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对话在沪全国政协委员陆铭(下):促消费先要加强劳动保护!要么加班发钱,要么不要加班
2025-07-03 10:24
字号

“大国”需要“大城”,基于这个思路,陆铭写出了《大国大城》。
几年后的姊妹篇《向心城市》里,陆铭进一步剖析了“大城”本身:人口从农村集聚到城市,从小城市集聚到大城市,从城市的外围集聚到中心城区。而这个“心”,不只是地理位置的“中心”,更是“人心”。
活力、宜居、和谐,被陆铭归结为向心城市的三要素,贯穿始终的则是“人”——人与人有见面的需求、交流的需求、消费的需求、创造的需求。城市间和城市内部的种种流动趋势,都可以归结到人,“规律的背后,是普遍的人性”。
而考量一座城市的活力和竞争力,理解眼下具体的挑战甚至烦恼,一个至关重要的视角,也是源自“普遍的人性”的种种需求。是顺应了需求,还是遏制了需求,结果大相径庭。人口集聚、产业布局、城市更新、消费提振,莫不如是。
陆铭与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观见工作室的对话,不时要提到“人”,而与“人”密不可分的一个字是“放”——放低过高门槛、放下条条框框、放开一些不必要的限制性措施,也就更有利于放出了一座真正有活力的大城。
【对话嘉宾】陆铭: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上海市委会副主委,上海市“十五五”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院长,上观智库特聘顾问。
超大城市并不是“天然避孕药”
观见:你强调人口向大城市集聚是大势所趋,而大城市这些年也陷入“人口焦虑”。过去大家担心人太多带来城市病,现在大家知道城市的活力来自人口,而老龄化、出生率的考验都很严峻。
陆铭:坊间一直有一种说法,大城市是天然的避孕药。这个结论其实是不完全对的。出生率下降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人口流动让许多农村地区原本高生育率的群体城镇化了,生育率下降得很厉害。但在这部分流动人口中,反而是流动到大城市的那部分人,出生率下降得没那么快。
观见:为什么?
陆铭:刚看到这个数据分析的结果的时候,我也很奇怪,难道不应该是大城市生活成本更高,所以不生孩子吗?后来我们发现了原因,大城市就业机会好、收入高,更高的收入能支撑生更多的孩子,孩子长大以后也能挣更多的钱帮自己养老,对冲大城市的高生活成本。我们把它称为“收入效应”。国家要发挥大城市的作用,让更多的人获得更高的收入,来缓解生育率下降的问题。
但是,如果一个大城市房租房价太贵、落户门槛太高、子女入学特别困难,“收入效应”就要打折扣了。大家看到大城市生育率低,主要不是因为大城市大了,而是因为,在政策上降低居民生活成本的做法还做得不够。
观见:是否有人为的门槛因素?
陆铭:这方面珠三角做得比较好。2024年广州人口增长了15万多,深圳人口增长了接近20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分析来分析去,因为他们在户籍制度改革方面更加解放。
广州已经把积分落户的标准里关于学历的要求取消了,不管什么学历,只要在实际居住年限、社保缴纳年限达到要求,就可以落户。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改革,取消了积分落户的名额限制,等于实现了“真正的积分落户”。再加上那边的人的观念上本来就相对更愿意生孩子,城市当然就显得有活力了。
观见:这几年不少城市都在降门槛,你一直呼吁户籍制度进一步放开甚至彻底放开,这件事是否已经水到渠成了?
陆铭:我们做智库的,最近已经在讨论户籍制度变成常住地登记制度的障碍还有哪些。可以说,整个国家未来的趋势肯定是要突破这个事情。在这之前,不少特大、超大城市已经开始改革积分落户制度,广州和深圳已经迈出先行一步了。上海是不是也应该考虑,怎么在这一轮改革中当好“排头兵”?
