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 评论
- 收藏
“Z世代”择城观察记(下):“十五五”上海如何更好吸引年轻人
2025-11-18 09:32
字号
在年轻人眼中,作为一座城市,上海也是有“松弛感”的。他们珍视的这种松弛感,首先来自包容。
“我觉得上海是具有魅力的,这个魅力是针对我个人的小众兴趣爱好。”23岁的阿柠在浙江上学期间,就多次来上海看话剧。今年大学毕业后在沪工作,她最近的心愿是抢到前排再看一次《恋爱的犀牛》。
大上海的稀有“小众”,让年轻人为之心动。二次元资深玩家小丁谈到上海近年举办的排球少年舞台剧等活动。这个夏天,“路易号”首秀、BilibiliWorld 2025(简称BW)、小红书复兴岛“Red Land”,持续引发各地年轻人一次次奔赴上海。
与20位受访者交谈后,我脑海里冒出一个关于上海文化软实力的大胆假设:虽然“80后”“90后”“00后”所处时代不同,但上海总能有每个时代年轻人喜爱和需要的文化——
上海的文化,永远是年轻人的文化。
城市包容小众文化,其实就是在包容年轻人
“Z世代”追求鲜明个性,敢于尝新,掌握移动互联网传播渠道对新鲜事物的感知与敏感。一座一成不变、不够新潮的城市,满足不了他们求新赏特、多元细分的精神消费需求。
专业性强、圈层鲜明的小众文化正愈发成为城市新潮流名片。来自马来西亚的吴永乐常逛美术展、快闪店、浦东美术馆等,仅需购买通票或会员,就能参观整个西岸美术馆或在曲阜路的美术馆待一整天。她觉得相对小众的文化在上海不是小圈子的封闭自嗨,反而离年轻人很“近”。小丁则因工作关系接触到徐汇区二次元游戏街区开发项目,体会到政府对游戏公司在商业上的大力支持。
还有桃子,考进上海戏剧学院前,一直觉得每个人必须跟随大多数人的节奏、按部就班地生活。但来上海后的经历感受,让她感觉可以尽力做“真实的自己”。
上海最吸引年轻人的,其实是文化内聚属性表现出来的包容。不同风格的人能找到小群体或舒适点,找到包容个体差异的地方。
上海,也深切回应着中国年轻一代渴望与世界对话的澎湃心声。对留学归国的受访者而言,上海几乎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回国发展第一站。 下转 5版(上接第1版)而且这里提供的不仅是职业机会,更是一种文化的“软着陆”——让在海外形成的视野与习惯,在国内找到对接的土壤和对话的共同体。
在广泛的潮流文化领域,上海也显出“文化码头”独特功能。你可以在上海文化广场看欧美经典音乐剧,也能在汉口路或大学路的十多个演艺空间里,欣赏引进韩国版权的小剧目表演;你可以接触众多来自国外的游戏企业工作室,也能不时见识育碧、Electronic Arts等欧美游戏商的推广运营。上海构建了一套完整且多层次的文化基础设施,让年轻人得以同步感知世界脉动,实现无时差的文化对话。
但上海未止步于“引进”“移植”。真正留住年轻人的,是这座城市在吸收全球文化的同时,不断注入本土特色、不断焕新的能力,主打的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地道”。
Faye谈到,现在上海出现了不少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的本土原创剧目,如市场口碑不错的《南唐后主》《锦衣卫之刀与花》等。叠纸、米哈游、莉莉丝等上海本土游戏企业也推出了具有东方审美和叙事魅力的产品,打开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游戏市场。
桃子则非常看好上海电影的未来发展,认为中国电影起源于上海,上海电影在年轻人心中是非常独特的存在。“比如上影出品的《好东西》《爱情神话》,不是非常典型的大众商业片,但确实是在讲上海故事,年轻人的确很喜欢。”
贯穿这些文化图景的,是年轻人对上海城市气质的深切期待:开放,却不失独特;国际化,却更要扎根。
他们喜欢的上海文化是:既世界,又地道。他们并不追求上海在所有产业领域都“做大做强”,而希望它在细分赛道上保持独一无二的魅力。
在上海,年轻人喜爱的文化,都这样。
今天的年轻人,还让上海的街头既涌动着新文化,也涌现着新青年。
大多数人印象中,“Z世代”年轻人往往以“文化消费者”身份出现。其实,他们不甘只做旁观者:越来越多人正主动投身文化创作,以创新精神重新定义城市文化品格。
