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评论
- 收藏
汤仁荣谈证券改革那些事:打破资金画地为牢
来源:政协联线 | 2019-03-06 09:31
字号

我出生于上海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1970年响应毛主席号召,到江西上山下乡,1974年年底根据政策回到上海,1975年4月进入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工作。按常理,我的人生应该是从学生到知青,再到职员,最后退休。没想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掀起了改革开放的浪潮,彻底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也改变了我的命运。我从1986年9月开始进入风起云涌的资本市场搏击风浪,勇立潮头,达到了我人生的巅峰。总之,随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吹来,我一生的命运有了重大转折。
上海海通证券公司原总经理汤仁荣 本文图片均来自于《浦江纵横》
我踏上了改革开放的列车
我人生中的重大转折是从进入证券界开始的,也是从中国进行金融体制改革开始的。
当时推行金融体制改革,1986年9月,国务院决定组建交通银行,从各个银行抽调人员,我从中国银行上海分行也被抽调筹建交通银行。从这一刻开始,我就踏上了改革开放的列车了。
新的交通银行面临着新的业务,领导把我找去说:“你去做点新鲜的事情”。我负责四个方面工作,证券、外汇调剂、票据贴现和资金拆借。就这样,我进入证券市场,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资本市场。
当时碰到的问题都是“第一次”,举例说吧,外汇调剂外管局监管政策实施,交通银行负责具体操作,当时美元结算中心在纽约,我们国内没有通道直接连接纽约,每汇一笔外汇都要到外边去兜一圈。1987年上海成立了外汇调剂中心,我负责外汇调剂业务。当时连个结算凭证都没有,至于结算凭证如何流转,我只能向人请教,结果没有人懂。我是负责人,就只能自己刻苦研究,最终顺利的过了这关。
1988年9月22日,上海海通证券公司正式成立,我专职做海通证券,成为第一任总经理、法人代表、党支部书记。公司最早在江西中路200号,后来搬迁至四川中路480号,再后来搬迁至北海宁路30号。随着业务的发展,公司经过了多次的搬迁,我的证券专业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当时我就想,领导把任务交给了我,我就必须把证券弄懂做好。再说同行竞争,也逼着我非要成为证券专家不可,否则就要被淘汰了。人家说摸着石头过河,资本市场是没有石头也要过河,我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研究,不断地请教,渐渐地,我对证券资本运作由陌生到熟悉。
在资本市场的过河中,海通的过河又比万国与申银困难。万国证券成立之初就是采用股份制形式,10家股东各占10%,它挂靠的上海国际投资信托公司比较放手,因此它在人员招聘、财务、费用、内部管理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自主权。海通与申银都受制于银行的传统体制,在人员编制、工资总额、费用开支、内部管理等方面都受到严格的约束。然而,申银的上级单位——工商银行是一家老牌的银行,它自身各方面都已经成熟,可以有较大的力度支持申银的发展。而海通则不同,它的上级单位——交通银行本身也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也急需扩张网点,扩充人员等。因此,其支持力度远不如工商银行,他们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记得当年公司受制于人员编制、工资总额,于1992年在公司所在地外的电线杆上张贴招聘广告,招来了不占编制的打字员;向冶金、仪表、纺织局招来了一批不占编制、不占工资总额的劳务合同员工,那可比轰动上海滩的航空公司去纺织局招“空嫂”早了一年多。要知道在当时的人事管理体制下,连辞职都是属于“吃螃蟹”的。
说起早期的资本市场,那是从国债发行起步的,早期的金融体制改革则是从打破资金画地为牢开始的。在1991年以前,历年的国债发行,基本上是采用行政摊派方式发行的,此举虽然能保证及时、足额完成国债发行任务,但存在着种种弊端。1991年,财政部为了掌握国债发行市场的主动权,进一步引入市场机制,特意留出一部分国债,进行市场化发行的承购包销试点。海通证券在交通银行总行支持下,前往北京参加由中国证券研究设计中心发起的承购包销团。海通作为上海唯一参加的承销商,还担任了承购包销团的副主干事。在今天看来是一项十分平凡的承销活动,但在当年却是了不起的改革了。承销团在北京签字前夜,中央部委之间还有不同意见,后由国务院副总理协调才得以解决。
回上海后,在当年市里的国债发行工作会议上遭到了批评,说此举造成了上海资金外流。分行领导找我谈话,问为什么去北京参加承购包销,我当然据理力争了,最后承诺不在上海地区销售这部分国债,这才不了了之。
1990年,朱镕基在香港参观联合证券交易所的时候说,年内上海证券交易所要开张。能够为中国的资本市场做出贡献,想想就让人热血沸腾!
