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 评论
  • 收藏
政协委员建新功|上海市政协委员陈振楼:以匠心守护碧水,一腔赤诚建言献策
政协联线记者 董潇韩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7-31 16:58 字号
图片来源:华东师范大学

图片来源:华东师范大学

7月30日下午,上海市政府举行参事聘任仪式。17位“高参”被新聘、续聘为市政府参事。其中,市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陈振楼被新聘为市政府参事。
在上海这座水网密布的城市,每一条中小河道都是城市生态的毛细血管,关乎着寻常百姓的日常观感与生活品质。
陈振楼长期从事环境科学和自然地理学领域的研究工作,研究方向包括城市水环境和水资源、河口滨岸湿地生物地球化学、生态环境安全与风险评估、城市自然灾害减灾防灾、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等。
持续二十多年,陈振楼专注于长江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保护的建言咨政。从流域工业和生活污水收集处理、黑臭水体和蓝藻水葫芦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削减、底泥污染整治、饮用水源地管控,到水生态修复重塑,以提交提案、社情民意信息、调研报告等方式向有关部门建言。
在他看来,环境科学研究从来不是实验室里的“闭门造车”,而是要走到生态保护的一线,江河湖海才是最好的实验室。二十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布长江流域的城市与乡村、工厂与农田、河岸与湿地。在三峡库区,他关注水位消落带的生态修复;在长江中游,他调研农业面源污染的削减路径;在长江入海口,他深耕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在他看来,长江是一条纽带,任何一段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整体生态。守护长江,需要流域一盘棋的思维。
从长江口的滨岸湿地到城市内中小河道,从流域性的水环境保护到具体的管网整治,陈振楼的建议既有对当下问题的回应,更有对长远生态的考量。行走在城市的街巷里弄、城郊村落,他的脚步总会不自觉地偏向那些蜿蜒的中小河道。
在常人眼中或许只是“水不太干净”的直观感受,在陈振楼的专业视角里,却是一系列值得深究的生态信号:那些灰白、灰黑或灰绿的水色,与自然状态下的灰黄、碧绿、清澈有着本质区别,这背后是水体中污染物的悄然累积;而部分区域间歇性出现的发黑发臭现象,更是生态系统发出的“求救信号”。
针对水质不稳定、容易反复的中小河道,陈振楼建议,结合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对部分硬质化河岸带实施近自然生态化改造,提升岸带对面源污染的缓冲过滤、消纳吸收和生态阻控能力。因地制宜地营造形式多样、各种水陆动植物协同共生的小微湿地生态景观,改善河道生境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恢复和提升河流水体自净能力。大力支持开展河湖泥水原位一体化共治技术的探索创新和联合攻关,有效破解底泥内源污染治理难题。
这些既带有“科学性”,也带有“可操作性”的建言,正是源于扎实的调研、严谨的分析。在陈振楼看来,学术研究的意义在于解决实际问题,必须以严谨的科研为支撑,让每一项技术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让治理成效真正具有可持续性。
责任编辑:张希喆
转载请注明来源
  • 8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