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忆当年 | 杨容讲述沪非遗“杨氏针灸疗法”的传承与发展
2019-01-13 10:44
字号



杨容(1945— ),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上海市政协委员,致公党上海市委参政议政委员会副主任,浦东新区侨联委员,上海周浦医院针灸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杨氏针灸学术流派第三代传人。曾荣获“上海市科学技术成果奖”“上海市侨界公益奉献奖”“离退休高级专家协会老有所为先进个人”等。
口述者 杨容
20世纪40年代,我出身于一个针灸世家。
祖父杨永璇是上海著名的杨氏针灸流派创始人,曾在周浦以“针灸疯科方脉”声名鹊起,后迁居八仙桥,创建针药结合、针罐并用、内外同治等特色疗法;父亲杨依方曾担任上海周浦医院针灸科主任、南汇中心医院副院长和南汇中医医院第一任院长兼党支部书记,著有《杨永璇中医针灸经验选》。
行医50余年来,我将杨氏针灸学术流派的特色专长与现代科技、现代医学相结合,在临床上创新了融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理疗、食疗、保健功能为一体的“中医全方位综合疗法”。
一根针,代代相传。如今,中医药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杨氏针灸的传承与发扬之路还需不懈探索。
继承祖训 深山磨砺
我小时候很顽皮,6岁那年,因贪玩而造成手肘骨折,被父母送到在八仙桥行医的祖父家。看着祖父给人针灸拔罐,觉得很好玩儿,懂事后就开始帮着他拔罐,特别是在夏天病人多的时候。从小对针灸拔罐耳濡目染,高中毕业后,我考入了上海中医学院“名老中医带徒班”,结识了我的丈夫——同样生长于中医世家的方厚贤。
1967年,毕业后的我们被分配到大别山红色革命老区——安徽省岳西县卫生系统工作。条件的艰苦并没有难倒我们,最大的阻碍是语言不通。为适应环境,我们天天和老乡们泡在一起,即使大年初二也冒着雪上门送诊,半年后,终于迈过了这道坎。
山区条件艰苦,交通不便,当地一些急危重症病人来不及赶往县城的医院做手术,我和丈夫便尝试用中医药结合针灸的综合方法,对胆道蛔虫、胆囊炎急性发作,甚至宫外孕病人进行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为乡民们解除了病痛。
后来,大城市逐渐兴起针刺麻醉,父亲在周浦医院牵头试验,临床使用成功,我在院长的支持下回到周浦学习,将父亲的方法带回来,用针刺麻醉为山区妇女做经腹输卵管结扎手术。刚推行时,大家心有顾虑,不敢手术。通过耐心做她们的工作,告诉她们采用针刺麻醉的优势,终于开展了第一例手术。后来一传十、十传百,短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500例,且无一例事故,还获得当地政府部门的通报嘉奖。
在缺医少药的贫困山区,我们以“一根针、一把草”的中医疗法,用“针”和“草药”给当地的老百姓带去了福祉。每次背着药箱出诊,乡亲们都会去鸡窝里掏出鸡蛋,端上一碗水铺蛋招待我们,这份情谊永远也无法忘怀。
仁心仁术 扬名海外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1985年,我们回到了阔别18年的家乡上海,事业与工作均获得了妥善的安排,还解决了无房的困难。安居乐业了,如何来回报社会?
