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 评论
  • 收藏
政协委员建新功|上海市政协委员徐兵:推动长护险覆盖安宁疗护,温暖生命“最后一公里”
政协联线记者 张岩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7-22 10:37 字号
安宁疗护是为疾病终末期或老年患者在临终前提供全方位的身心关怀服务,旨在缓解痛苦、提升生命质量,帮助患者安详、有尊严地离世。“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如何让生命在终点获得有尊严、有温度的关怀,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市政协委员、上海金之福养老服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兵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将持续聚焦安宁疗护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将长期护理保险(长护险)制度延伸覆盖至安宁疗护领域,为“生命最后一公里”注入制度保障的温暖。
2025年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上,徐兵提出了《关于完善安宁疗护配套服务的提案》,呼吁将安宁疗护纳入养老服务补贴范围,并给予专项财政支持。同年4月,徐兵对提案进一步深化,提出《关于推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参与安宁疗护的对策建议》社情民意信息,除了被市政协采用,该建议还被报送全国政协。
关注生命最后一公里的质量和尊严,安宁疗护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剧,需求水涨船高。
作为深耕养老行业多年的专家,徐兵深有感触,他结合一线实践指出,特别是罹患慢性病、恶性肿瘤等不可治愈性疾病的长者,普遍希望能在熟悉的环境中获得安宁疗护,舒适、体面地走完人生旅程。
事实上,早在2017年,国家卫健委就在全国部分省市地区开展了安宁疗护试点工作,并发布《安宁疗护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行)》和《安宁疗护实践指南(试行)》,2019年提出“探索将安宁疗护服务费用逐步纳入基本医疗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及其他补充医疗保险范畴。”
通过调研,徐兵了解到,上海作为第一、二批试点市,可提供安宁疗护的医疗机构有261家,覆盖24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3家综合性医院,这一数据已经位列全国之首。但尽管如此,由于这项政策在全国范围尚处于试点阶段,仍面临专业力量缺乏,服务供给质量不高;服务供给主体单一,特别是具有安宁疗护服务功能的养老机构数量较少,且服务内容局限;此外,由于安宁疗护包括物理治疗、舒适照护、心理护理、人文关怀、社会支持等服务内容大多未有收费标准,也未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这给患者与家庭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压力。
为更好解决长护险制度参与安宁疗护仍面临一些制度性、机制性问题,更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在深入调研国家和地方政策,走访医保办、卫健委等部门,并实地考察长宁区程家桥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该中心于2023年率先探索将安宁疗护纳入长护险居家护理服务模式,为全市首家)后,徐兵提出了更具操作性的建议:将长宁区作为上海推动长护险覆盖安宁疗护的首个试点区,聚焦医疗服务立项和价格改革先行先试,待经验成熟后向全市推广。2025年4月,召开专题协商会

2025年4月,召开专题协商会

徐兵的建议得到了长宁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今年上海市“两会”期间,区政府积极承接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0560号《关于完善安宁疗护配套服务的提案》,联合市卫健委召开专题协商会,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和机构代表共商对策,深入了解提案背景和委员的相关建议,深入讨论提案内容,并就如何完善安宁疗护配套政策达成共识,为后续政策优化奠定了基础。2025年6月,召开重大行政决策后评估论证会

2025年6月,召开重大行政决策后评估论证会

在6月份召开的《长宁区民办公益性养老机构补贴办法》重大行政决策后评估论证会上,与会专家一致建议将安宁疗护、认知症照护等纳入专项补贴范围。长宁区积极响应,计划在新一轮政策中建立差异化补贴机制,对开展安宁疗护服务的机构给予资金倾斜,同时加强对护理员培训和持证上岗的支持力度。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缓解机构运营压力,还将进一步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推动养老服务多元化发展。
从委员建言到政府响应,从政策研讨到试点探索,上海在温暖生命“最后一公里”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徐兵持续推动长护险覆盖安宁疗护的努力,正为破解服务支付瓶颈、提升临终生命质量提供着“上海方案”。当下,安宁疗护这条探索之路,正朝着让“生命最后一程”拥有温暖守护与制度保障的目标稳步前行。
 
责任编辑:谷钦慧
转载请注明来源
  • 4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