去年我在一次比较重要的政策咨询会上说,上海的人口问题,形势已近非常紧迫了。我们的老龄化是全国最严重的,青年人,别人在拼命地“放”,门槛比我们低。我们的思想可以更解放一些。
上海如果降低落户门槛,让那些事实上已经长期在沪稳定就业和居住的人群尽快市民化,一旦市民化之后,他的就业、消费等等行为就会发生变化,对没有来上海的人也会形成预期——到上海来,是可以便利地落户的。同时我们进一步提升住房、教育等等配套水平,就会给产业、消费,带来新的拉动。我相信,以上海本身的吸引力,青年劳动力会源源不断地来,“放”到位了,不用担心活力,甚至不用担心老龄化。
不要把服务业与制造业对立起来
观见:与人口直接相关的问题是产业。现在制造业对人力的需求越来越低,绝大多数就业岗位只能由服务业创造,可否认为,中心城市和城市的中心城区,服务业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陆铭:这是“十五五”必须尽早注意的一个趋势。现在上海的服务业占比超过70%,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加上城市和城市间分工,服务业非但会是城市经济的主导,而且比重还会进一步提高,也可以说必然要进一步提高。
上海的“五个中心”,除了经济中心之外,其他四个中心——金融、贸易、航运、科创,核心都是服务业。今天的许多创新,比如技术研发,比如商业模式创新,也都是服务业。生产要素有限的情况下,首先要保障的一定是服务业,不然就是与“五个中心”功能违背的。长远来看,展望未来十年二十年,如果上海成为东京、纽约这样的城市,服务业比重一定比现在更高。
观见:但同时,超大城市对于制造业的重视程度在这几年有明显的提升,制造业被视作根基。很多地方也为制造业的占比划了一条底线。据我们所知,你一直不赞成这件事?
陆铭:我认为,现阶段在中心城市加强制造业发展是有道理的,但我并不认为要设定一个比值。不管是15%、25%还是35%,一旦划定了比值,就可能意味着把制造业和服务业对立起来了。问题是,它们真是对立的吗?不是的呀。
比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是不是相互赋能的?我调研了一个企业,做人工智能,他有终端产品,统计上算作制造业。我问他有没有销售、广告?他说我就是每年办一个人工智能大赛,为这个大赛成立了一个公司,是个服务业企业。如果我们单讲提高制造业比重,那么这个人工智能大赛是不是不要搞了?
从消费讲,上海要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大量消费是服务消费——你买货,现在还能买什么?有什么是只有上海买得到别的地方买不到的?重头一定是服务消费,你一做,就统计在服务业。反过来说,制造业是服务业的中间品,做服务业一定有利于制造业,比如你搞一个餐饮,是不是就得买桌椅?搞教育、医疗,是不是也要中间品?
再举个例子,大城市有一家央企,他说能不能把他的制造业基地搬到外省去?大城市不同意。不同意的情况下,城市的制造业比重是高了,但是这家企业的竞争力,他的全行业竞争力,是不是弱化了?因为成本高了。
观见:反过来,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高,可能恰恰意味着制造业的实力强?
陆铭:上海这样的城市,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趋势更明显——随着制造业发展,配套的服务业GDP比制造业上升得更快。我们难道要为了提高制造业的占比,把服务业的占比拉下来?显然不可能。
所以,我们不是不要发展制造业,尤其是郊区布局先进制造业,在当下是重要的。但有一条原则,制造业要通过新增生产要素保障来实现,而不是同服务业竞争来实现。前者,我绝对赞成。如果是后者,是在给定资源总量的前提下,通过挤占服务业的土地、空间来发展制造业,我就不赞成。
观见:最近上海重新强调“都市工业”,有人解读说是让“工业回归都市”。由此又想到,前几年不少中心城区都喊出要让“科创回归都市”。你怎么看这样的“回归”?
