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 评论
  • 收藏
政协委员建新功|顾慧华:对口帮扶重在“鱼渔双授”
政协联线记者 丁元圆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11-03 17:48 字号
视频拍摄:丁元圆 邓朝键 剪辑:丁元圆 视觉设计:王志磊(02:44)
这个秋天,在位于松江区泰晤士小镇的“森鲜馆”里刚到了一批云南当季新鲜特产,店员热情地招呼顾客品尝云南咖啡,欣赏云南鲜切花。咖啡香、花香、蔬果香碰撞出独特的地域风情,让人流连忘返。在这里采购云茶、云花、云咖、云果、云菜以及云中药等的顾客纷纷表示,享受到了跨越山海的购物乐趣。
“森鲜馆”是顾慧华在10年前创立的花园式菜场。从最初用科技手段经营蔬菜种植基地,到线下农产品销售、扩大农民就业渠道,再到如今践行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依托东西部协作及中央定点帮扶资源,她和她的伙伴们已成为松江区西部帮扶工作的主要力量,助力相关部门为云南西双版纳、昭通,贵州省遵义市等地区开展帮扶工作,年帮扶资金达2亿元。顾慧华在上海市女性人才乡村振兴促进会上作报告

顾慧华在上海市女性人才乡村振兴促进会上作报告

梦想:找寻儿时的味道
“这是很受欢迎的水果,口感好,水分足,价格也实惠......”随着顾慧华热情的介绍,一种被称作“云南傣柚”的柚子很快就被热情的顾客抢购一空。“新货这两天就能补上。”顾慧华告诉记者,沪滇帮扶以来,从云南运输到上海的货品,最快2天就能抵达,高原“新鲜”直达舌尖早已不是梦想。
眼前的顾慧华容光焕发,是女企业家,也新一代“农人”。谈及为何选择农业作为创业方向,她的回答不加思索:“不忘本,才能走得更长远。”她说自己生长于农民家庭,从小深知耕种不易。大学毕业后,在一家从事农业技术和设备推广的外企接触到日本先进的农业技术,让她意识到“农民靠天吃饭的命运是可以靠科技改变的”,这也成了她创业时毫不迟疑的选择。
“开办‘森鲜馆’的初衷是为了让大家吃到‘小时候的味道’”。她说话间所流露出的向往,仿佛是亲手为家人准备饭菜。在云南昭通,顾慧华找到了“云品入沪”的第一个契机。“云南的拇指玉米和上海人在早餐时爱吃的甜玉米口感是一样的。”她指着店里的一款玉米介绍说,拇指玉米不仅口味好,而且产量大。上海种植玉米一年只能收两茬,但是云南的玉米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一年能收四到六茬,保证上海市民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玉米。
多年前,顾慧华的团队和云南就有商务往来。但受限于物流和市场需求,并未涉及生鲜领域。2018年以来,顾慧华和队友们跑遍了云南16个地州,建立了几十处基地,“最多的时候,一年要去云南50多次。”秉承着对“本味”的执着,终于把“大自然”的味道端上上海市民的餐桌。“我们在云南采购产品,并不是给钱买货那么简单,对供应商会有统一的考核和筛选。”从选品种植到食品安全、从田间管理到物流仓储,顾慧华和她的团队坚持源头把控、全流程管理,让每一件进入上海的农产品都安全、美味。
随着沪滇合作的不断深化,对顾慧华而言,投身“云品入沪”已经超越对美味的追求,成为一项庄严的使命:她创办的上海瀛久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云南省勐腊县及周边3家种植基地、省内40余家农产品供应商签订合作协议,覆盖米线、大米、咖啡、拇指玉米、普洱茶、腊肉等20余个单品。通过“统一种子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标准”,规范种植与采摘环节,2024年在云南合作的基地农产品合格率提升至98%,较合作前提高25个百分点,累计帮扶地区销售农产品金额2亿多元,让当地1.4万多户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受益。
责任:受人以鱼,更要受之以渔
2019年,上海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成立。顾慧华是时任十二届松江区政协委员,上海农村女带头人协会副会长,受到组织推荐,成为农业和农村委员会首批委员。2023年,顾慧华担任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更加主动地融入上海对口帮扶云南工作大局,在昭通市、红河州、西双版纳州等地积极开展消费帮扶活动。
按照中央工作部署统,沪滇两地的交流主要包含医疗、教育和技术输出。2023年,上海市政协与云南省政协签署了沪滇合作协议,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具体承担农业科技输出工作,积极组织市农科院专家团队和在滇帮扶企业。
在沪滇两地政协的协力助推之下,顾慧华所在的上海瀛久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农垦集团合资成立了云南久瀛谷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企业在云南红河县、元阳县建设300亩木棉种植示范基地,设立木棉纤维收购点和纺织纤维初制车间,帮助当地农民和合作社年度创收119.4万元,直接带动5200余人就业。2024年2月,该公司参与研发生产的木棉毛巾、木棉服饰由于面料轻盈透气、天然抗菌等特性,入选上海市消费帮扶百县百品推荐名录,年销售额预计超500万元。顾慧华在日本东京食品展上与采购商交流

