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评论
- 收藏
照片背后的故事系列(三十二):宋庆龄主持鲁迅葬礼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7-31 14:58
字号


1977年8月2日,宋庆龄应邀撰写《追忆鲁迅先生》一文,被收录在《鲁迅回忆录》中
1936年10月19日,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于清晨5时25分在上海病逝,终年55岁。
1977年8月2日,宋庆龄撰写了《追忆鲁迅先生》一文,描述了鲁迅逝世的那个早上:“一天早晨,我忽然接到冯雪峰的电话,在鲁迅家我曾见过冯一面。当我这次去鲁迅家时,冯同我走进卧房,只见这位伟大的革命家,躺在床上溘然长逝了。他夫人许广平正在床边哭泣。冯雪峰对我说,他不知怎样料理这个丧事,并且说如果他出面就必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杀害。当时我想到一位律师,他就是年迈的沈钧儒。我立即到沈的律师办事处,要求他帮助向虹桥公墓买一块墓地。沈一口答应,并马上去办理。”

宋庆龄在鲁迅葬礼上发表演说
鲁迅是宋庆龄的亲密战友,二人在创建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创办《中国论坛》与《中国呼声》、营救共产党人、抗议德国法西斯、抗议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杨杏佛、筹备远东反战会议等活动中始终并肩作战。宋庆龄把鲁迅视为中国革命的重要支柱,曾在鲁迅临终前的病重时刻致函促其迅速就医,恳切地表示:“你的生命并不是你个人的,而是属于中国和中国革命的!!!为着中国和革命的前途,你有保存、珍重你身体的必要,因为中国需要你,革命需要你!!!”并表示,“我万分盼望你接受为你担忧着、感觉着极度不安的朋友们的恳求,马上入医院医治。”“我希望你不会漠视爱你的朋友们的忧虑而拒绝我们的恳求!!!”

1933年2月17日,宋庆龄在上海莫利爱路寓所宴请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并作详谈。右起:鲁迅、林语堂、伊罗生、蔡元培、宋庆龄、萧伯纳、史沫特莱

1936年6月,宋庆龄得悉鲁迅病重致信慰问(廖梦醒代笔)
宋庆龄在得知鲁迅逝世的消息后,立即赶往鲁迅寓所吊唁,并和蔡元培、马相伯、内山完造、史沫特莱、沈钧儒、茅盾、萧三等组成治丧委员会,毛泽东亦为治丧委员会委员之一。
鲁迅治丧委员会成员名单
约上午9时,宋庆龄致电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总干事胡子婴,告诉她:“鲁迅已经逝世了,鲁迅的丧事由救国会来办;而且要通过他的丧事来发动群众,搞成一个群众性的运动。”宋庆龄请沈钧儒帮助在虹桥万国公墓购买一块墓地,亲自陪许广平到万国殡仪馆选择棺木,并拿出重金购买了一具上面镶有玻璃的棺木,以便广大群众得以最后一次瞻仰鲁迅的遗容。次日,宋庆龄为鲁迅逝世答《立报》记者问时说道:“鲁迅先生底死,是中国一种重大的损失。至于‘身后’问题,鲁迅先生生前既然为中国民族求解放而奋斗不懈,死后我们便得拿他这种精神去宣扬给全国的民众。纪念他的办法,则是把他的那种求中国民族解放的斗争精神,扩大宣传到全世界去,而帮助完成他未完成的事迹和伟业。”

宋庆龄为鲁迅送殡并在墓前发表演说
鲁迅治丧委员会组织了鲁迅遗体移送、接待民众吊唁、通知各界瞻仰、安排跟拍照片和电影等诸多事项,宋庆龄身为治丧委员会的一员全程参与了葬礼的操办。葬礼上,宋庆龄紧随灵车,与广大群众一起走在送葬的行列里。五千米的路途上,沿途不断有市民加入,出发时6000余人的队伍逐渐扩大到几万人。到达万国公墓后,宋庆龄发表了演说,她指出:“鲁迅先生是革命的战士,我们要承继他战士的精神,继续他革命的任务!我们要遵着他的路,继续他打倒帝国主义,消灭一切汉奸,完成民族解放运动!”宋庆龄在多年后回忆道:“当时白色恐怖厉害,在鲁迅的追悼会上发言要冒生命危险,我在会上致了悼词。”鲁迅葬礼不仅是对鲁迅个人的纪念和哀悼,更是一场抗日救亡的群众性运动。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支持下,宋庆龄和救国会领袖出面组织鲁迅葬礼,号召民众继承和发扬鲁迅的斗争精神,进一步激发了全民抗战热情,团结了各界人士,共同唱响同仇敌忾的民族战歌。
责任编辑:杨骁希

- 1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