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忆当年 | 胡启迪回望高考30年:“独木桥”变“立交桥”
2019-01-13 10:44
字号


胡启迪(1939— ),第九届市政协委员、市政协科教文体卫委员会副主任。曾任上海市高教局副局长、上海市教育考试院院长兼党委书记、上海市高校招生毕业生就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等。长期从事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领导和管理工作。
口述者 胡启迪
自1985年率先实行自主命题以来,上海对于高考所做的改革从未停止。从自主招生改革试点到招生计划和收费体制并轨改革,从高考科目设置改革到推出春季高考……上海高考改革转眼走过30多年。作为曾经的上海市高教局的分管副局长及上海市教育考试院院长,我有幸亲历了这段历史。
众人争过“独木桥”
作为改革开放的先声,“恢复高考”是我国重大的历史事件。以1977年8月8日邓小平同志在科学和教育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标志,党和国家拨乱反正,提出恢复高考制度,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择优录取,维护社会公平。恢复高考后,人们从教育实践中逐渐意识到,高考制度本身也有逐步完善的过程,也要适应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
上海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发达地区,历来受到教育部的重视,在中央的关心和指导下,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没有停止过探索,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实践。
1992年,我从华东师范大学数学教授的岗位转到了上海市高等教育管理岗位。1995年,我开始担任上海市教育考试院院长。
我记得,那时候上海高考竞争可谓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就拿20世纪90年代来讲,上海每年的高考人数保持在三四万,录取率维持在65%。但随着人口高峰的到来,自1996年后,高考考生每年以成万计增长,但招生计划没有相应放大,使1997年和1998年的高考录取率已经跌到60%边缘。由于当年初中升入高中的比例约为80%,高中阶段普职比约为三七开,这意味着实际上只有不到20%的同龄人可以升入大学,整个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很低。而上海广大老百姓对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和需求又特别强烈,成为民生的热题。对此,包括上海市委、市政府在内的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
当时,我们认为解决的对策是扩大招生计划,也就是把桥面拓宽。让更多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进入高校,同时放松其他的社会人员和职业学校的学生参加高考的限制。另外,除了扩招之外,我们还注意充分挖掘高等教育的办学资源和潜力,以各种教育形式来满足老百姓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所以,构建教育“立交桥”也就势在必行了。
率先实施并坚持“春考春招”
构建大学入学“立交桥”的第一个途径,就是推出“春考春招”,打破夏季高考 “一考定终身”的局面。
1999年,教育部下发文件,提出高考改革的四项内容,即考试内容、科目设置、录取制度及考试形式的改革。在考试形式的改革中,教育部要求各地“要积极探索一年两次考试的改革”,并请上海和天津进行论证及试点,但以什么形式出现、具体如何推进,没有明确的说法。
对两次高考的改革,上海是做了充分前期准备工作的。早在1998年上海市就开始酝酿实行两次考试的改革了。1998年8月,上海市领导在当时召开的党建会上就提出了要实行多次考试的设想。一年之后的1999年11月,再次在市教委领导干部的吹风会上提出了实行两次考试改革的问题。
关于两次考试的改革,当时有很多的设想。刚开始设想的方案还不是现在的方案,而是设想将本专科分开考试。但这样一来,就面临着先考本科还是先考专科的问题。如果先考专科,那专科考取了是不是可以再考本科?如果先考本科,那专科院校肯定要提意见,你还是观念没有转变过来,仍然“重学轻术”,不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那么,既然是先本科后专科,又何必分开两次考呢?一次考试不仅可以减轻负担,而且成绩也可以供专科使用,为什么还要搞两次呢?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问题。