2023年由上海火爆全网的City Walk(城市漫步)、2024年的Chill风(松弛感风格)、今年东方明珠和蜜雪冰城的梦幻联动,都是年轻人以自身方式创造的都市“梗文化”——一种新型城市互动表达。
受访者们还谈到上海独特的文化潜力:它正将更多能量投向电竞、短剧和自媒体等新兴领域,发掘城市与产业的适配土壤,为“Z世代”提供更轻盈、更广阔的创新环境。从支持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的“沪九条”等政策,可以看出上海有自己的玩法:放大自身在青年新文化领域的差异化优势。
我想,这正是上海的文化性格:始终以面向未来的可能性,赢得年轻人的好感。
它之所以持续吸引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正因这里始终是“最新文化”现场。
阿柠的故事像一则温柔的注脚。就读大学时,她被短剧吸引,毕业后毅然加入一家位于奉贤区的短剧制作公司——正是自己学生时代就喜爱的内容团队。公司创始人从上海起步,积累多年经验后在此持续创业。他们的经历给了阿柠留在这耕耘所爱的勇气和信心。
无论是新的五年,还是更远的未来,上海的真正魅力都不仅在于拥有辉煌的文化地标、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在于让更多年轻的文化消费者、创新者在此安居乐业、各得其所,可持续地实现“文化唤人”“文化留人”“以人创文”“人文共进”四重奏。
不仅要成为机遇的枢纽,更要成为“意义的容器”
再过五年,“00后”将陆续步入“三十而立”。访谈中,20位“Z世代”会问自己:上海究竟是一个我来短暂拼搏的地方,还是一个我可以真正托付未来人生、决定留下的地方?
我发现:受访者越年长、外地背景越显著,越关注上海的“安全感”与“包容度”。
与网络上不时浮现的“上海歧视论”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我所接触到的受访者中,近三分之二的人认为,他们最认同的上海特质正是“包容”。
在一些受访者看来,上海显示出更高的观念开放度。在这里,个体很少感受到被强行约束的压力,更能聚焦于自我实现。
理工科博士宇辰从求学到工作阶段,都觉得上海“不排外”。不少来自外地的年轻人表示,仅就上海的职业竞争而言,他们与本地人并无显著差异,多数时候晋升依赖个人能力业绩表现,且有相对更宽松的应届生落户政策。
来自马来西亚的留学生康康发现,近年申城医院基本都实行了允许外籍人士用护照预约挂号的政策,“在这边生活,不会太感觉自己是一个‘外人’——那种经常面对一堵墙的感觉,这是上海特有的细节”。
愿意做自己,能够做自己,是被上海包容着的年轻人普遍心声。在这里,他们感到被接纳、被尊重、被赋能,激发出生存需求之上的发展需求。
喜欢南方夜生活的设计师粥粥还谈到,在上海深夜独行令人安心。其他人也有相同看法,这些年节假日人潮中,上海的公共安全也从未“掉线”。
受访者也提出:在安全之外,成长与打拼的关键阶段,还需要一种文化和心理意义上的安全感,比如可以鼓励探索的创新氛围等。
就职于私企的工程师魏光坦言:“我觉得干工作犯错是很正常的,但如果你一犯错,公司就想以这个理由裁你,会导致不敢去犯错,反而想着去逃避问题。”现实中,这种低容错率的职场环境的确存在。这种在宽容失败上缺失的安全感,无形中阻碍了企业本应培育的创新氛围。
若一家企业无法为创新型人才提供基本的安全感,那么他们在面对长周期、高不确定性的尝试时,也难免畏首畏尾、难以全力投入——而这,恰恰是塑造上海健全创新生态的关键障碍。
在上海半导体企业从事研发工作的宇辰表示,自己所在公司给予员工显著的“创新安全感”:“目前我感觉自己正处于‘付出有回报’阶段,在公司会感受到很积极向上的创新姿态。观察同事、领导会发现,在上海的这一群人还是在认真做事。”
可尝试、可失败、可回报的安全感,不仅提振职业信心,也加深了他对城市的认同留恋。
包容度与安全感,正共塑着“Z世代”的“成长确定性”。
上海正成为面向全球年轻人的宏大舞台,机会大门始终敞开。受访者们注意到:这座城市正持续拓宽参与的通道,尝试编织一张更柔软、更具承接力的安全网络,承接那些努力闪烁的人,让那些渴望留在这座城市、也被这座城市需要的人留下。
比如,对应届毕业生免打分直接落户的政策,尽力帮助外籍应届生降低留沪难度。这些降低制度性摩擦的举措,无疑为年轻人提供了更为稳定的预期和融入可能,给他们一颗“定心丸”。