陆铭:首先,现在的创新和过去不同。工业化时代创新发生在实验室、研发部门,是一个封闭场景。今天这个阶段,创新的特点更多体现为分布式、小规模、综合化、无边界。可能不同企业的员工坐在一起喝个咖啡,两个大学教授串个门,或者一次跳槽,就产生了新的组合。
同时,科技创新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也是创新,一个新的解决方案、一个非常具体的文创想法,都是创新。而这些创新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需要人与人之间高频度地见面、产业链上下游间高密度地交流。相应的空间、规划,也应该以方便交流为导向。
观见:这就是中心城区的优势了。
陆铭:中心城区存在大量以咖啡馆为代表的“第三空间”,它们承载了大量的创新活动、商务活动。我在调研里碰到过许多初创企业,不是像大家想象中在特别远的写字楼里办公,而是宁愿支付很贵的租金也要在市中心的老破小里租一个地方。很多创始人说,租办公室的时候先看周围的咖啡馆和饭店,因为这些企业的会客室、会议室等,实际上就放在这些“第三空间”里,既省了租金,也方便大家交流。
理解这个逻辑,我们就可以回答,什么叫科创回归都市?不只是在市中心搞创业园,而是要看到很多数量大、体积小、初创期的小企业,他随机地分布在这里,借助城市中心便利的交流场景。核心的一条,人与人需要相互见面。
顺便再说一句,各地之前都喜欢制造业,还有一个原因,制造业能创造更多税收。但中央现在已经提出,税收要按照经济活动的实际发生地统计,税收体系要逐渐从生产税转向消费税。这样一来,制造业的增值税在税收中的比重将下降,消费的比重则将上升。对大城市来说,大量的税收会来自“人”,来自你有多少居民、有多少客流。
优化场景的关键,是减少限制性措施
观见:谈到消费,这是现在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可能也正是因此,大家对“人流量”的重要性有了空前的认识。现在各地都在出台消费刺激举措,从“人”的角度,你怎么评价?
陆铭:消费跟人口的规模、密度、流量相关,拿上海来说,人口规模暂时还是负增长,流量在逐步恢复,密度也在恢复。现阶段一方面要尽快扭转人口负增长的趋势,一方面要在流量和密度上再多做一点文章。
比如,上海流量的相当一部分来源,是国际游客和国际差旅人士,对这批人的配套服务做得还不够。落地第一站,机场的休憩空间、购物空间,就严重不足。外国的机场是可以睡觉的,我们的机场,之前连椅子都严重不足,更不要说躺下来了。当然最近浦东机场宣布要推出旅客过夜休息区,这是个好的变化。购物,仅限于一些吃的、一些免税品,还有大量的空间没有好好利用起来,价格也没什么优势。
从机场进入城市以后,整个上海的外语服务能力,比起国内其他地方是好的,但对标纽伦巴东这些城市,差得不止一大截,很多标识都是错的。我给有关部门出过一个“馊主意”——拿20万元人民币出来,设立一个奖金,让在沪的外国留学生和英语专业的学生帮上海的外语标识“挑刺”,保证能改得好好的。
观见:主要是环境问题。
陆铭:有硬环境,也有软环境。现在我们逐渐进入服务消费阶段,服务消费和商品消费有很大的不同,(消费者)第一要有钱,第二要有时间。我们现在要么特别忙,要么主动加班,这样的氛围怎么让消费起来?所以我说,上海这样的城市要带头加强劳动保护,要么加班发钱,要么不要加班,不能又加班又不发钱。还要落实好带薪休假制度,不要让大家只能集中在“五一”“十一”这样的时候出门。
还有一条,释放服务消费的潜力,要优化消费场景。
观见:这方面各地都有不少努力,外摆位、夜市、限时步行街等等屡见不鲜。但也有些地方,人为“造景”的痕迹似乎有些重,效果也不一。你怎么看?
陆铭:优化消费场景,最重要的不是做加法,而是减少限制性措施。
我有一个观点,一直被人骂,但我还是要坚持说——我们对“没钱”的问题讲得多,但对“有钱没处花”的问题讲得少了。就算是收入不高的普通市民,他也有消费的潜力,有时候在公园里逛完想吃个饭,但可能还找不到对应的消费场景。追问一下为什么?还有这样那样的限制。
所以,“放开”是更重要的。比如一江一河贯通以后,除了用来跑步、遛狗,能不能搞一些咖啡店、餐饮店?比如现在谈演唱会经济,演唱会后正是第二波消费起来的时候,那么我们是不是不要硬性要求,演唱会结束后半小时就要把人疏散干净?再比如,上海的地铁末班车能不能再延长一些,公共卫生间能不能再晚点关门?