经过反复讨论和深入调研之后,我们最后确定了“两考两招”的模式。为什么要实行“两考两招”呢?因为如果实行“两考一招”的话,参加两次考试的主体不同,一次是全体高三学生及历届生,另一次基本是线下生,放在一起招生不公平。还有一个原因是,实行“两考两招”,就可以在春季高考中实行富有自主招生特色的改革。更重要的是,“两次考试,两次招生”是为了给学生减缓压力,不让学生有太重的心理负担,避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带着这样的改革预案,我们到高校进行调研。有的高校认为,可以把春季招考和学分制结合起来推行。因为当时各方面的教学管理规定使学分制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如果实行春季招生就可以比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另外,这样也可以把高校的各种教育资源(如机房、实验室等)充分利用起来,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推出春季高考,既能够使学生有多次选择的机会,又可以把我们自主招生的理念放在改革中。
经过多年的酝酿、筹划,经上海市政府批准,原上海市高校招生毕业生就业指导委员会全体会议于1999年12月14日讨论并通过了《2000年本市普通高等学校增加春季招生考试的试点方案》,从2000年开始,上海正式推出“春季高考”。连同每年6月常规的全国性统考,上海市形成了普通高校每年有“两次考试,两次招生”的新格局,并一直实施至今。自2015年起,春考的生源向应届生放开,注入了新活力,使春招的学校数增加到20余所,报考人数大大回升,且提供了高考改革措施可先行先试的园地。
“三校生”接通“立交桥”
2000年是上海高考改革的重要时间节点,这一年,除了推行“春考春招”外,上海还为学生进入“成才立交桥”打开了更多的通道,没有考入高中的“三校生”、没有考入本科院校的专科生和没有考入重点本科院校的普通本科生通过“三校生高考”“专升本”“插班生”等通道,有了再次选择理想高校的机会。
其中“三校生”是指中等专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中等技工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关于“三校生”的高考,上海早在1992年便开始了试点,最初的想法是考虑能不能给这些优秀的“三校生”提供更多进入大学的机会。当时上海的几所高等专科学校的教学质量很高,而录取新生中“三校生”的比例却很低。如上海很有名气的培养工业技能型和工艺型专门人才的高等专科学校,他们要求在招收三校生方面做出改革。
1993年,上海又扩大试点并研究改进招生办法。那年,有机电、冶金、化工、纺织、旅游、石化等高等专科学校和上海技术师范学院7所院校试点,计划招收181名“三校生”。这为探索“三校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和增加招生新渠道取得了初步经验。
1997年之前,上海关于“三校生”高考的做法,属于先行先试阶段。自1997年国家教委提出了“为有利于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促进中、高职业教育的衔接与沟通,在少数省、市试点,接受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对口报考专科层次的学校。入学考试内容不仅包括文化课,还有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之后,上海的“三校生”高考在国家政策层面有了明确的依据,从此走上稳定发展的道路。
经过多年的试验,积累了经验,到1999年,该项工作有了跨越式的发展。那年,有7558名“三校生”参加了这种类型的考试,高职(高专)院校录取了3 714名“三校生”。在试验的同时,我们的认识水平也不断上升,认识到这也是架通“三校生”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的桥梁,从而促进初中毕业后的良性分流,使一些“三校生”不仅不止步于中等教育,而且对高等教育也有盼头。
2000年,市教委宣布进一步放开“三校生”高考资格,大面积实行了可以报考专业对口的普通高等学校的招考政策,将高等院校招收应届“三校生”成为一种制度,专业层次也扩大到本科,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与沟通。“高等职业教育”这一名称也就是在那时才开始使用的。以前叫专科,后来叫高职,而不叫高专。后来又有一个大的转折,高职也是专科学历,专科也是专科学历,所以凡是新成立的这类院校都统称为高职。招生规模也有较大增加,从2000—2006年间,每年“三校生”报考高职人数都在2万人以上,招生录取人数也稳定在14000人左右。这一改革一直持续到现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当今,上海的“三校生”既可选择5月专门为“三校生”开通的“3+2”高职考试,也可选择6月的普通高校秋季招生考试,还可参加2005年后设立的4月高校专科层次依法自主招生,使“三校生”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机会越来越多。上海的“三校生”高考制度是上海构筑终身教育体系、架设多途径入学立交桥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30多年来,上海始终以“小步走不停步”的原则,坚持着自主招生改革方案,回首这条改革之路,让人豁然:公平、公正和科学的综合评价观正在一步步的深入人心,上海的高等院校招生考试改革也走上了快车道。
(原题为《高考“独木桥”变成了“立交桥”——胡启迪回望高考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
责任编辑:陈睿

-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