上交所成立之日,左二为汤仁荣
总有人问我:你是怎么会成为证券专家的?
我的体会:一是碰到问题要多总结。其实人的智商都是差不多的,你比人家多想一点,多考虑一点,那你就比人家厉害了;二是做好一件事后要善于总结,总结是为了今后更好的做事,能够更好地做成事。我一直跟属下说,人家是失败了要做总结,我认为成功了也要做总结,有很多人成功了没有总结,所以后来就失败了。因为成功了总以为是自己的功劳,实际上成功还是有得益于天时、地利和人和。我认为,一个人只要做到以上两点,你一定比别人更容易获得成功。
我为普及证券知识尽力
人们认我为“证券专家”,确定我比许多人早懂得一点。当时,大家基本上没有资本市场的概念。我感到我有义务普及宣传这方面的知识,这也是我对证券市场应该做的一点贡献。
1990年,我写了第一本书《证券的发行与流通》。当时市场上没有这类书,连进口的也没有。那本书没有资料参考借鉴,完全是我进入金融证券行业工作两年多的总结,我写了两年,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出版社送样书给我审阅,我发现书名被改为《证券的流通与发行》。我想不对呀,先有一级市场再有二级市场,先有发行才有流通,怎么倒过来了呢?可见当时证券知识是多么匮乏。我向出版社指出错误,出版社编辑问我怎么办,我说把书从书店收回来。过了两天,编辑跟我说,书都已经被卖完了,一本也收不回来了。后来又加印了二版,在加印时把书名改了过来。这本书出版后获得很高评价,业内专家总的评价是,填补了中国资本市场理论研究的空白,这让我感到十分欣慰。
该书出版不久,又有出版社编辑找到我,希望我录制一盒录像带,时长40分钟的视频,专门讲解证券。我问他:“40分钟能把证券讲完吗?”他问“您想要讲多久?”我说“我跟你们总编谈吧”。我前往上海高教音像出版社,跟总编辑介绍了证券的基本内容,我说最起码要录制6-8小时,才能讲得清楚,总编辑同意了我的意见。于是,我脱稿录制视频,整整坐着录了8个小时,那位总编辑也陪我坐了8个小时。1991年,上海高教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我的录像带,时长8小时,一套4盒,售价人民币350元。市场上销售了几百套,总算没有亏本。要知道当时出版社是先要有出版计划,有了计划才有资金的,可见当时的出版社也在改革创新。
后来我又写了《证券市场》等五六种书。2004年,我撰写了最后一部书,把证券市场的风险和如何防范风险做了一个总结。
除了出书出录像带,我还在报刊上撰稿宣传普及证券知识。有一件事印象比较深,那是1993年,上海财政局对资产评估师进行培训,请财政局的老师上课。那天,正好老师有事,他们就找到我去救急。说到资产评估,我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不过我还是谢绝了。可是,他们多次盛情相邀,最后我实在不好意思就去上课了。上课时,那些年龄比我大的会计师认真地听讲,还不断地记着什么,下课后他们纷纷过来围着我提问,我都一一解答。以后,上海财政局多次培训都邀请我去讲课,主讲资本市场资产评估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评估。后来,我把讲课的内容整理成一篇文章,发表在《社会科学》杂志上,这篇文章获得了湖北经济学会年度论文一等奖。
我设计了国债组合收益凭证
回忆我在证券界的工作经历,有许多人印象深刻,有许多事难以忘怀。公司曾经发行过一个国债组合收益凭证,这是100%的创新,也是我的得意之作。
1993年下半年,国债市场不景气,二级市场收益率达到20%-22%都没人买,这样一级市场就没法发行。当时我到美国考察,跟财政部高坚司长一个团。高司长闲时跟我聊,说国债一直发不出去怎么办,这时国家财政困难,国债发行是很重要的国库收入。
我问高司长,“如果我设计出来一种流动性高、老百姓欢迎、不用承担风险的产品,你们财政部是否支持?”。
高司长摇头说,你是无法设计出的。买国债老百姓肯定要承担风险的,可是要老百姓承担风险他们就不买国债了。
我回到上海就仔细琢磨,老百姓为什么不买收益这么高的债券呢?哦,是担心它的流动性吗?老百姓越是不买,国债的流动性就越差;另外,当时流行单位摊派国库券,这也让人对它感到反感。
经过思考,我设计出了一个国债组合凭证的产品,我设想,把1991年、1992年的各种国债都买回来,买它1个亿,以公司名义再发行组合凭证。购买者可以随时在公司营业部柜台交易凭证,取得现金。交易时的价格,按约定的收益率,以持有凭证的时间长短来计算,也就相当于是“活期存款,享受定期利息。”公司拿到的国债收益率高,卖给老百姓的收益率就降低一点,其中的差价不就是公司的利润吗?而老百姓得到的收益却比储蓄高得多,不就有购买的积极性了吗?在流动性方面,老百姓拿着凭证,可以随时到营业部柜台进行交易,并按约定的价格取得现金,他们不就放心了吗?