所有的一线城市都无法承诺每个人的留下。中国超大城市正尝试超越单纯的经济吸引力模式,转向构建更具韧性的社会生态。新的五年、“关键时期”,上海应针对这一代年轻人的特质,尽力提供一件或许更珍贵、更为他们珍视的东西:一段高浓度的成长体验。它真正吸引年轻一代的,是用包容度和安全感共同撑起的“成长确定性”。这不是结果的确定,而是文化上的确定:尊重创新、认可努力,个体价值能与城市文化对话,个人成长与城市成长实则在同步发生。这代表着上海要学习如何不仅成为机遇的枢纽,更成为“意义的容器”——关注年轻人的成本压力与职场遭遇,构建制度性保障和容错空间;不仅吸引人力资本,更安顿人的完整性,减少“漂泊者”心态,增强自我实现的意义感和确定性。
“青年友好”城市,本质是构建“人城共生”形态
本次调研中,超过三分之二的受访者不约而同对不少新一线城市流露出好感。它们做对了什么?
其一,真诚永远是最大的“必杀技”。
“Z世代”选择长期居住哪座城市前,往往会通过旅行,形成对一座城市的初印象。因此,城市文旅与服务,要想得更远、做得更细。
尤其是对个体困境的真切关照。服务效率固然重要,但今天年轻人更加看重服务背后的尊重与真诚。在具备高度规范、崇尚契约精神的营商环境和服务体系之外,灵活响应个体需求、于细节处注入人文温度等,同样重要。
其二,玩转互联网,才懂年轻人。
“Z世代”对一座城市的认知,往往首先来自屏幕中的信息流动与符号建构。他们会看这个城市有无“网感”,“在这能不能找到在互联网流行的事情,是很重要的评判标准之一”。
城市印象,逐渐演变为一种由影像、帖文、vlog(视频博客)共同书写的“数字地方感”。新一线城市频频“出圈”,离不开对互联网叙事与玩法的精准把握。仅仅透过一根网线,城市就能将成长和生活的信念感传递给年轻人。
今年春招,因DeepSeek火出圈,钉钉借势在清华、北大等校门口公交站投放一组“杭州不止七小龙”创意文案广告,引发年轻网友热议。这些传播打法,有科技感、接地气、趣味性强,非常符合年轻人的胃口。
其三,一座城市琐碎日常中流淌的人情味,是产业硬实力之外的“软性”密钥。
调研观察结束后,我发现每位年轻人个性迥异,却共享着清晰而坚定的城市诉求:追求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渴望精神认同和价值需求,需要成长机会和意义空间。从“活着”,到“生活着”,再到自我实现的“五彩斑斓的活法”,是他们的期许。所以,最重要的,仍是一座城市的二次吸引力——使个体成长和城市成长相融合。
中国各大城市在过去数十年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成就。如今进入“内涵式发展”新阶段,城市的逻辑已从“拼规模”转向“拼质量”,从“一次吸引唤来人口”转向“二次吸引留住人才激活人才”。在国外,比利时的《积极青年发展政策(2011—2014)》建议提供社会文化服务,让青年成为积极自信的公民;加拿大率先提出“青春城市”(Youthful Cities)评价体系,通过生活、工作、娱乐3个一级指标,以及21个二级指标、123个三级指标,衡量城市年轻力;美国在1990年后,开始以城区为单位推进“青年友好城区”建设,呈现出“旧城依靠多元族群文化、近郊地区依靠大学城和科研所知识外溢、中心区依靠都市生活和高品质生活氛围”的空间集聚类型,满足不同年轻人差异化成长需求。
面向未来的新五年,提升城市的深层内涵吸引力,是关乎上海能否更好建设创新型城市、推进现代化人民城市发展、承载人类城市文明演进方向的关键命题。
面对今天的年轻人,上海要以创新文化和发展机遇为持续动力、靠文化价值和精神认同来内驱续航,更好走向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双向赋能、共同成长、一起实现。
真正的“青年友好”,本质是“人城共生”:超越初期绿色环境意义上的“宜居共生”,上升为精神共生、价值共生、成长共生。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我觉得上海是具有魅力的,这个魅力是针对我个人的小众兴趣爱好。”23岁的阿柠在浙江上学期间,就多次来上海看话剧。今年大学毕业后在沪工作,她最近的心愿是抢到前排再看一次《恋爱的犀牛》。
大上海的稀有“小众”,让年轻人为之心动。二次元资深玩家小丁谈到上海近年举办的排球少年舞台剧等活动。这个夏天,“路易号”首秀、BilibiliWorld 2025(简称BW)、小红书复兴岛“Red Land”,持续引发各地年轻人一次次奔赴上海。
