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
  • 评论
  • 收藏
全国政协“积极发展银发经济”重点提案督办调研综述:让银发经济成为托起幸福晚年的坚实力量
刘彤/人民政协报  
2025-05-21 07:47 字号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站在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大力发展银发经济,让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和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先后对发展银发经济作出重要部署,为做好新时期银发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部分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政协委员围绕积极发展银发经济提交提案60余件。经全国政协主席会议审议通过,“积极发展银发经济”被确定为重点提案选题之一。4月21日至25日,由全国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中央常务副主席杨震带队,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调研组围绕“积极发展银发经济”在湖北省开展重点提案督办调研,详细了解当地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好经验好做法,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为助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
培育银发企业规模
从“粗放式覆盖”向“精细化匹配”升级

银发经济是向老年人提供产品或服务,以及为老龄阶段做准备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和,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元、潜力巨大。
202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这是我国首个支持银发经济发展的专门文件。各地区、各部门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实践,推动为老服务和产品日趋多样,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银发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
此次调研过程中,委员们深入湖北多家适老用品企业、养老机构,真切感受到当前养老产业的巨大潜力。
医疗机器人、医疗可穿戴设备、医疗3D打印……走进位于武汉市的联影智融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展厅,各式先进的医疗产品令人眼前一亮。“我们提供从诊断、治疗再到康复、预防的全方位临床诊疗整体解决方案。”该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研发的柔性动态心电记录仪等适老医疗器械入选了国家重点产业链标志性产品攻关任务。”
调研组认为,开发契合老年群体健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是银发经济领域中具有可持续性的产业赛道。
位于宜昌市的安琪酵母公司对此做出了探索。委员们调研中了解到,该公司研发的产品已广泛应用到功能性营养健康、抗衰老医美等领域,富硒中老年奶粉、益生菌、酵母蛋白粉深受老年群体青睐。
近年来,湖北省通过发挥本地制造业产业基础优势,科学研判养老产品区域布局,大力推进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支持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可穿戴设备等技术向养老领域延伸,将银发经济作为惠民生、稳增长、促发展的新抓手。
“老年人是理性消费者,消费目标明确。若缺乏适配的产品和服务,他们不会轻易买单。因此,激发银发经济活力首先需要从供给端发力,为老年人提供相匹配的产品和服务。”全国政协常委、民政部原副部长唐承沛表示。
唐承沛建议,深化银发经济研究需要进一步细分市场,推动出台旅居康养、老年文化产业等专项支持政策,大规模培育银发经济经营主体。要进一步强化科技赋能,深化新兴智能技术、数字信息技术在养老领域的应用,精准洞察老年群体的消费偏好,研发出更贴近老人需求的产品,不断优化养老服务供给,推动供给侧从“粗放式覆盖”向“精细化匹配”转型升级。
“银发经济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衣食住行,还包括现代意义上的医养康旅学。”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老龄协会原会长王建军说。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王建军提交了《关于制订银发经济发展规划的提案》,建议细分年龄层次,注重需求侧和供给侧、传统产业和未来产业、硬件和软件同时发力,明确银发产业重点任务,建立银发产业体系。
结合此次调研情况,王建军认为,发展银发经济要加强对老龄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强健康养老服务,拓展研发和生产适用于老年人的智能康复设备、辅助器具、保健产品等。同时,完善市场准入机制,规范养老企业日常管理和监管,建立完善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对服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为银发经济健康发展筑牢制度根基。
聚焦急难愁盼
从“生存保障”向“品质享老”转型