我们想,应该发扬在大别山一贯的做法,弘扬“仁心仁术、行医济世”的祖训,利用“8小时以外”的时间,为广大群众开展义诊服务。于是,我们在南汇侨联的支持下,联络了侨界医生胡麦琍,自发组成了“侨联周浦义诊组”。
还记得第一次义诊,挂号、开方、针灸都不收费,一下子来了几十个人,后来义诊组的名声渐渐传扬。有一天,义诊已近尾声,一位40多岁、患有面瘫的农民工在门口徘徊,询问后了解到,他因负担不起医疗费而决定放弃治疗。我们主动联系了这位农民兄弟,打消了他的顾虑,通过三次针灸治疗后,他就痊愈了。
除了每周一次义诊之外,我们还会为残疾病人上门义诊,为行动不便的患者带去福音。
退休后,“义诊”依然继续。30多年来,形成了包含义务门诊、义务函诊、义务保健咨询热线电话,免费发行“保健信息”期刊,不定期开展义务中医养生保健讲座和为残疾人士预约上门义诊服务的“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式、综合性”义诊服务模式,形成了立足浦东、面向全市、辐射到26个外省市,并延伸到海外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覆盖面,服务总人数约20万人次。
2012年,正值国务院新闻办拍摄的电视片《中医世家后代——上海南汇方厚贤杨容》在海外播放,美国夏威夷侨领陈仕倚看到后,便陪着夫人专程到上海找到我们。他的夫人患坐骨神经痛,在国外医治多年仍行走不便,我们凭借传统的中医针灸手法,再配合了中药施治,3周后,陈夫人便弃轮椅行走自如了。
同时,义诊组还利用义诊的机会广交朋友,积极联络海内外侨界朋友,宣传浦东的招商投资环境和引资优惠政策,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曾成功引进了10多个外资和侨资项目,引进外资总额超过了2400万美元,引进侨资总额超过了5000万人民币。
用心传承 创新发展
杨氏絮刺火罐疗法——杨氏针灸的独门绝技。它是我的祖父在20世纪60年代根据刺罐结合的临床治疗经验创造的一种多针浅刺,运用轻叩重刺手法,微微出血后加拔火罐,吸出稠液或淤血的一种治疗方法。
我在周浦医院创建的“杨氏絮刺火罐疗法治疗脊椎病变特色专科”,是对杨氏絮刺火罐疗法的继承发扬。通过与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合作,开展临床科研项目,《杨氏絮刺火罐疗法治疗脊椎病变临床及实验研究》曾被上海市科委评为“上海市科学技术成果”。
经过三代人的实践与发展,杨氏针灸成为上海著名中医针灸学术流派之一,2011年正式获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对我而言,杨氏针灸要真正地传承下去,才有价值。自2008年起,“方厚贤杨容名中医工作室”在周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挂牌成立,这是上海唯一一家设立在镇一级的“中医工作室”。我以工作室为平台,通过“师授、带教”的临床中医培养模式,培养了一批中医专业的学术继承人、中医学科带头人和中医临床业务骨干;同时也培养了5名第四代“杨氏针灸疗法”传承人。
现任周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主治医师陈萍,是我所带的第一届学生,也是浦东新区杨氏针灸疗法非遗项目的区级传承人。她在临床中对患者进行疗效观察,前后发表了《杨氏针灸治疗偏瘫30例临床观察》《温针治疗面瘫50例临床报道》等5篇论文。
紧抓机遇 探索新路
当前中医药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2015年、2016年这两年间,国务院连续印发了有关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作为新时期推进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中医药研究方法,深化中医基础理论、辨证论治方法研究,开展经穴特异性及针灸治疗机理等研究”。去年7月1日,我国首部《中医药法》正式实施,进一步推动了中医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提升了中医药在全球的影响力。
《美国医学会杂志》也于去年6月27日刊登了两篇来自中国的针灸研究报告,反映了中国近年来中医药研究的进步,也证明针灸的临床疗效是可行的。
对杨氏针灸来说,现在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时机,如何抓住这个机遇,把我们的祖传中医更好地发扬、传承下去,是目前最重要的事。
解决人员的短缺,是最迫切的事。我们工作室的固定成员目前仅有3人。培养一位杨氏针灸中医师并非易事,中医针灸讲求辨证施治,不能完全标准化复制,不仅要有牢固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战经验,现在能沉下心学习并坚持到最后的年轻人实属凤毛麟角。
作为海派中医文化一部分的杨氏针灸要想更好地传承与保护,还得“更上一层楼”——申报国家“非遗”项目。此外,我正逐步着手将杨氏针灸一系列的学术经验进行归纳整理,编纂成著作,以留传后世。
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给了我很多的思路和助力。上海政协之友社医卫体组社员和政协之友社领导先后到我与丈夫方厚贤的工作室慰问,并参观“上海市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杨氏针灸疗法”展示室,经实地考察座谈,大家建议工作室与高校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同时将服务面向白领扩大,打响杨氏针灸在上海白领群体中的知名度,利用移动互联网,让传统中医真正走进年轻群体的朋友圈。这些建议让我们有了新的思路。
(原题为《悬壶“一根针” 一脉济苍生——杨容讲述上海市非遗“杨氏针灸疗法”的传承与发展之路 》)
责任编辑:陈睿

-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