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打破壁垒、迎向全方位融合创新,上海“双一流”头部高校聚焦未来产业发展最前沿
2025-11-20 09:40
字号
编者按:
在建设教育强国、教育强市背景下,2025年上海高校进入“改革大年”,至少3个波次的教育综改落地开花。其中,“双一流”高校打头阵、当尖兵,“三位一体”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沪上首批5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先行先试,让教育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各具特色的地方高校也“一校一策”,实施“上海高等教育重服务、强贡献计划”。记者走进这些试点高校,深度调研他们如何通过系统性变革,让教学和科研更好融合,更加“适配”国计民生。
“入学前,我对英语语言学与计算机的交叉应用了解得不多,如今通过一年多实践,我学会了从学科交叉的视角思考问题。”陈一璟是复旦大学首届“英语+计算机科学技术”双学士学位项目2024级本科生,未来她想成为一名科研工作者,研究认知神经科学。
一年来,“改革”成为上海高校的关键词。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双一流”头部高校一直处于“改革进行时”,一体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培养科学智能复合型人才
面对人工智能的浪潮,高校传统专业如何转型和重构?
截至目前,复旦共推出54个双学士学位项目,涵盖30个一级学科专业。为培养科学智能复合型人才,复旦去年起推出110余门AI大课,覆盖全体本研学生和全部专业,并在国内高校率先启动“X+AI”博硕双学位项目建设。此次获批的“法语/日语/朝鲜语/西班牙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个双学士学位项目,由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和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共同建设,着力推进“新文科”与“新工科”的融合创新,聚力培养兼具国际视野、外语与计算机跨学科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AI已从被动执行的工具演进为具备生成与创造能力的赋能平台。”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张兆国表示,交大以“AI+教育教学”行动方案为统领实施系统性改革,率先成立人工智能学院,设立覆盖多领域的AI+微专业。
近日,位于江阴的全球最大空调冷却塔交付企业之一双良集团,迎来了上海的“AI建筑设计师”。好几十层楼高的巨塔,以往力学计算需人工核对200多项数据。针对这一痛点,上海交大人工智能与微结构实验室李金金、韩彦强团队用上了AI自动校验模块,不断优化算法模型。
“传统设计方案要用国外工业软件,设计周期以月为单位,且耗费人力众多。”下转 5版(上接第1版)李金金教授直言,借助AI,他们可以秒级生成建筑结构设计方案,还能使力学测试周期缩短80%、材料成本降低10%—15%。
融合创新推进有组织科研
即便是传统优势专业,也在谋求改革和融合创新。
同济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的研三学生蔡永桢,今年准备用自己的实践成果来申请学位。作为同济国家卓工学院和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他的实践成果——“数据合规性检查的方案设计”已成功应用于指导北山地下实验室工程实践。毕业后,他将前往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工作。
用实践成果申请硕士学位,是同济国家卓工学院大胆尝试并开通的绿色通道。“以企业生产需求为基础,构建‘企业出题—学校答题—企业阅卷’的项目匹配机制,是学院的核心理念。”同济国家卓工学院常务副院长刘春解释,学院和企业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选题、共享成果。
今年4月,聚焦未来产业发展最前沿,复旦大学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未来信息、智能材料、智能机器人、医工交叉等领域,整合全校力量重点打造的六大新工科创新学院悉数亮相。
在复旦大学校长金力看来,新工科不是一般意义的工程技术,一方面要构建“从0到10”的系统创新能力,发挥理科的原创优势,让基础研究的成果能够更快地转化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劲动能;另一方面,注重“从10回看到0”,瞄准市场需求,研究市场与产业更容易接受的产品与技术,树立产业思维。