我派了个老同志去北京财政部审批,他向我说上报财政部审批很麻烦,我说那就直接送到国债司审批也一样的。公司把这个产品报给国债司,国债司下面处室的同志手写了一份文件,表示同意我们在上海试点,并盖上了国债司的大印,就此完成了中国最简单最实用的批文。
发行前,公司召开了新闻发布会。记者提问,这个是债券?储蓄?我回答都不是。债券不是由我们来筹集资金的,储蓄是银行的业务。记者又问:你这个产品到底是什么?我说是二级市场变相的一种流通手段或者说是工具,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帮老百姓托底,国家帮我们托底。也有人问我:如果老百姓一起来兑换,你怎么办?其实,我测算过的,一般人需要用钱,第一个是动用活期存款,然后才是定期存款,但是这两项是用不完的,除了个别家庭以外。我们的产品是集储蓄、债券、风险、流通性为一体的产品。新闻发布会结束后,50多条新闻涌现在报纸、广播和电视。
待到1994年1月正式发行的时候,各大营业处老百姓纷纷排队,他们把本来要去银行储蓄的钱都拿来购买凭证。不仅是老百姓买,连企业也纷纷购买凭证,很多人还通过开后门托关系来购买凭证。
公司先买了1亿元国债,发放1亿元凭证。那年一年期储蓄利率是5%,我们设计的国债组合凭证收益率是10%至12%,所以引发了一个抢购潮,卖疯了。公司计划发2—3个亿,结果发了将近6个亿。在1994年,6亿是很多很多的钱了。这件事拉动了二级市场国债的交易,推动了一级市场的发行,并为后来财政部发行贴息国债提供了参考和依据。此事于国于民都有利,公司当然利在其中了,因为公司收进来的国债是20%-22%的收益率。国家、公司和老百姓,三者利益兼顾,能做到三者都满意是很不容易的。
时间过得真快!1988年9月,海通证券成立,我担任第一任总经理,当时公司注册资本是1000万元;转眼之间,已经30年了。假如没有吹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东风,就没有后来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如今,我尽管退休了,每每回顾那段难忘的历史,我就庆幸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光,因为改革开放让我的人生放光彩!
(原题为《证券改革那些事》)

我踏上了改革开放的列车
我人生中的重大转折是从进入证券界开始的,也是从中国进行金融体制改革开始的。
当时推行金融体制改革,1986年9月,国务院决定组建交通银行,从各个银行抽调人员,我从中国银行上海分行也被抽调筹建交通银行。从这一刻开始,我就踏上了改革开放的列车了。
新的交通银行面临着新的业务,领导把我找去说:“你去做点新鲜的事情”。我负责四个方面工作,证券、外汇调剂、票据贴现和资金拆借。就这样,我进入证券市场,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资本市场。
当时碰到的问题都是“第一次”,举例说吧,外汇调剂外管局监管政策实施,交通银行负责具体操作,当时美元结算中心在纽约,我们国内没有通道直接连接纽约,每汇一笔外汇都要到外边去兜一圈。1987年上海成立了外汇调剂中心,我负责外汇调剂业务。当时连个结算凭证都没有,至于结算凭证如何流转,我只能向人请教,结果没有人懂。我是负责人,就只能自己刻苦研究,最终顺利的过了这关。
1988年9月22日,上海海通证券公司正式成立,我专职做海通证券,成为第一任总经理、法人代表、党支部书记。公司最早在江西中路200号,后来搬迁至四川中路480号,再后来搬迁至北海宁路30号。随着业务的发展,公司经过了多次的搬迁,我的证券专业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当时我就想,领导把任务交给了我,我就必须把证券弄懂做好。再说同行竞争,也逼着我非要成为证券专家不可,否则就要被淘汰了。人家说摸着石头过河,资本市场是没有石头也要过河,我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研究,不断地请教,渐渐地,我对证券资本运作由陌生到熟悉。
