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
  • 评论
  • 收藏
“国之重器”赋能原始创新,上海政协委员建言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政协联线记者 董潇韩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7-11 10:29 字号
7月7日,十二届上海市委七次全会召开,审议通过《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为国担当勇为尖兵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意见》。
这次会议被称作是“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再出发”。2015年5月,十届上海市委八次全会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十年间,三届市委接力推进、持续加力,上海科创中心实现了从“打基础”到“建框架”再到“强功能”的跨越式发展。
作为持续开展科技活动的大型基础设施,大科学装置汇聚了众多重要科研仪器和高端制造装备,承载着基础科学前沿及多学科交叉前沿的研究任务,成为孕育高水平科研成果的摇篮。
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进程中,一大批大科学装置、计划应运而生。上海正以聚焦和服务国家战略的“站位”,围绕光子、生命、能源、海洋、人工智能等领域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为中国的原始创新提供“国之重器”。
如何更好发挥大科学装置作用,强化对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攻关的支撑能力?政协委员踊跃建言。
全国政协委员曹阿民建议,从“选题机制、组织形式和资助方式”三个方面实施“分类管理、精准施策”。对于战略导向型和应用支撑型大装置的提出,要大力引入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外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特别是应用支撑型大装置应以技术突破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致力于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产生实际经济、社会或政策效益。企业应该是战略导向型和应用支撑型大装置的主要用户群体之一。在立项环节确保产业界的参与,最大程度地服务于关键领域的工程应用和产业发展。“前瞻引领型”大装置的建设和运行主要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但“战略导向型、应用支撑型”大装置需要强调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其建设和运行应加强科技领军企业的作用。对于“前瞻引领型”和“战略导向型”大装置,建议采用由政府主导、社会资本辅助参与的资助结构。对于“应用支撑型”大装置,应采用企业投入为主的多元化投入方式,包括领军企业投入和中小企业众筹,确保能够有效发挥市场主体的灵活性和主动性。
市政协常委李春忠建议,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建立更加高效便捷的大科学装置与企业合作项目论证与审批流程;面向装置辐射产业周期性地组织技术培训会和说明会,吸纳更多的行业领军企业参与到重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和升级上来,合力推进大科学装置的整体布局和快速发展。围绕在沪大科学装置,充分发挥上海市及长三角地区的高水平大学、研究院所与高新技术企业优势,搭建常态化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交流平台,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速构建具有良好联合联动机制的产学研用利益共同体,更好地把科技创新能力转化为企业竞争优势,探索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新业态下的强国引擎纽带。
市政协常委杨蓉建议,加大政策扶持,促进各方协作。探索设立“大科学装置-高校院所-企业”合作专项基金,以少量且必要的研发投入,鼓励装置产出成果向高校院所转移,由高校院所将成果推向应用并转让给企业,再由企业产业化,以企业产值和税收等形式反哺社会,形成良性循环创新链。强化企业合作,深化产研协同。可借鉴国际经验,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为产业需求特供设备,同企业建立产研联盟,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做优技转机构,加快成果转化。发挥中国科学院上海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作用,纵向完善技术许可授权、合作研发机制等制度,横向面向各科研领域单独分配技转人员,为科研人员提供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等服务。建立专业中心,孵化衍生公司。可学习国际做法,建立企业孵化器,推动科研人员创业,或是装置方直接基于成果孵化衍生公司,让科研切实赋能产业发展。
强化上海光源科技引领与带动作用,进一步推动国际合作与前沿基础科学研究。市政协委员邰仁忠建议,依托大科学装置,加快从国际合作的参与者转变为引领者。要实现大科学装置研发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国际交流合作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大科学装置投建的目标是推动科学前沿突破,借助大科学装置对外合作可以进一步集中全球创新人才,吸收借鉴其他科研机构研究创意,加强科技创新能力。