我还是那句话,有的时候不是没有人、没有消费需求。思想再解放一点,管理上多放一点,需求就出来了。
几年后的姊妹篇《向心城市》里,陆铭进一步剖析了“大城”本身:人口从农村集聚到城市,从小城市集聚到大城市,从城市的外围集聚到中心城区。而这个“心”,不只是地理位置的“中心”,更是“人心”。
活力、宜居、和谐,被陆铭归结为向心城市的三要素,贯穿始终的则是“人”——人与人有见面的需求、交流的需求、消费的需求、创造的需求。城市间和城市内部的种种流动趋势,都可以归结到人,“规律的背后,是普遍的人性”。
而考量一座城市的活力和竞争力,理解眼下具体的挑战甚至烦恼,一个至关重要的视角,也是源自“普遍的人性”的种种需求。是顺应了需求,还是遏制了需求,结果大相径庭。人口集聚、产业布局、城市更新、消费提振,莫不如是。
陆铭与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观见工作室的对话,不时要提到“人”,而与“人”密不可分的一个字是“放”——放低过高门槛、放下条条框框、放开一些不必要的限制性措施,也就更有利于放出了一座真正有活力的大城。

【对话嘉宾】陆铭: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上海市委会副主委,上海市“十五五”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院长,上观智库特聘顾问。
超大城市并不是“天然避孕药”
观见:你强调人口向大城市集聚是大势所趋,而大城市这些年也陷入“人口焦虑”。过去大家担心人太多带来城市病,现在大家知道城市的活力来自人口,而老龄化、出生率的考验都很严峻。
陆铭:坊间一直有一种说法,大城市是天然的避孕药。这个结论其实是不完全对的。出生率下降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人口流动让许多农村地区原本高生育率的群体城镇化了,生育率下降得很厉害。但在这部分流动人口中,反而是流动到大城市的那部分人,出生率下降得没那么快。
观见:为什么?
陆铭:刚看到这个数据分析的结果的时候,我也很奇怪,难道不应该是大城市生活成本更高,所以不生孩子吗?后来我们发现了原因,大城市就业机会好、收入高,更高的收入能支撑生更多的孩子,孩子长大以后也能挣更多的钱帮自己养老,对冲大城市的高生活成本。我们把它称为“收入效应”。国家要发挥大城市的作用,让更多的人获得更高的收入,来缓解生育率下降的问题。
但是,如果一个大城市房租房价太贵、落户门槛太高、子女入学特别困难,“收入效应”就要打折扣了。大家看到大城市生育率低,主要不是因为大城市大了,而是因为,在政策上降低居民生活成本的做法还做得不够。
观见:是否有人为的门槛因素?
陆铭:这方面珠三角做得比较好。2024年广州人口增长了15万多,深圳人口增长了接近20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分析来分析去,因为他们在户籍制度改革方面更加解放。
广州已经把积分落户的标准里关于学历的要求取消了,不管什么学历,只要在实际居住年限、社保缴纳年限达到要求,就可以落户。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改革,取消了积分落户的名额限制,等于实现了“真正的积分落户”。再加上那边的人的观念上本来就相对更愿意生孩子,城市当然就显得有活力了。
观见:这几年不少城市都在降门槛,你一直呼吁户籍制度进一步放开甚至彻底放开,这件事是否已经水到渠成了?
陆铭:我们做智库的,最近已经在讨论户籍制度变成常住地登记制度的障碍还有哪些。可以说,整个国家未来的趋势肯定是要突破这个事情。在这之前,不少特大、超大城市已经开始改革积分落户制度,广州和深圳已经迈出先行一步了。上海是不是也应该考虑,怎么在这一轮改革中当好“排头兵”?