在最新的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复旦大学有46个学科上榜,在中国内地高校中数量最多。这些优势学科连接基础研究和应用场景,已经积累了不少“黑科技”。
“我们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通过‘有组织科研’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复旦大学未来信息创新学院教授高跃介绍,他们研制的卫星互联网数字孪生系统是学科交叉融合的科研成果,在今年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受到业界关注,已被多家头部企业和科研院所采用。
进一步改革人才评价成果转化
一流高校要“打头阵当尖兵”,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尤为重要。
最近,上海交通大学攻克超长柔性线缆的深海精准布放这一国际难题,在南海海域实现近底悬停、水下机器人辅助解锁等高难度动作。这是上海交大发起建设的我国首个深海中微子望远镜——“海铃计划”的试验之一。团队负责人徐东莲告诉记者,“海铃计划”旨在捕捉天体和地球大气核反应中看不见、摸不着的高能中微子。
从“交大2030计划”到“基础研究特区”,上海交大正在探索10年长周期稳定支持机制,面向青年科学家“引育并举”,建立代表性成果评价和晋升制度。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仅10年,物理与天文学院副教授徐东莲已成为长聘教轨学者。
评价长聘教轨学者,不看“帽子”、不数论文,不以短期成败论英雄。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政道研究所所长张杰表示,研究所实行国际同行评价制度:邀请15位同领域顶尖科学家,聚焦“创新力、未来潜力、国际竞争力”3个维度进行评审,最终以10份以上的有效评审意见作为长聘教轨学者的晋升依据。
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实现价值的关键路径。“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等瓶颈制约下,优质科技成果往往难以从“书架”走向“货架”。
以基础研究见长的华东师范大学联合技术转移专业机构,今年开出“科技成果转化门诊”,为教授们一对一“把脉”。作为“医生”之一的华东师大科技处副处长熊申展,日前跻身“2025胡润创界者·长三角技术经理人”领军人物榜单前五位。熊申展说:“学校已有150多个项目在‘转化门诊’问诊,2025年上半年完成4.63亿元的成果转化交易额。”
曾经在联合技术转移专业机构“问诊”过的华东师大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教授敬承斌团队,近期带着创新项目亮相浦江创新论坛。团队研发的柔性低损耗空芯光纤,在多个波段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摆脱了此类光纤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目前,团队通过全赋权模式成立公司,已获得首轮融资。
当下,华东师大正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系统性改革,与银河证券、上海技术交易所等多家专业机构合作,进一步推出商业计划书定制与优化、高价值专利培育等服务。
在建设教育强国、教育强市背景下,2025年上海高校进入“改革大年”,至少3个波次的教育综改落地开花。其中,“双一流”高校打头阵、当尖兵,“三位一体”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沪上首批5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先行先试,让教育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各具特色的地方高校也“一校一策”,实施“上海高等教育重服务、强贡献计划”。记者走进这些试点高校,深度调研他们如何通过系统性变革,让教学和科研更好融合,更加“适配”国计民生。
“入学前,我对英语语言学与计算机的交叉应用了解得不多,如今通过一年多实践,我学会了从学科交叉的视角思考问题。”陈一璟是复旦大学首届“英语+计算机科学技术”双学士学位项目2024级本科生,未来她想成为一名科研工作者,研究认知神经科学。
一年来,“改革”成为上海高校的关键词。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双一流”头部高校一直处于“改革进行时”,一体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培养科学智能复合型人才
面对人工智能的浪潮,高校传统专业如何转型和重构?