与20位受访者交谈后,我脑海里冒出一个关于上海文化软实力的大胆假设:虽然“80后”“90后”“00后”所处时代不同,但上海总能有每个时代年轻人喜爱和需要的文化——
上海的文化,永远是年轻人的文化。
城市包容小众文化,其实就是在包容年轻人
“Z世代”追求鲜明个性,敢于尝新,掌握移动互联网传播渠道对新鲜事物的感知与敏感。一座一成不变、不够新潮的城市,满足不了他们求新赏特、多元细分的精神消费需求。
专业性强、圈层鲜明的小众文化正愈发成为城市新潮流名片。来自马来西亚的吴永乐常逛美术展、快闪店、浦东美术馆等,仅需购买通票或会员,就能参观整个西岸美术馆或在曲阜路的美术馆待一整天。她觉得相对小众的文化在上海不是小圈子的封闭自嗨,反而离年轻人很“近”。小丁则因工作关系接触到徐汇区二次元游戏街区开发项目,体会到政府对游戏公司在商业上的大力支持。
还有桃子,考进上海戏剧学院前,一直觉得每个人必须跟随大多数人的节奏、按部就班地生活。但来上海后的经历感受,让她感觉可以尽力做“真实的自己”。
上海最吸引年轻人的,其实是文化内聚属性表现出来的包容。不同风格的人能找到小群体或舒适点,找到包容个体差异的地方。
上海,也深切回应着中国年轻一代渴望与世界对话的澎湃心声。对留学归国的受访者而言,上海几乎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回国发展第一站。 下转 5版(上接第1版)而且这里提供的不仅是职业机会,更是一种文化的“软着陆”——让在海外形成的视野与习惯,在国内找到对接的土壤和对话的共同体。
在广泛的潮流文化领域,上海也显出“文化码头”独特功能。你可以在上海文化广场看欧美经典音乐剧,也能在汉口路或大学路的十多个演艺空间里,欣赏引进韩国版权的小剧目表演;你可以接触众多来自国外的游戏企业工作室,也能不时见识育碧、Electronic Arts等欧美游戏商的推广运营。上海构建了一套完整且多层次的文化基础设施,让年轻人得以同步感知世界脉动,实现无时差的文化对话。
但上海未止步于“引进”“移植”。真正留住年轻人的,是这座城市在吸收全球文化的同时,不断注入本土特色、不断焕新的能力,主打的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地道”。
Faye谈到,现在上海出现了不少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的本土原创剧目,如市场口碑不错的《南唐后主》《锦衣卫之刀与花》等。叠纸、米哈游、莉莉丝等上海本土游戏企业也推出了具有东方审美和叙事魅力的产品,打开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游戏市场。
桃子则非常看好上海电影的未来发展,认为中国电影起源于上海,上海电影在年轻人心中是非常独特的存在。“比如上影出品的《好东西》《爱情神话》,不是非常典型的大众商业片,但确实是在讲上海故事,年轻人的确很喜欢。”
贯穿这些文化图景的,是年轻人对上海城市气质的深切期待:开放,却不失独特;国际化,却更要扎根。
他们喜欢的上海文化是:既世界,又地道。他们并不追求上海在所有产业领域都“做大做强”,而希望它在细分赛道上保持独一无二的魅力。
在上海,年轻人喜爱的文化,都这样。
今天的年轻人,还让上海的街头既涌动着新文化,也涌现着新青年。
大多数人印象中,“Z世代”年轻人往往以“文化消费者”身份出现。其实,他们不甘只做旁观者:越来越多人正主动投身文化创作,以创新精神重新定义城市文化品格。
2023年由上海火爆全网的City Walk(城市漫步)、2024年的Chill风(松弛感风格)、今年东方明珠和蜜雪冰城的梦幻联动,都是年轻人以自身方式创造的都市“梗文化”——一种新型城市互动表达。
受访者们还谈到上海独特的文化潜力:它正将更多能量投向电竞、短剧和自媒体等新兴领域,发掘城市与产业的适配土壤,为“Z世代”提供更轻盈、更广阔的创新环境。从支持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的“沪九条”等政策,可以看出上海有自己的玩法:放大自身在青年新文化领域的差异化优势。
我想,这正是上海的文化性格:始终以面向未来的可能性,赢得年轻人的好感。
它之所以持续吸引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正因这里始终是“最新文化”现场。