去年我在一次比较重要的政策咨询会上说,上海的人口问题,形势已近非常紧迫了。我们的老龄化是全国最严重的,青年人,别人在拼命地“放”,门槛比我们低。我们的思想可以更解放一些。
上海如果降低落户门槛,让那些事实上已经长期在沪稳定就业和居住的人群尽快市民化,一旦市民化之后,他的就业、消费等等行为就会发生变化,对没有来上海的人也会形成预期——到上海来,是可以便利地落户的。同时我们进一步提升住房、教育等等配套水平,就会给产业、消费,带来新的拉动。我相信,以上海本身的吸引力,青年劳动力会源源不断地来,“放”到位了,不用担心活力,甚至不用担心老龄化。
不要把服务业与制造业对立起来
观见:与人口直接相关的问题是产业。现在制造业对人力的需求越来越低,绝大多数就业岗位只能由服务业创造,可否认为,中心城市和城市的中心城区,服务业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陆铭:这是“十五五”必须尽早注意的一个趋势。现在上海的服务业占比超过70%,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加上城市和城市间分工,服务业非但会是城市经济的主导,而且比重还会进一步提高,也可以说必然要进一步提高。
上海的“五个中心”,除了经济中心之外,其他四个中心——金融、贸易、航运、科创,核心都是服务业。今天的许多创新,比如技术研发,比如商业模式创新,也都是服务业。生产要素有限的情况下,首先要保障的一定是服务业,不然就是与“五个中心”功能违背的。长远来看,展望未来十年二十年,如果上海成为东京、纽约这样的城市,服务业比重一定比现在更高。
观见:但同时,超大城市对于制造业的重视程度在这几年有明显的提升,制造业被视作根基。很多地方也为制造业的占比划了一条底线。据我们所知,你一直不赞成这件事?
陆铭:我认为,现阶段在中心城市加强制造业发展是有道理的,但我并不认为要设定一个比值。不管是15%、25%还是35%,一旦划定了比值,就可能意味着把制造业和服务业对立起来了。问题是,它们真是对立的吗?不是的呀。
比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是不是相互赋能的?我调研了一个企业,做人工智能,他有终端产品,统计上算作制造业。我问他有没有销售、广告?他说我就是每年办一个人工智能大赛,为这个大赛成立了一个公司,是个服务业企业。如果我们单讲提高制造业比重,那么这个人工智能大赛是不是不要搞了?
从消费讲,上海要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大量消费是服务消费——你买货,现在还能买什么?有什么是只有上海买得到别的地方买不到的?重头一定是服务消费,你一做,就统计在服务业。反过来说,制造业是服务业的中间品,做服务业一定有利于制造业,比如你搞一个餐饮,是不是就得买桌椅?搞教育、医疗,是不是也要中间品?
再举个例子,大城市有一家央企,他说能不能把他的制造业基地搬到外省去?大城市不同意。不同意的情况下,城市的制造业比重是高了,但是这家企业的竞争力,他的全行业竞争力,是不是弱化了?因为成本高了。
观见:反过来,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高,可能恰恰意味着制造业的实力强?
陆铭:上海这样的城市,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趋势更明显——随着制造业发展,配套的服务业GDP比制造业上升得更快。我们难道要为了提高制造业的占比,把服务业的占比拉下来?显然不可能。
所以,我们不是不要发展制造业,尤其是郊区布局先进制造业,在当下是重要的。但有一条原则,制造业要通过新增生产要素保障来实现,而不是同服务业竞争来实现。前者,我绝对赞成。如果是后者,是在给定资源总量的前提下,通过挤占服务业的土地、空间来发展制造业,我就不赞成。
观见:最近上海重新强调“都市工业”,有人解读说是让“工业回归都市”。由此又想到,前几年不少中心城区都喊出要让“科创回归都市”。你怎么看这样的“回归”?
