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建言摘编|欧阳万里:引聚更多人工智能高水平人才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7-15 09:29
字号

编者按
人工智能是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上海率先突破的先导产业,也是上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7月10日,市政协召开专题协商会,围绕“加快打造更具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上海高地’”开展协商。近年来,上海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以打造世界级人工智能高端产业集群为目标,着力在产业壮大、载体建设、政策协同、技术创新、生态培育等方面系统推进,力争在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各方面走在前列,产生示范效应。会上,黄海清、欧阳万里、潘煜、王奕、李强、丁晓东等委员围绕发展高端数据标注产业、建立高水平人才清单、构建人工智能数据要素新基建等方面协商建言。今日刊发委员建言辑选。
引聚更多人工智能高水平人才
欧阳万里(市政协委员、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AI4Science中心领军科学家)
在上海加快打造更具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上海高地”的过程中,人才始终是关键因素。近年来,上海的经济、教育、地域、引才政策等优势使得上海吸引了一大批高水平人才,但同时更加急需战略科学家和关键人才。为此,我建议上海聚焦AI前沿领域(如大模型、AI for Science),联合产学研单位共同有针对性地引才、用才、留才。
引才,就是精准吸引全球AI顶尖人才。一是靶向引进高端人才。聚焦大模型、机器人、AI+生物医药等重点布局领域,建立“全球AI顶尖人才数据库”。对战略科学家和产业领军人才实行“一人一策”,提供安家补贴、个人所得税减免、子女国际(国内)教育入学保障等。二是优化国际人才准入。对顶尖人才实行“白名单”制度,缩短工作许可审批时间;探索试点“AI人才口岸签证”,允许持邀请函落地签。三是采用柔性引才模式。支持高校与企业联合设立相关岗位,允许海外专家以兼职方式参与上海项目(如每年3至6个月),按实际服务时间兑现薪酬和奖励。同时,在硅谷、香港等AI高地设立“上海人才工作站”,通过“研发在海外、转化在上海”模式吸纳当地人才。
用才,重在释放人才创新活力。一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试点“AI人才职称直通车”,规定规模以上的企业首席技术官(CTO)可直接申报高级职称特别是正高级职称,突出市场价值导向(如技术交易额、专利转化率等指标)。由政府或龙头企业发布AI关键技术需求榜单,允许国内外团队竞标,胜出者获得高额研发经费+成果转化分成。二是强化产业载体支撑。在上海三大先导产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中开放更多应用场景(如AI辅助新药研发、智能工厂)和数据,为人才技术落地提供真实测试环境。由政府牵头建设“AI算力共享平台”,参考深圳鹏城实验室模式,为中小企业人才提供低成本GPU算力支持。
留才,则是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生态。动态追踪并整理上海市内的顶尖人才的工作情况、满意度、可能合适的其他岗位等信息,形成有效的留才模式。对AI人才提供更优惠的租房补贴。联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创智、中国科学院、商汤、华为等单位建立“AI人才研修院”,提供每年不少于30天的带薪培训,内容覆盖技术前沿(如量子计算+AI)和管理能力。
人工智能是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上海率先突破的先导产业,也是上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7月10日,市政协召开专题协商会,围绕“加快打造更具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上海高地’”开展协商。近年来,上海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以打造世界级人工智能高端产业集群为目标,着力在产业壮大、载体建设、政策协同、技术创新、生态培育等方面系统推进,力争在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各方面走在前列,产生示范效应。会上,黄海清、欧阳万里、潘煜、王奕、李强、丁晓东等委员围绕发展高端数据标注产业、建立高水平人才清单、构建人工智能数据要素新基建等方面协商建言。今日刊发委员建言辑选。
引聚更多人工智能高水平人才
欧阳万里(市政协委员、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AI4Science中心领军科学家)
在上海加快打造更具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上海高地”的过程中,人才始终是关键因素。近年来,上海的经济、教育、地域、引才政策等优势使得上海吸引了一大批高水平人才,但同时更加急需战略科学家和关键人才。为此,我建议上海聚焦AI前沿领域(如大模型、AI for Science),联合产学研单位共同有针对性地引才、用才、留才。
引才,就是精准吸引全球AI顶尖人才。一是靶向引进高端人才。聚焦大模型、机器人、AI+生物医药等重点布局领域,建立“全球AI顶尖人才数据库”。对战略科学家和产业领军人才实行“一人一策”,提供安家补贴、个人所得税减免、子女国际(国内)教育入学保障等。二是优化国际人才准入。对顶尖人才实行“白名单”制度,缩短工作许可审批时间;探索试点“AI人才口岸签证”,允许持邀请函落地签。三是采用柔性引才模式。支持高校与企业联合设立相关岗位,允许海外专家以兼职方式参与上海项目(如每年3至6个月),按实际服务时间兑现薪酬和奖励。同时,在硅谷、香港等AI高地设立“上海人才工作站”,通过“研发在海外、转化在上海”模式吸纳当地人才。
用才,重在释放人才创新活力。一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试点“AI人才职称直通车”,规定规模以上的企业首席技术官(CTO)可直接申报高级职称特别是正高级职称,突出市场价值导向(如技术交易额、专利转化率等指标)。由政府或龙头企业发布AI关键技术需求榜单,允许国内外团队竞标,胜出者获得高额研发经费+成果转化分成。二是强化产业载体支撑。在上海三大先导产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中开放更多应用场景(如AI辅助新药研发、智能工厂)和数据,为人才技术落地提供真实测试环境。由政府牵头建设“AI算力共享平台”,参考深圳鹏城实验室模式,为中小企业人才提供低成本GPU算力支持。
留才,则是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生态。动态追踪并整理上海市内的顶尖人才的工作情况、满意度、可能合适的其他岗位等信息,形成有效的留才模式。对AI人才提供更优惠的租房补贴。联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创智、中国科学院、商汤、华为等单位建立“AI人才研修院”,提供每年不少于30天的带薪培训,内容覆盖技术前沿(如量子计算+AI)和管理能力。
责任编辑:张希喆

-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