进一步发挥好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国际科技合作中的引领作用。市政协委员沈柏用建议,以转化中心作为试点,对中心与国际同步开展的一期临床试验或者中心开展的创新型临床研究项目(包括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项目)给予政策倾斜。同时,允许转化中心开展的探索性临床研究数据在符合GCP规范的基础上作为临床研究1期数据进入临床研究1b或2期研究。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人才按照其岗位类别和工作内容建立基于其工作实绩的分类评价机制,设立设施人才专项基金,对于设施真正所需却难以获得人才计划的关键技术和专业服务人才,给予符合其工作实绩和市场水平的薪资待遇。为解决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能力提升和运行经费不足的难题,鼓励企业积极与转化中心共建联合实验室,对中心有一定研究基础、可形成知识产权保护、有开发可行性的早期重大创新药物研究项目给予孵化资金方面的支持。搭建大设施公共服务平台、产学研创新合作平台、成果转化平台等若干支持设施运行的平台,促进设施良好运行,做好设施的开放服务,推进设施成果转化。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进一步提升大科学装置国际化服务水平。市政协常委常亮建议,首先,应充分提升大科学装置国际化运行服务能力:利用大科学装置吸引国际科学家的聚集,针对国际前沿科学问题吸引国际科学家来中国进行试验,打造应对世界前沿问题的国际化聚集地,为科学家提供支持,健全完备的试验服务能力,包括试验设备入场、展开、转运、调整等全方位支持。其次,要充分关注大科学装置关键技术“卡点”:在大科学装置的建设运营过程中我们还应提早发现卡脖子的技术、器件,提早进行基础研究与攻关,牵引高校、企业共同成立联合研发队伍,长期对某一方向进行迭代探索。
发挥大科学装置“链主”功能,推动“建、管、用”一体化谋划。市政协委员欧阳元文建议,可联动区域大科学装置资源,围绕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应用等多维度,跨区域开发合作项目,形成资源互用、产业互补、市场互融的格局,强化大科学装置在科学链、创新链、产业链三链融合中的“链主”功能。可建立完善“政府+机构+市场”的多元投入机制,寻找潜在技术合作伙伴,促进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的衔接。打造集成式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探索稳定、高效的转化模式,加速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在产业生态维度,精准布局产业群,主攻一类核心产业,带动一批配套产业,为大科学装置提供产业规划指导和方案支持。
市政协常委马兴发建议,协同推进长三角大装置一体化发展。一是牵头成立“长三角大科学装置联盟”,将其纳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围绕长三角科创和产业发展需求,协同优势力量,积极争取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重点专项,引领我国光子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和科研范式转型。二是共同发起设立“长三角大科学装置建设和运行专项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共同投入装置建设。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揭榜挂帅”机制中,试点设立相关的“项目库、专家库、数据库、人才库”,探索推动长三角装置项目联动、资金联合、管理联通“三位一体”,提升长三角大科学装置的集成攻关和梯度转化能力。积极推动长三角装置面向全球联合引聚青年人才,重点推动青年工程技术人才的跨域流动和联合培养。三是协同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围绕长三角有优势的生命科学领域资源,充分论证国际前沿技术发展和领域需求,持续推动长三角相关大科学装置共建共享,加强财政投入对装置开展基础研究的持续支持。
市政协常委张磊建议,打造人工智能赋能的大科学装置体系。一是兼顾建设高度智能化的大装置和人工智能赋能已有大装置,建立全新的科学智能大科学装置体系,并利用人工智能实现对传统大科学装置的升级改造,充分释放人工智能驱动基础科学研究的巨大潜力,加速重大科学发现、变革性物质合成和重大工程技术应用。二是设立“人工智能赋能大科学装置”重大科技专项,打造能够有效提升大科学装置能级的人工智能科学大模型,全面推动人工智能与基础研究双向驱动。让“风洞”装置更好赋能创新研发。
市政协常委杨志刚认为,伴随着工业空气动力学的不断发展,风洞不仅可以为航空、汽车领域提供试验数据,也能够为能源、建筑、环保等众多领域提供试验数据,满足不同类型试验的需求,在各个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建议相关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携手夯实技术底座,秉持开放共享的理念,让“风洞”装置更好赋能包括汽车工业在内的创新研发,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司徒国海建议,探索在沪大科学装置运维保障新机制,抢占前沿技术研究国际制高点。一是基于资源的最优化部署,通过少量经费支持升级改造和运维,持续发挥大装置的牵引和社会科学效益。二是设立专项可持续发展基金,组织一批战略科学家,充分论证一批具有重大战略前景的、面向下一代装置的核心关键技术。三是通过税收、融资等工具,鼓励相关企业到重大科学装置上开展部分研发和测试工作,甚至引导企业参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提高大装置的运营效率和企业的科创能力,互相促进,实现共赢。
 
责任编辑:张杏梅
转载请注明来源
  • 41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