陆铭:首先,现在的创新和过去不同。工业化时代创新发生在实验室、研发部门,是一个封闭场景。今天这个阶段,创新的特点更多体现为分布式、小规模、综合化、无边界。可能不同企业的员工坐在一起喝个咖啡,两个大学教授串个门,或者一次跳槽,就产生了新的组合。
同时,科技创新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也是创新,一个新的解决方案、一个非常具体的文创想法,都是创新。而这些创新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需要人与人之间高频度地见面、产业链上下游间高密度地交流。相应的空间、规划,也应该以方便交流为导向。
观见:这就是中心城区的优势了。
陆铭:中心城区存在大量以咖啡馆为代表的“第三空间”,它们承载了大量的创新活动、商务活动。我在调研里碰到过许多初创企业,不是像大家想象中在特别远的写字楼里办公,而是宁愿支付很贵的租金也要在市中心的老破小里租一个地方。很多创始人说,租办公室的时候先看周围的咖啡馆和饭店,因为这些企业的会客室、会议室等,实际上就放在这些“第三空间”里,既省了租金,也方便大家交流。
理解这个逻辑,我们就可以回答,什么叫科创回归都市?不只是在市中心搞创业园,而是要看到很多数量大、体积小、初创期的小企业,他随机地分布在这里,借助城市中心便利的交流场景。核心的一条,人与人需要相互见面。
顺便再说一句,各地之前都喜欢制造业,还有一个原因,制造业能创造更多税收。但中央现在已经提出,税收要按照经济活动的实际发生地统计,税收体系要逐渐从生产税转向消费税。这样一来,制造业的增值税在税收中的比重将下降,消费的比重则将上升。对大城市来说,大量的税收会来自“人”,来自你有多少居民、有多少客流。
优化场景的关键,是减少限制性措施
观见:谈到消费,这是现在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可能也正是因此,大家对“人流量”的重要性有了空前的认识。现在各地都在出台消费刺激举措,从“人”的角度,你怎么评价?
陆铭:消费跟人口的规模、密度、流量相关,拿上海来说,人口规模暂时还是负增长,流量在逐步恢复,密度也在恢复。现阶段一方面要尽快扭转人口负增长的趋势,一方面要在流量和密度上再多做一点文章。
比如,上海流量的相当一部分来源,是国际游客和国际差旅人士,对这批人的配套服务做得还不够。落地第一站,机场的休憩空间、购物空间,就严重不足。外国的机场是可以睡觉的,我们的机场,之前连椅子都严重不足,更不要说躺下来了。当然最近浦东机场宣布要推出旅客过夜休息区,这是个好的变化。购物,仅限于一些吃的、一些免税品,还有大量的空间没有好好利用起来,价格也没什么优势。
从机场进入城市以后,整个上海的外语服务能力,比起国内其他地方是好的,但对标纽伦巴东这些城市,差得不止一大截,很多标识都是错的。我给有关部门出过一个“馊主意”——拿20万元人民币出来,设立一个奖金,让在沪的外国留学生和英语专业的学生帮上海的外语标识“挑刺”,保证能改得好好的。
观见:主要是环境问题。
陆铭:有硬环境,也有软环境。现在我们逐渐进入服务消费阶段,服务消费和商品消费有很大的不同,(消费者)第一要有钱,第二要有时间。我们现在要么特别忙,要么主动加班,这样的氛围怎么让消费起来?所以我说,上海这样的城市要带头加强劳动保护,要么加班发钱,要么不要加班,不能又加班又不发钱。还要落实好带薪休假制度,不要让大家只能集中在“五一”“十一”这样的时候出门。
还有一条,释放服务消费的潜力,要优化消费场景。
观见:这方面各地都有不少努力,外摆位、夜市、限时步行街等等屡见不鲜。但也有些地方,人为“造景”的痕迹似乎有些重,效果也不一。你怎么看?
陆铭:优化消费场景,最重要的不是做加法,而是减少限制性措施。
我有一个观点,一直被人骂,但我还是要坚持说——我们对“没钱”的问题讲得多,但对“有钱没处花”的问题讲得少了。就算是收入不高的普通市民,他也有消费的潜力,有时候在公园里逛完想吃个饭,但可能还找不到对应的消费场景。追问一下为什么?还有这样那样的限制。
所以,“放开”是更重要的。比如一江一河贯通以后,除了用来跑步、遛狗,能不能搞一些咖啡店、餐饮店?比如现在谈演唱会经济,演唱会后正是第二波消费起来的时候,那么我们是不是不要硬性要求,演唱会结束后半小时就要把人疏散干净?再比如,上海的地铁末班车能不能再延长一些,公共卫生间能不能再晚点关门?
我还是那句话,有的时候不是没有人、没有消费需求。思想再解放一点,管理上多放一点,需求就出来了。
责任编辑:谷钦慧

-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