阿柠的故事像一则温柔的注脚。就读大学时,她被短剧吸引,毕业后毅然加入一家位于奉贤区的短剧制作公司——正是自己学生时代就喜爱的内容团队。公司创始人从上海起步,积累多年经验后在此持续创业。他们的经历给了阿柠留在这耕耘所爱的勇气和信心。
无论是新的五年,还是更远的未来,上海的真正魅力都不仅在于拥有辉煌的文化地标、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在于让更多年轻的文化消费者、创新者在此安居乐业、各得其所,可持续地实现“文化唤人”“文化留人”“以人创文”“人文共进”四重奏。
不仅要成为机遇的枢纽,更要成为“意义的容器”
再过五年,“00后”将陆续步入“三十而立”。访谈中,20位“Z世代”会问自己:上海究竟是一个我来短暂拼搏的地方,还是一个我可以真正托付未来人生、决定留下的地方?
我发现:受访者越年长、外地背景越显著,越关注上海的“安全感”与“包容度”。
与网络上不时浮现的“上海歧视论”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我所接触到的受访者中,近三分之二的人认为,他们最认同的上海特质正是“包容”。
在一些受访者看来,上海显示出更高的观念开放度。在这里,个体很少感受到被强行约束的压力,更能聚焦于自我实现。
理工科博士宇辰从求学到工作阶段,都觉得上海“不排外”。不少来自外地的年轻人表示,仅就上海的职业竞争而言,他们与本地人并无显著差异,多数时候晋升依赖个人能力业绩表现,且有相对更宽松的应届生落户政策。
来自马来西亚的留学生康康发现,近年申城医院基本都实行了允许外籍人士用护照预约挂号的政策,“在这边生活,不会太感觉自己是一个‘外人’——那种经常面对一堵墙的感觉,这是上海特有的细节”。
愿意做自己,能够做自己,是被上海包容着的年轻人普遍心声。在这里,他们感到被接纳、被尊重、被赋能,激发出生存需求之上的发展需求。
喜欢南方夜生活的设计师粥粥还谈到,在上海深夜独行令人安心。其他人也有相同看法,这些年节假日人潮中,上海的公共安全也从未“掉线”。
受访者也提出:在安全之外,成长与打拼的关键阶段,还需要一种文化和心理意义上的安全感,比如可以鼓励探索的创新氛围等。
就职于私企的工程师魏光坦言:“我觉得干工作犯错是很正常的,但如果你一犯错,公司就想以这个理由裁你,会导致不敢去犯错,反而想着去逃避问题。”现实中,这种低容错率的职场环境的确存在。这种在宽容失败上缺失的安全感,无形中阻碍了企业本应培育的创新氛围。
若一家企业无法为创新型人才提供基本的安全感,那么他们在面对长周期、高不确定性的尝试时,也难免畏首畏尾、难以全力投入——而这,恰恰是塑造上海健全创新生态的关键障碍。
在上海半导体企业从事研发工作的宇辰表示,自己所在公司给予员工显著的“创新安全感”:“目前我感觉自己正处于‘付出有回报’阶段,在公司会感受到很积极向上的创新姿态。观察同事、领导会发现,在上海的这一群人还是在认真做事。”
可尝试、可失败、可回报的安全感,不仅提振职业信心,也加深了他对城市的认同留恋。
包容度与安全感,正共塑着“Z世代”的“成长确定性”。
上海正成为面向全球年轻人的宏大舞台,机会大门始终敞开。受访者们注意到:这座城市正持续拓宽参与的通道,尝试编织一张更柔软、更具承接力的安全网络,承接那些努力闪烁的人,让那些渴望留在这座城市、也被这座城市需要的人留下。
比如,对应届毕业生免打分直接落户的政策,尽力帮助外籍应届生降低留沪难度。这些降低制度性摩擦的举措,无疑为年轻人提供了更为稳定的预期和融入可能,给他们一颗“定心丸”。
所有的一线城市都无法承诺每个人的留下。中国超大城市正尝试超越单纯的经济吸引力模式,转向构建更具韧性的社会生态。新的五年、“关键时期”,上海应针对这一代年轻人的特质,尽力提供一件或许更珍贵、更为他们珍视的东西:一段高浓度的成长体验。它真正吸引年轻一代的,是用包容度和安全感共同撑起的“成长确定性”。这不是结果的确定,而是文化上的确定:尊重创新、认可努力,个体价值能与城市文化对话,个人成长与城市成长实则在同步发生。这代表着上海要学习如何不仅成为机遇的枢纽,更成为“意义的容器”——关注年轻人的成本压力与职场遭遇,构建制度性保障和容错空间;不仅吸引人力资本,更安顿人的完整性,减少“漂泊者”心态,增强自我实现的意义感和确定性。
“青年友好”城市,本质是构建“人城共生”形态
本次调研中,超过三分之二的受访者不约而同对不少新一线城市流露出好感。它们做对了什么?