顾慧华在日本东京食品展上与采购商交流

“感谢上海市政协委员对我们的帮助,让我们的产品走出云南大山,走进上海。”在今年8月的第八届对口帮扶展销会上,几位云南商户向记者表示。公司常驻云南的总经理马自强介绍,目前他们在云南的团队规模约有千人,涵盖了种植、运输、研发、生产、营销全流程业务,拥有自营电子商务平台和物流、仓储、宅配系统,实现农产品生产端到消费端的高效对接。“尤其是在对口帮扶的云南西双版纳、昭通,通过品牌包装、市场调研、质量检测等服务,输出上海的标准和市场管理,跨越式提高了当地农业产业化能力。”
在中国经济版图中,上海是开放的前沿阵地,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扮演着“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双重角色,“走出去”是上海企业刻入基因的密码。去年,顾慧华组织旗下抱团参加2024日本JFEX国际食品展,展出的挂耳咖啡、茶叶、拇指玉米等产品广受好评,获得来自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大批海外订单,首批100箱拇指玉米已出口法国,成功将云南特色农产品推向国际市场。“最近,我们又签下一批外贸订单,准备把云南产品输出到东南亚国家。”顾慧华下一步的计划是,帮助云南农产品建立出口标准,让好东西走出国门,走向国际。
突破:打造云南直播基地,让好货“出圈”
近年来,顾慧华关注到了直播产业的崛起,这能否开辟另一段机遇?
“去年,我们在云南建立了一个直播基地。”谈及风土人情,顾慧华直言十分喜欢云南的姑娘,“她们既漂亮又能说会道,不懂营销太可惜了。”于是,顾慧华委派专人帮助云南当地制定营销体系,租赁500平米的仓库作为直播基地。今年又扩建了5000平方的供应链,包括了冷库、常温库、包装等功能。“网友们在平台上买到的货,直接从西双版纳的直播基地发货到家。”顾慧华告诉记者,在建设直播基地之前,物流先配送到上海松江的冷库,再分发到千家万户,现在成本从三次降低到两次,提升了商品的保鲜度。
直播基地负责人说,2024年在沪滇资金帮扶下打造120平方米电商直播基地,配备专业直播设备、产品展示区,入驻中传消费帮扶832平台、上海瀛久供应链、“抖音供销”等平台,通过“主播带农户出镜+产品溯源讲解”的直播形式带货卖货,直接带动劳动力230人,涵盖种植管理、加工包装、电商运营、仓储分拣等岗位,较当地传统农业岗位收入提升60%;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模式与农户签订订单,2023-2024年累计带动500余户农户增收。
今年“双11”,借着互联网的东风,顾慧华的团队在云南与当地主播一起直播卖货。“直播让乡亲们的收入比原来多了不少。”主播直言,在直播间向粉丝们推广地域文化,让产品走出大山,粉丝买的放心,主播卖货也带劲。
多年来的努力让顾慧华收获不少,相继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巾帼建功标兵、上海市统战工作先进个人、上海市光彩之星等称号。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她仍然在路上。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张晓莉
转载请注明来源
  • 5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