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
- 评论
- 收藏
政协委员建新功|上海市政协委员孙菁旌:踏实创新做农业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9-05 15:09
字号


上海市政协委员孙菁旌
从“金融人”转型成为“新农人”,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青联常委,上海今粹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今粹科技发展(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孙菁旌对“三农”事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发展规划:“我希望能从一个生产型农业企业向科技型农业企业升级。”2016年,辞去金融工作、躬身农业的“85后”海归孙菁旌,从零开始学,身兼数职的她不仅在上海青浦区金泽镇创立了今粹合作社,还飞得了无人机、进得了实验室、下得了农田,打造了“今粹”品牌,用农业工业化的理念走出一条集生态、科技和产业创新于一体的农业发展新“稻”路。
从“金融人”变身“新农人”
“201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到访青浦金泽,青草芬芳、白鹭成群,金黄稻穗在微风下沙沙作响……不由被这里的美景和生态所深深吸引,所以就立志赴乡村创业。”
从“金融人”变身“新农人”,在不少人看来,这个巨大转变需要不小的勇气,而对于孙菁旌来说,只是遵从本心。因为父亲是同济大学生命科学院的教授,从小的耳濡目染,早已在她心底种下对农业喜爱的种子。
金泽种植基地位于一级水源地淀山湖旁,良好的生态环境非常适合农业种植。延续金融行业的工作习惯,孙菁旌在大规模种植水稻前进行了一系列的行业调研,向国内外水稻种植专家请教、探讨,经多方调研后认为该环境大概率能种出优质的大米。确定了方案可行性和技术路径规划后,她决定深耕水稻产业。
“技术控”挖掘农业附加值
从事农业的过程中,孙菁旌特别重视研发,希望能挖掘更高的附加值。“我比较喜欢进实验室,对研发方面很感兴趣。”有点“技术控”的她希望每一件事情都搞明白。米为什么好吃?就要分析稻米的成分、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等一系列相关的维度指标,“由于日本的气候与环境与我们比较相近,我会去日本参加稻米协会年会,了解最新的技术和参数”。
与此同时,合作社更注重自身的研发实力提升。合作社与复旦大学等高校合作成立精品稻米研发中心,组织国内外专家开展“优质早熟粳稻品种的引进示范”“微纳米气泡水稻育秧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木霉—纳米硒叶面肥在农田中水稻作物上的应用”“基于s-烯虫酯的食用稻谷储藏害虫绿色熏蒸技术研究”“竹篙薯(野生山药)、可生食的水果土豆等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引入试种”等一系列农业新技术研究。
为了培育更优的水稻品种,从2019年开始,合作社每年都会举办稻米品鉴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同行共同品鉴、研讨。近年来,通过优质稻米新品种的研发及产业化开发、与高校合作,已成功研发和选育出“今粹1号”“今粹8号”等优质水稻新品种,在市场上广受好评。多年实践积累下,合作社以“水—水稻—水生态”为逻辑线,逐步创设了具有今粹特色的生态农场模式,目前,合作社拥有绿色示范基地1667亩,打造有今粹稻米、今粹花卉和今粹教育三大业务板块。
每年,合作社研发投入不小,占到年利润的20%以上。如何持续确保研发投入?“我们合作社品牌化运营得还不错,目前已经慢慢地打造成一个优质的农产品品牌。”孙菁旌表示,打造品牌效益可以促进农业产业良性发展,优质农产品销售收入的一部分可以支撑农业研发投入,也保障了农产品品质的不断提升,形成一个正向循环的闭环生态。
同时,“今粹彩稻画”项目也为合作社创造了多样的田间产出附加值。
以稻田为画纸,用彩稻作画,一幅幅巨型艺术画作在田间徐徐铺开,从初现时的惊艳,到创意的不断萌发,孙菁旌带领团队与浙江大学合作,创立“今粹彩稻画”项目,组建了一支专业的彩稻实施团队,打造出“育种+设计+实施+运营+品牌”五位一体特色商业模式。“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幅水稻画,更是科学家们在育种技术上的突破与创新。”据介绍,该项目在全国推广面积已超过7000亩。
算好智慧农场的“经济账”
作为一个从金融行业转行的“新农人”,孙菁旌对于农业的认识和思考角度与传统农人不同。
从零开始,一点点学习“怎么种”“种什么”之后,她考虑的不是单纯如何在单位土地上产出最大化,更多的是“如何形成一个技术模型”“是否能构建一个可复制的商业模型”。按照这个目标,今粹合作社一开始就注重合作社数字化发展。
无论是最初的“三品一标”建设,还是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都凸显出合作社对于生产标准化的重视,通过生产、加工过程的标准化管理,建立一套成熟的数字管理系统,将原本靠经验来运行的农业转变为能够用数字化形式规范运营的产业,从而实现农产品品质稳定。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水稻种植领域,智慧农场的建设无疑是一条具有创新性和发展潜力的路径。2024年,位于青浦区重固镇的“今粹智慧农场”建成,逐步实现从一个生产型农业企业向科技型农业企业的升级。
智慧农业要经历从机械化到信息化,再到智慧化的过程。孙菁旌表示,目前,今粹合作社已经发展到信息化阶段,还把ERP(企业资源计划)和WMS(仓储管理系统)植入管理系统,实行全部区域电子化数字系统管理,所有生产计划、农资出入库、农事操作都统一进入电子化管理系统,让所有的农事操作可记录、可追溯,农业信息化管理向前迈了一大步。
智慧农场建立成本高,水稻种植利润又低,乍看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从金融转行农业的孙菁旌,不可能不考虑这笔“经济账”。
“我当时测算过人力成本分布,管理人员的成本和负责种植人员的成本比例是1:1,而使用数字化系统管理,就是要让管理人员负责管理的种植面积呈几何倍的增长,要大大降低管理人员和种植人员的比例,这样看来,智慧农场的技术投入是值得的。”孙菁旌说。
智慧化的初衷是应对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改善农业行业的就业结构。“机器换人”是农业机械化的一个重要趋势,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还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和安全风险。
对此,孙菁旌表示:“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智慧农场的建立,能够吸引更多年轻人进入这个领域,我觉得他们才是未来的希望。”无论是种植管理系统,还是辅助决策系统,都能够大大降低对农业管理人员的从业要求,可以让更多年轻人担任管理岗位,从而解决农业“谁来种地”的难题。
从“机器换人”到解决种植管理流程规范化、信息化的实现可以进一步推动农业技术向智能化、高效化方向发展,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以专业视角精准建言
作为上海市政协委员和上海市青联常委,孙菁旌明白,自己必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在今年1月召开的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专题会议上,她提议将“虹桥花谷”打造成国际花卉综合交易集散中心,助力上海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
孙菁旌介绍,花卉产业是促进消费升级的朝阳产业,一头连接农民,一头关联市民。上海拥有庞大的花卉消费市场,2024年,上海花卉消费量达376亿枝,交易额超450亿元。预计到2030年,消费量将攀升至1167亿支,交易额有望突破1400亿元。所以,发展花卉产业是上海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构成部分。然而,当前上海缺少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国际花卉综合交易集散中心。因而,加快构建市级国际花卉综合交易集散中心,显得尤为重要且紧迫。
丰富的海外求学就业经历、扎实的农业一线生产管理经验,让孙菁旌站在时代的前沿作出抉择,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
回顾来时路,孙菁旌感慨,“我觉得做农业更踏实,更有成就感”。她表示,将继续在农业科技与农业生态方面深耕钻研,也希望更多有志青年来到青浦,共同建设更美好的乡村。
责任编辑:张杏梅

- 19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