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政协委员建新功|上海市政协常委杨文悦:为城市空间“增绿”,为市民幸福生活“加码”
政协联线记者 刘子烨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7-03 15:52 字号
杨文悦在政协会议上发言

杨文悦在政协会议上发言

清爽的短发、干净利落的穿搭、一口堪比播音员的标准普通话、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的表达,这是许多人见到杨文悦的第一印象,很贴合人们心目中的“高知”形象。
在担任民盟市委秘书长之前,杨文悦在政府部门工作了20多年。曾在东北林业大学任教的她,1997年作为引进人才来到上海,在上海园林绿化规划、科技、法规等多个管理岗位任职,围绕上海绿化“为何建”“在哪建”“怎么建”“怎么管”献智献力。她见证了上海从“两张报”到“一间房”的城市人均绿地的数量飞跃,也亲历了上海从“见缝插绿”到“规划建绿”“科技兴绿”“依法护绿”的城市绿化跨越式发展全过程。
上海迈向“生态之城”“千园之城”,杨文悦是见证者、参与者,亦是受益者。“我读的是园林专业,做的是园林工作。我做到了学有所用,没有辜负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她说。
增绿
杨文悦生于黑龙江哈尔滨,学土木工程的父亲和学农学的母亲,让她自己选上大学的专业,她毫不犹疑报考了东北林业大学园林专业。
20世纪90年代,中国迈入高速城市化,园林的功能不断演进。相较于传统园林,现代园林不再是世外桃源般的“孤立的园子”,而是与城市相生相融的绿色空间和“城市之肺”。
有鉴于此,研究生毕业后,杨文悦1995年来到清华大学,进修城市规划与建筑,探索绿城融合之道。按她的说法,此次深造,对她的职业生涯影响深远,也夯实了她参编上海城市绿化系统规划的理论基石。
关于现代城市发展,国际上有个规律:当一座城市的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人们会更加关注居住环境。1997年,在这个上海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的年份,园林专业“科班出生”的杨文悦,以引进人才的身份,来到上海园林局工作。
当时,上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到两平方米,相当于两张摊开的报纸,社会上流传着“浦东要人气、浦西要绿气”的顺口溜。新一轮的上海市绿地系统规划,即将启动修编,园林局领导需要更多青年才俊,为上海“增绿”“建绿”出谋划策。
面试当天,杨文悦带着作品集,阐述了对城市绿化的见解。起初,她想去某个园林设计院工作。领导翻看作品后,当场拍板:“小杨,你就留在局里做规划吧!”
之后,杨文悦被安排在计划建设处,负责园林绿化的规划,尔后加入绿地系统规划编制专项工作小组,承担执笔任务,开始为城市绿化“问诊把脉”。
“做规划不是凭空想象,不能脱离实际,必须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杨文悦说。作为新上海人,她之前从哈尔滨回老家嘉兴,要在上海转车,曾去过上海一些公园、景点,但她对上海公共空间的绿化格局还知之甚少。为此,她四处查看历史档案、翻阅文献资料,利用业余时间步行、骑车、挤公交,跑遍上海各区县调研。
在当时的“365”危棚简屋,杨文悦看到了绿化的缺失,也目睹了居民窘困的生活。在狭小逼仄的空间里,居民过着刷马桶、烧蜂窝煤的日子。二十多年后,她还记得这番情景。
“做规划,不仅要让城市更美观,更要让居民过上好日子。”深入社区调研后,杨文悦做规划又多了份使命感。当时,修编城市绿地规划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杨文悦所在团队在规划中明确提出:绿化要为人服务,满足市民居住、生活、休憩需求。
2000年5月13日,是杨文悦人生中难忘的一天。初夏时节的上海,阳光温柔地洒落在大街小巷,杨文悦代表规划编制组,向市领导当面汇报《上海市绿地系统规划框架(2002—2020)》和近期中心城区大型绿地建设构想,阐述上海绿化“为何建”“怎么建”。