截至目前,复旦共推出54个双学士学位项目,涵盖30个一级学科专业。为培养科学智能复合型人才,复旦去年起推出110余门AI大课,覆盖全体本研学生和全部专业,并在国内高校率先启动“X+AI”博硕双学位项目建设。此次获批的“法语/日语/朝鲜语/西班牙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个双学士学位项目,由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和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共同建设,着力推进“新文科”与“新工科”的融合创新,聚力培养兼具国际视野、外语与计算机跨学科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AI已从被动执行的工具演进为具备生成与创造能力的赋能平台。”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张兆国表示,交大以“AI+教育教学”行动方案为统领实施系统性改革,率先成立人工智能学院,设立覆盖多领域的AI+微专业。
近日,位于江阴的全球最大空调冷却塔交付企业之一双良集团,迎来了上海的“AI建筑设计师”。好几十层楼高的巨塔,以往力学计算需人工核对200多项数据。针对这一痛点,上海交大人工智能与微结构实验室李金金、韩彦强团队用上了AI自动校验模块,不断优化算法模型。
“传统设计方案要用国外工业软件,设计周期以月为单位,且耗费人力众多。”下转 5版(上接第1版)李金金教授直言,借助AI,他们可以秒级生成建筑结构设计方案,还能使力学测试周期缩短80%、材料成本降低10%—15%。
融合创新推进有组织科研
即便是传统优势专业,也在谋求改革和融合创新。
同济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的研三学生蔡永桢,今年准备用自己的实践成果来申请学位。作为同济国家卓工学院和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他的实践成果——“数据合规性检查的方案设计”已成功应用于指导北山地下实验室工程实践。毕业后,他将前往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工作。
用实践成果申请硕士学位,是同济国家卓工学院大胆尝试并开通的绿色通道。“以企业生产需求为基础,构建‘企业出题—学校答题—企业阅卷’的项目匹配机制,是学院的核心理念。”同济国家卓工学院常务副院长刘春解释,学院和企业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选题、共享成果。
今年4月,聚焦未来产业发展最前沿,复旦大学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未来信息、智能材料、智能机器人、医工交叉等领域,整合全校力量重点打造的六大新工科创新学院悉数亮相。
在复旦大学校长金力看来,新工科不是一般意义的工程技术,一方面要构建“从0到10”的系统创新能力,发挥理科的原创优势,让基础研究的成果能够更快地转化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劲动能;另一方面,注重“从10回看到0”,瞄准市场需求,研究市场与产业更容易接受的产品与技术,树立产业思维。
在最新的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复旦大学有46个学科上榜,在中国内地高校中数量最多。这些优势学科连接基础研究和应用场景,已经积累了不少“黑科技”。
“我们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通过‘有组织科研’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复旦大学未来信息创新学院教授高跃介绍,他们研制的卫星互联网数字孪生系统是学科交叉融合的科研成果,在今年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受到业界关注,已被多家头部企业和科研院所采用。
进一步改革人才评价成果转化
一流高校要“打头阵当尖兵”,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尤为重要。
最近,上海交通大学攻克超长柔性线缆的深海精准布放这一国际难题,在南海海域实现近底悬停、水下机器人辅助解锁等高难度动作。这是上海交大发起建设的我国首个深海中微子望远镜——“海铃计划”的试验之一。团队负责人徐东莲告诉记者,“海铃计划”旨在捕捉天体和地球大气核反应中看不见、摸不着的高能中微子。
从“交大2030计划”到“基础研究特区”,上海交大正在探索10年长周期稳定支持机制,面向青年科学家“引育并举”,建立代表性成果评价和晋升制度。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仅10年,物理与天文学院副教授徐东莲已成为长聘教轨学者。
评价长聘教轨学者,不看“帽子”、不数论文,不以短期成败论英雄。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政道研究所所长张杰表示,研究所实行国际同行评价制度:邀请15位同领域顶尖科学家,聚焦“创新力、未来潜力、国际竞争力”3个维度进行评审,最终以10份以上的有效评审意见作为长聘教轨学者的晋升依据。
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实现价值的关键路径。“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等瓶颈制约下,优质科技成果往往难以从“书架”走向“货架”。
以基础研究见长的华东师范大学联合技术转移专业机构,今年开出“科技成果转化门诊”,为教授们一对一“把脉”。作为“医生”之一的华东师大科技处副处长熊申展,日前跻身“2025胡润创界者·长三角技术经理人”领军人物榜单前五位。熊申展说:“学校已有150多个项目在‘转化门诊’问诊,2025年上半年完成4.63亿元的成果转化交易额。”
曾经在联合技术转移专业机构“问诊”过的华东师大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教授敬承斌团队,近期带着创新项目亮相浦江创新论坛。团队研发的柔性低损耗空芯光纤,在多个波段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摆脱了此类光纤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目前,团队通过全赋权模式成立公司,已获得首轮融资。
当下,华东师大正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系统性改革,与银河证券、上海技术交易所等多家专业机构合作,进一步推出商业计划书定制与优化、高价值专利培育等服务。
责任编辑:张希喆
转载请注明来源-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