甘泉新村,拜访早年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的郑超麟,他谈到了此事。“中央机关迁回上海后,曾考虑恢复《向导》。我提出,《向导》是公开出版的党刊,知名度较高,国民党反动派把它视为眼中钉,再恢复难度大,不妨创办一份新的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这位著名翻译家回忆道:“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虹口、闸北的工人集中区域开展革命活动不再安全,便想在租界出版刊物。我们就从静安寺开始,一条一条马路找,最后到了愚园路亨昌里,此处靠近兆丰公园,就是如今的中山公园,弄堂南面出口是愚园路,另一头连接白利南路,就是如今的长宁路。享昌里418号这幢民居位于弄内第四排房屋的西端,被我们选中租下了。”那时,这里属于偏僻路段,而且亨昌里居民情况不复杂,家家门户相类,有利隐蔽;弄堂分别通两条马路,进出方便,所以比较适宜于建立党的秘密机关。
1927年10月22日,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举行会议,正式决定在沪创办综合性的中央机关刊物《布尔塞维克》,由瞿秋白、罗亦农、邓中夏、王若飞、郑超麟组成编委会,并由瞿秋白担任编委会主任(主编);11月14日,又决定设立中央党报编辑委员会,增加蔡和森、毛泽东、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张太雷等21人为编委。而《布尔塞维克》第一期于10月24日问世,刊名由瞿秋白亲笔题写,编辑部设在愚园路亨昌里418号(今愚园路1376弄34号)。瞿秋白在主持中共中央工作的同时,负责编辑《布尔塞维克》,决心使它成为“建立中国无产阶级的革命的思想之机关”“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指针”“工农群众革命行动的前锋”;他每周必从位于福煦路(今延安中路)的寓所前往编辑部,与大家一起商量选题、筛选稿件。
《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占地75平方米,建筑面积224平方米。在1927年秋至1928年冬,这里底层为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地点,前客堂(用作会客室)采用西式布置,放长沙发、单人沙发和木椅;穿过拉门便是后客堂(用作餐室),中间放仿红木八仙桌,桌上摆着四套带盖茶盏,桌旁配四把长靠背椅,靠北墙角茶几上有一个台扇。二楼前房为郑超麟的办公室兼卧室,也是瞿秋白等党内领导在编辑部碰头之处,中间有八角麻将桌,开会时就以搓麻将作掩护,室内还有大床、衣橱、写字台等家具;后房为编辑部秘书黄玠然的卧室兼办公室,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组织局主任罗亦农等也曾住过,靠东墙角有一个瞿秋白的藏书橱。三层小间由编辑部工作人员居住,黄玠然结婚后也住过。
《布尔塞维克》是在中国革命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之际创办的,先后开辟了10多个栏目;由于白色恐怖严重,曾以伪装封面印行,如用《中国文化史》《中国古史考》《经济月刊》《平民》《虹》等刊头作为掩护。该刊以大量篇幅宣传党制定的实现土地革命和工农武装暴动的总方针,如第一卷第25期发表的《湘南、湘东、赣西革命势力之扩展》,介绍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根据地,报道朱德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队伍上井冈山,赞扬井冈山会师和根据地发展,使革命“势力所及之地”,“敌人都不敢正视”。该刊及时登载中共中央的决议和指示,转载共产国际的文献,发表探讨、研究中国革命问题的理论文章,成为党的重要政治喉舌和宣传阵地。毛泽东曾在给中共中央的信中要求寄送《布尔塞维克》等,并称“我们望得书报如饥如渴”。
《布尔塞维克》从创刊至1932年7月,共出版52期;担任过编委会主任的还有蔡和森、李立三、张闻天等。它初为周刊,后因环境险恶逐渐改成半月刊、月刊、不定期刊;编辑部设在亨昌里的15个月中,共出版31期,占60%。当年,该刊如一股清风,吹散了大革命失败后读者胸中郁积的块垒;又似一盏“暗夜明灯”,照亮了人们前进的道路。
《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作为重要的红色史迹,于1984年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建成长宁区革命文物陈列馆向社会开放。这里的一张张黑白照片和一件件珍贵实物,以及昔日编辑部工作场景的生动还原,常使参观者心潮起伏,仿佛回到那个峥嵘岁月……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浦东作家协会副主席)
责任编辑:陈睿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