“规划建绿”之后是“科技兴绿”。规划确定的一批大型绿地,要在“九五”“十五”落地建成,这需要科技手段的支撑。期间,杨文悦牵头编制了行业第一部国家标准《城市绿地设计规范》,组织政产学研行业18家单位,开展《构建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城市绿化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技术攻关,推动实施春景秋色示范工程,科研成果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建好后的绿化如何管好?这就需要“依法护绿”。杨文悦踏上新岗位,参与编写《上海市绿化条例释义》,组织起草《上海市森林管理规定(草案)》,为绿化管养提供制度支撑。
一年年过去,在上海的钢筋水泥森林中,一抹抹绿色在蔓延,一个个“绿肺”在生长。2024年,上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已达9.5平方米。1997年以来,上海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经历了从“两张报”到“一间房”的跃迁。杨文悦说,她有幸见证并参与了上海绿化的“从少到多”“从多到优”,从“见缝插绿”到“规划建绿”“科技兴绿”“依法护绿”的历程。
破墙
在上海有限的空间内,如何“生长”出更多惠及公众的绿色空间?杨文悦一直在思考。
2001年,在徐家汇的原大中华橡胶厂地块上,诞生了一座24小时开放的无围墙公园——徐家汇公园,昔日的工厂,变身为游人如织的开放式景区。漫步其中,杨文悦心潮澎湃。
“那时我就有个憧憬,这种没有围墙的‘亲民’绿地,上海能随处可见。”她笑着说。
数年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被纳入上海城市绿化建设统计数据,彰显的是上海对打造更多开放式公共绿地、让更多市民“看得见绿走得近绿”的决心。2015年秋天,路过淮海路的市民眼前一亮:东湖路口的百米围墙消失了,占地4400平方米的东湖绿地全天候向市民开放。这是上海最早的口袋公园,亦是上海最早打开围墙的单位附属绿地。
近年来,随着上海大力推进公园城市建设,越来越多的绿色空间,有了打开围墙、破除壁垒的可能性。2013年,杨文悦成为上海市政协委员。她说,作为绿化建设的参与者,她对这项工作的酸甜苦辣有切身体会。政协委员的身份,让她有更多途径为这项工作发声。
“上海能用来‘+公园’的空间,还有很多。”2021年,杨文悦调研发现,上海中心城区还有50多块具有开放价值的单位附属绿地,占地面积40多万平方米。为了摸清市民对绿地的需求,她无数次走进公园观察,发现人们进公园各有目的,有抄近路的,也有约会、看风景的。她把人群分为“过客、游客、看客、聊客、疗客”几类,并提出,根据不同人群实际需求,对绿地步道进行分类设计,直线型步道方便赶路,弯曲性步道适合边走边看。
为了推动更多绿色空间打开围墙,杨文悦两次提交提案。
先是谈认识、聚共识。在2022年的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上,杨文悦等9名委员联名提交提案,提出公园城市的核心要义在于“无界融合发展”。城市公园与周边街区、社区的流通联系需要加强,部分公共机构的内部绿化,缺少与周边公共空间的贯通互动性。
接下来是把“蓝图”变成“施工图”。2022年,上海公园城市建设全面发力。上海音乐学院、华东政法大学、鲁迅公园、复兴公园、和平公园、中山公园等单位纷纷拆除围墙,新辟出了大片公共绿地。21家单位开放了附属绿地。杨文悦调研发现,一些单位之所以没有开放绿地,是出于“管理难度和工作量增加”“影响日常办公秩序”等考量。
“绿地既要放得开,又要管得住,确实不容易。”杨文悦很理解那些单位的苦衷。
在2023年的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上,杨文悦等9名委员联名提交提案,提出在建设公园过程中,既需要相关单位建立更高水平的常态化管理机制,也需要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和激励措施,提升相关单位开放绿地的积极性。
在各方协力推动下,上海越多越多的绿地打开围墙、打通堵点,向公众敞开怀抱。2022年由杨文悦牵头提交的提案——“关于上海推进‘公园城市’建设的建议”,荣获2022年市政协优秀提案、市政协优秀提案特别奖,并入选十三届上海市政协优秀提案典型案例。
在市级公园城市先行示范区——杨浦滨江调研时,杨文悦沿绿色长廊漫步,映入她眼帘的,是一幕幕温馨的画面:一家三代人结伴出游,共享天伦之乐;一对对情侣彼此依偎,用手机将幸福的瞬间定格……“我们委员献计出力,不就是为了更多一些这样的画面吗?”在杨文悦看来,她的本职工作和政协履职有共同的出发点:为市民的幸福生活“加码”。