在资本市场的过河中,海通的过河又比万国与申银困难。万国证券成立之初就是采用股份制形式,10家股东各占10%,它挂靠的上海国际投资信托公司比较放手,因此它在人员招聘、财务、费用、内部管理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自主权。海通与申银都受制于银行的传统体制,在人员编制、工资总额、费用开支、内部管理等方面都受到严格的约束。然而,申银的上级单位——工商银行是一家老牌的银行,它自身各方面都已经成熟,可以有较大的力度支持申银的发展。而海通则不同,它的上级单位——交通银行本身也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也急需扩张网点,扩充人员等。因此,其支持力度远不如工商银行,他们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记得当年公司受制于人员编制、工资总额,于1992年在公司所在地外的电线杆上张贴招聘广告,招来了不占编制的打字员;向冶金、仪表、纺织局招来了一批不占编制、不占工资总额的劳务合同员工,那可比轰动上海滩的航空公司去纺织局招“空嫂”早了一年多。要知道在当时的人事管理体制下,连辞职都是属于“吃螃蟹”的。
说起早期的资本市场,那是从国债发行起步的,早期的金融体制改革则是从打破资金画地为牢开始的。在1991年以前,历年的国债发行,基本上是采用行政摊派方式发行的,此举虽然能保证及时、足额完成国债发行任务,但存在着种种弊端。1991年,财政部为了掌握国债发行市场的主动权,进一步引入市场机制,特意留出一部分国债,进行市场化发行的承购包销试点。海通证券在交通银行总行支持下,前往北京参加由中国证券研究设计中心发起的承购包销团。海通作为上海唯一参加的承销商,还担任了承购包销团的副主干事。在今天看来是一项十分平凡的承销活动,但在当年却是了不起的改革了。承销团在北京签字前夜,中央部委之间还有不同意见,后由国务院副总理协调才得以解决。
回上海后,在当年市里的国债发行工作会议上遭到了批评,说此举造成了上海资金外流。分行领导找我谈话,问为什么去北京参加承购包销,我当然据理力争了,最后承诺不在上海地区销售这部分国债,这才不了了之。
1990年,朱镕基在香港参观联合证券交易所的时候说,年内上海证券交易所要开张。能够为中国的资本市场做出贡献,想想就让人热血沸腾!

总有人问我:你是怎么会成为证券专家的?
我的体会:一是碰到问题要多总结。其实人的智商都是差不多的,你比人家多想一点,多考虑一点,那你就比人家厉害了;二是做好一件事后要善于总结,总结是为了今后更好的做事,能够更好地做成事。我一直跟属下说,人家是失败了要做总结,我认为成功了也要做总结,有很多人成功了没有总结,所以后来就失败了。因为成功了总以为是自己的功劳,实际上成功还是有得益于天时、地利和人和。我认为,一个人只要做到以上两点,你一定比别人更容易获得成功。
我为普及证券知识尽力
人们认我为“证券专家”,确定我比许多人早懂得一点。当时,大家基本上没有资本市场的概念。我感到我有义务普及宣传这方面的知识,这也是我对证券市场应该做的一点贡献。
1990年,我写了第一本书《证券的发行与流通》。当时市场上没有这类书,连进口的也没有。那本书没有资料参考借鉴,完全是我进入金融证券行业工作两年多的总结,我写了两年,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出版社送样书给我审阅,我发现书名被改为《证券的流通与发行》。我想不对呀,先有一级市场再有二级市场,先有发行才有流通,怎么倒过来了呢?可见当时证券知识是多么匮乏。我向出版社指出错误,出版社编辑问我怎么办,我说把书从书店收回来。过了两天,编辑跟我说,书都已经被卖完了,一本也收不回来了。后来又加印了二版,在加印时把书名改了过来。这本书出版后获得很高评价,业内专家总的评价是,填补了中国资本市场理论研究的空白,这让我感到十分欣慰。
该书出版不久,又有出版社编辑找到我,希望我录制一盒录像带,时长40分钟的视频,专门讲解证券。我问他:“40分钟能把证券讲完吗?”他问“您想要讲多久?”我说“我跟你们总编谈吧”。我前往上海高教音像出版社,跟总编辑介绍了证券的基本内容,我说最起码要录制6-8小时,才能讲得清楚,总编辑同意了我的意见。于是,我脱稿录制视频,整整坐着录了8个小时,那位总编辑也陪我坐了8个小时。1991年,上海高教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我的录像带,时长8小时,一套4盒,售价人民币350元。市场上销售了几百套,总算没有亏本。要知道当时出版社是先要有出版计划,有了计划才有资金的,可见当时的出版社也在改革创新。
后来我又写了《证券市场》等五六种书。2004年,我撰写了最后一部书,把证券市场的风险和如何防范风险做了一个总结。
