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一九三〇年代,鲁迅与上海出版那些不得不说的故事
2019-09-01 08:41
字号


《语丝》《萌芽》《前哨》《十字街头》《译文》,这些深刻影响着中国几代青年人的刊物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由鲁迅在上海所主持创办。1927至1936年,鲁迅居住上海的十年间,正值上海出版业的蓬勃发展期,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大东书局、开明书店,全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五大书局云集上海。大量知名出版物诞生在上海,包括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中华书局《四库备要》、良友图书印刷公司《中国新文学大系》《良友画报》等,深受大众喜爱,影响十分广泛。

上海出版业的繁荣与文化名人的活跃息息相关,鲁迅便是其中引领风气者。8月30日,“有声的中国——一九三零年代的鲁迅与上海出版”展在上海鲁迅纪念馆奔流艺苑专题展厅开启,向公众展示上世纪30年代,鲁迅与上海出版那些不得不说的故事。

展览不仅精选一系列鲁迅在上海时期的重要出版物,还展出体现他与各大出版机构、出版名人间联系的30余件(组)馆藏文物和相关展品共87件(组)复制品,其中多件藏品为首次与公众见面,包括“鲁迅收藏的《百衲本二十四史第六期书目录》”“良友复兴图书印刷公司致鲁迅的付款通知单”及“鲁迅藏排版所用纸型”等,全方位展现了鲁迅与当时出版机构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对印刷工序的掌握和工具的使用。


在上海居住期间,鲁迅不吝以自己的文学号召力,促成许多有影响力的刊物诞生,甚至还曾亲自投身创办和管理出版机构。1927年,他自费创办“三闲书屋”。“三闲”一词取自1927年1月成仿吾在《洪水》第三卷第二十五期发表的《完成我们的文学革命》,其中讥诮鲁迅“所矜持着的是闲暇,闲暇,第三个闲暇”之语以作反讽。为节俭成本,鲁迅将当时所居住的拉摩斯公寓作为书屋的所在地。展品中的《引玉集》《梅斐尔德木刻士敏土之图》等均为鲁迅以“三闲书屋”名义编印的版画集。

1928年12月,鲁迅集结柔石、崔真吾、王方仁等人创办“朝华社”。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中,他自述,创办这个文艺性社团,“目的是在绍介东欧和北欧的文学,输入外国的版画,因为我们都以为应该来扶植一点刚健质朴的文艺”。“朝华社”此后陆续编印了《朝花周刊》《朝花旬刊》和《艺苑朝华》等刊物。

1936年10月18日,鲁迅已生命垂危,当时任《译文》杂志主编的黄源前来看望,并告知先生托他在《译文》刊登的广告登出来了。这则广告是《介绍〈海上述林〉》一文。《海上述林》是鲁迅为瞿秋白所编的一部译文集,以“诸夏怀霜社”名义出版。“霜”是瞿秋白的原名,“诸夏怀霜”意即全中国都怀念瞿秋白。这则广告成为鲁迅先生一生中最后看过的文字,次日(即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先生与世长辞。这部《海上述林》集也在展览上呈现。




责任编辑:张奂雅

-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