跨界
进入政协后,杨文悦最大的感受是“眼宽能看天下景”。更高的站位,使她能多视角、多维度剖析问题,从“就绿化谈绿化”向“跳出绿化看绿化”转变。
今年“五一”假期,上海再度迎来旅游消费热潮。在崇明区海上花岛景区,3万余株玫瑰竞相绽放,“玫瑰大舞台”民间歌手大比拼等活动同步上线,为游客带来一场场视听盛宴。
今日“海上花岛”令人心醉,昔日“海上花岛”从形成理念到付诸行动,则与杨文悦等政协委员的咨政建言密切相关。
早在2006年,杨文悦便开始关注崇明。当时,她正组织编制第一份“绿地、林地、湿地”三地融合的崇明三岛绿化系统规划,对当地生态环境有了更全面的认知。“中国第三大岛”良好的生态环境、未经人工雕琢的天然风光,让她形成一个初步想法:将崇明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胜势,促进花卉和旅游产业发展。
之后,杨文悦虽调任其他岗位,但一直心系崇明,也萌生了打造“海上花岛”的念头。她先生是她同行,也曾在报纸上发表关于“海上花岛”的文章,但迟迟未见后续。
进入政协后,杨文悦积极参加各种履职活动,和其他政协委员聊生态、聊民生,一次次头脑风暴,唤醒了她内心沉淀已久的“海上花岛”之思。“说了不白说、声声有回响”的协商议政平台,则让她看到了理想照进现实的可能性。
于是,她分析崇明自然地理条件,梳理上海花卉园艺整体概况。在2016年的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她牵头提交了“加快打造崇明‘海上花岛’的可行性分析研究的建议”的提案,其中不少金点子,被《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十三五”规划》吸纳。崇明区决定打造“海上花岛”,发展花卉产业和生态旅游业。
两年后,崇明区获得2021年第十届中国花博会举办资格。杨文悦“趁热打铁”,在2019年的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她作为第一提案人,联合9名市政协委员提交了“以举办中国花博会为契机,实现产业升级,助力崇明‘海上花岛’早日建成的建议”的提案。尔后《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参展和招商有关扶持政策意见》出台,不少提案建议被吸纳。
2021年4月27日,建设中的崇明花博园区,迎来了一批视察崇明生态建设的市政协委员。淅淅沥沥的细雨中,鲜花娇艳欲滴,绿植晶莹剔透,眼看“海上花岛”从一缕念想变成实景图,在所有委员中,杨文悦心情最激动。在她看来,公园城市不仅是用来观赏的,关键是推动了生态生产生活的的和谐统一,为城市带来更多烟火气。“我们不但要让鲜花开在大地上,更要让鲜花开在人们心中,为人们的幸福生活‘加码’!”她说。
去年,杨文悦来到陕西北路上的民主党派大厦工作,担任民盟上海市委秘书长。新的工作平台,赋予了她新的参政视角——上海有更多“生态+”的文章可做,比如生态教育。
2025年1月14日,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委员现场咨询活动在市委党校举行。在众多忙碌的身影中,杨文悦快步走到“娘家”点位前,与市绿化市容局负责人一聊就是20分钟。
市绿化市容局和市科协合作打造了“公园+科普——LAB!PARK!来吧!葩科!”品牌项目,作为策划者和推动者,杨文悦曾组织推出了上百场活动,让市民游客在公园中与科技大咖面对面交流,在丰富游园体验的同时,提升科学素养。来到民盟市委后,鉴于教育是民盟的主界别之一,杨文悦寻思着:上海能不能在“生态+教育”上做更多事?
在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上,她提交了“关于组织中小学生在本市公园开展自然教育活动的提案”。她和“娘家人”商量的,是如何用好公园这一普惠资源,让中小学生接受更多优质自然教育。“我们有很多共同语言,很快形成了共识。”她笑着说。
从万紫千红的海上花岛,到无界融合的公园城市,再到“一江一河”两岸的绿色长廊,回首履职生涯中的点点滴滴,杨文悦不胜感慨。在上海迈向“千园之城”的征途中,她将继续发挥专业特长,在政协舞台上贡献智慧力量,为“千园之城”解锁更多“幸福密码”。
责任编辑:丁元圆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