除了出书出录像带,我还在报刊上撰稿宣传普及证券知识。有一件事印象比较深,那是1993年,上海财政局对资产评估师进行培训,请财政局的老师上课。那天,正好老师有事,他们就找到我去救急。说到资产评估,我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不过我还是谢绝了。可是,他们多次盛情相邀,最后我实在不好意思就去上课了。上课时,那些年龄比我大的会计师认真地听讲,还不断地记着什么,下课后他们纷纷过来围着我提问,我都一一解答。以后,上海财政局多次培训都邀请我去讲课,主讲资本市场资产评估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评估。后来,我把讲课的内容整理成一篇文章,发表在《社会科学》杂志上,这篇文章获得了湖北经济学会年度论文一等奖。
我设计了国债组合收益凭证
回忆我在证券界的工作经历,有许多人印象深刻,有许多事难以忘怀。公司曾经发行过一个国债组合收益凭证,这是100%的创新,也是我的得意之作。
1993年下半年,国债市场不景气,二级市场收益率达到20%-22%都没人买,这样一级市场就没法发行。当时我到美国考察,跟财政部高坚司长一个团。高司长闲时跟我聊,说国债一直发不出去怎么办,这时国家财政困难,国债发行是很重要的国库收入。
我问高司长,“如果我设计出来一种流动性高、老百姓欢迎、不用承担风险的产品,你们财政部是否支持?”。
高司长摇头说,你是无法设计出的。买国债老百姓肯定要承担风险的,可是要老百姓承担风险他们就不买国债了。
我回到上海就仔细琢磨,老百姓为什么不买收益这么高的债券呢?哦,是担心它的流动性吗?老百姓越是不买,国债的流动性就越差;另外,当时流行单位摊派国库券,这也让人对它感到反感。
经过思考,我设计出了一个国债组合凭证的产品,我设想,把1991年、1992年的各种国债都买回来,买它1个亿,以公司名义再发行组合凭证。购买者可以随时在公司营业部柜台交易凭证,取得现金。交易时的价格,按约定的收益率,以持有凭证的时间长短来计算,也就相当于是“活期存款,享受定期利息。”公司拿到的国债收益率高,卖给老百姓的收益率就降低一点,其中的差价不就是公司的利润吗?而老百姓得到的收益却比储蓄高得多,不就有购买的积极性了吗?在流动性方面,老百姓拿着凭证,可以随时到营业部柜台进行交易,并按约定的价格取得现金,他们不就放心了吗?
我派了个老同志去北京财政部审批,他向我说上报财政部审批很麻烦,我说那就直接送到国债司审批也一样的。公司把这个产品报给国债司,国债司下面处室的同志手写了一份文件,表示同意我们在上海试点,并盖上了国债司的大印,就此完成了中国最简单最实用的批文。
发行前,公司召开了新闻发布会。记者提问,这个是债券?储蓄?我回答都不是。债券不是由我们来筹集资金的,储蓄是银行的业务。记者又问:你这个产品到底是什么?我说是二级市场变相的一种流通手段或者说是工具,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帮老百姓托底,国家帮我们托底。也有人问我:如果老百姓一起来兑换,你怎么办?其实,我测算过的,一般人需要用钱,第一个是动用活期存款,然后才是定期存款,但是这两项是用不完的,除了个别家庭以外。我们的产品是集储蓄、债券、风险、流通性为一体的产品。新闻发布会结束后,50多条新闻涌现在报纸、广播和电视。
待到1994年1月正式发行的时候,各大营业处老百姓纷纷排队,他们把本来要去银行储蓄的钱都拿来购买凭证。不仅是老百姓买,连企业也纷纷购买凭证,很多人还通过开后门托关系来购买凭证。
公司先买了1亿元国债,发放1亿元凭证。那年一年期储蓄利率是5%,我们设计的国债组合凭证收益率是10%至12%,所以引发了一个抢购潮,卖疯了。公司计划发2—3个亿,结果发了将近6个亿。在1994年,6亿是很多很多的钱了。这件事拉动了二级市场国债的交易,推动了一级市场的发行,并为后来财政部发行贴息国债提供了参考和依据。此事于国于民都有利,公司当然利在其中了,因为公司收进来的国债是20%-22%的收益率。国家、公司和老百姓,三者利益兼顾,能做到三者都满意是很不容易的。
时间过得真快!1988年9月,海通证券成立,我担任第一任总经理,当时公司注册资本是1000万元;转眼之间,已经30年了。假如没有吹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东风,就没有后来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如今,我尽管退休了,每每回顾那段难忘的历史,我就庆幸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光,因为改革开放让我的人生放光彩!
(原题为《证券改革那些事》)
责任编辑:杨一宁

- 1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