其一,真诚永远是最大的“必杀技”。
“Z世代”选择长期居住哪座城市前,往往会通过旅行,形成对一座城市的初印象。因此,城市文旅与服务,要想得更远、做得更细。
尤其是对个体困境的真切关照。服务效率固然重要,但今天年轻人更加看重服务背后的尊重与真诚。在具备高度规范、崇尚契约精神的营商环境和服务体系之外,灵活响应个体需求、于细节处注入人文温度等,同样重要。
其二,玩转互联网,才懂年轻人。
“Z世代”对一座城市的认知,往往首先来自屏幕中的信息流动与符号建构。他们会看这个城市有无“网感”,“在这能不能找到在互联网流行的事情,是很重要的评判标准之一”。
城市印象,逐渐演变为一种由影像、帖文、vlog(视频博客)共同书写的“数字地方感”。新一线城市频频“出圈”,离不开对互联网叙事与玩法的精准把握。仅仅透过一根网线,城市就能将成长和生活的信念感传递给年轻人。
今年春招,因DeepSeek火出圈,钉钉借势在清华、北大等校门口公交站投放一组“杭州不止七小龙”创意文案广告,引发年轻网友热议。这些传播打法,有科技感、接地气、趣味性强,非常符合年轻人的胃口。
其三,一座城市琐碎日常中流淌的人情味,是产业硬实力之外的“软性”密钥。
调研观察结束后,我发现每位年轻人个性迥异,却共享着清晰而坚定的城市诉求:追求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渴望精神认同和价值需求,需要成长机会和意义空间。从“活着”,到“生活着”,再到自我实现的“五彩斑斓的活法”,是他们的期许。所以,最重要的,仍是一座城市的二次吸引力——使个体成长和城市成长相融合。
中国各大城市在过去数十年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成就。如今进入“内涵式发展”新阶段,城市的逻辑已从“拼规模”转向“拼质量”,从“一次吸引唤来人口”转向“二次吸引留住人才激活人才”。在国外,比利时的《积极青年发展政策(2011—2014)》建议提供社会文化服务,让青年成为积极自信的公民;加拿大率先提出“青春城市”(Youthful Cities)评价体系,通过生活、工作、娱乐3个一级指标,以及21个二级指标、123个三级指标,衡量城市年轻力;美国在1990年后,开始以城区为单位推进“青年友好城区”建设,呈现出“旧城依靠多元族群文化、近郊地区依靠大学城和科研所知识外溢、中心区依靠都市生活和高品质生活氛围”的空间集聚类型,满足不同年轻人差异化成长需求。
面向未来的新五年,提升城市的深层内涵吸引力,是关乎上海能否更好建设创新型城市、推进现代化人民城市发展、承载人类城市文明演进方向的关键命题。
面对今天的年轻人,上海要以创新文化和发展机遇为持续动力、靠文化价值和精神认同来内驱续航,更好走向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双向赋能、共同成长、一起实现。
真正的“青年友好”,本质是“人城共生”:超越初期绿色环境意义上的“宜居共生”,上升为精神共生、价值共生、成长共生。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责任编辑:张杏梅
转载请注明来源- 14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