面对庞大的老年群体,必须正视老年人特别是独居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面临的现实难题:一日三餐如何保障?居家安全怎样守护?突发疾病或意外时,能否在黄金时间获得有效救助?……这些民生痛点能否化解是检验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尺。
调研组组长、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主任刘家义表示,面对人口老龄化加速、消费需求升级的新形势、新挑战,要用改革的方法和创新的思维促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加强顶层设计,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让银发经济成为托起幸福晚年的坚实力量。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老有所养从基本生存保障到高品质生活的转变,是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在武汉市江汉区汉兴街道的民航里社区,委员们看到了“一站式”综合性养老服务模式的生动案例。
民航里社区于2023年7月引入区属国有企业武汉吉年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在社区内打造了集短期托老、健康管理、居家养老帮扶、老年大学、中医康养、“幸福食堂”于一体的民航里吉年颐悦中心。该中心共三层,设有21张养老床位,并针对有需求的老人提供上门助餐、适老化改造等服务,让老人在家就可以享受专业的养老服务资源。
与民航里社区的养老模式略有不同,位于荆州市沙市区的颐正养老服务中心是通过公办民营、服务外包的方式,打造的一家医养融合机构。
“您今年高寿?”“在这里住得习惯吗?”当调研组来到颐正养老服务中心时,正遇上锻炼的何奶奶,大家不由得上前问候。
“我今年97岁啦!这里的护工们都很专业,也很热心。我的孩子都在外地上班,我在这里吃得好、住得好……”看到这么多客人,何奶奶高兴地同大家唠起家常。
颐正养老服务中心是荆州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在市政府、市民政局监督与支持下建立的。2017年,福利院通过公开招投标将院内两栋大楼的养老服务项目,以服务外包的方式交由民办机构运营。2019年,该机构还开办了医院,实现入住老人随诊随治、医养结合。
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专业支撑,医养相结合,调研组对湖北优化养老服务供给格局的探索表示认可。调研组认为,通过社会资本参与,采用购买服务、多元经营等形式,能弥补政府提供养老服务不足的困境,确保养老产业可持续运营。
发展银发经济的核心要义在于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需求牵引供给,只有推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深度协同,才能打通银发经济发展脉络,释放银发经济的无限潜力。”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张军扩认为,政府要发挥规划引导、政策扶持、标准制定等“有形之手”的作用,完善银发经济制度保障、优化养老资源布局;市场要发挥资源配置、创新供给等“无形之手”的效能,推动产品与服务迭代升级。
调研期间,调研组还关注到宜昌市已经试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有了长护险的待遇支付,许多重度失能老人住进了定点护理机构,居家的老人也能得到更加专业化、规范化的护理服务,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大大减轻了经济负担。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原董事长白涛建议,要强化长护险制度顶层设计,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失能等级评估标准和责任认定机制,规范服务申请、评估、支付全流程管理。推动保险机构发挥专业优势,加大养老金融产品创新研发力度,切实填补养老资金缺口。优化个人商业养老保险,让产品更加通俗化、操作流程便捷化、收益结构稳健化,从而为广大老百姓解决养老后顾之忧。
把握新趋势新特点
从“老有所养”向“老有所为”延伸

伴随人口队列持续更替,受过良好教育的老年人口数量和占比进一步增加。调研组的共识是,低龄活力老年群体有很强的就业素质和从业意愿,是挖掘银发经济潜力的一支重要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鲁勇在日常工作生活和调研中常常听到这样的声音:60岁至70岁的低龄活力老年人怀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意愿和热情,希望能以一定方式回馈社会,贡献“银发力量”。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鲁勇提交了《关于高起点规划高质量推动银发经济发展的提案》,呼吁发展银发教育,珍爱银发资源,拓展老年人终身学习的联动渠道和服务平台。
“银发经济要重视和服务‘老有所养’,也要促进和丰富‘老有所乐’,更要关注和支持‘老有所为’,统筹解决好老年保障不到位、老龄服务不全面、老龄资源闲置、服务供给相对单一等问题。”鲁勇建议,一方面可通过开发适配型灵活就业岗位,为低龄活力老年人搭建发挥余热的平台;另一方面,聚焦老年群体精神文化需求,在志愿服务、兴趣社群、文旅融合等领域开发多元化产品和服务,真正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院长郑军对此深表赞同:“低龄活力老年群体蕴藏着巨大的人力资源富矿,他们不仅专业知识扎实、身体素质良好,且拥有充裕的可支配时间。以退休教授、老中医为代表的专业人才,凭借深厚的人生积淀与精湛的专业技能,完全能够胜任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工作,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银发智库’。”
调研组同时也看到,我国银发经济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供需不匹配、品质不优、效益不佳等现实问题。对此,调研组提出,要深刻把握人口发展面临的新趋势新特点,明确银发经济行业范畴,从全生命周期的视角研究银发经济内涵、边界、外延,持续改善需求侧消费环境,强化供给侧要素保障,多措并举推动银发经济行稳致远。
从政策到实践,从线下到云端,此次调研所见折射出银发经济的无限潜力,给委员们留下深刻印象。委员们相信,银发经济必将实现高质量发展,照亮老年人奔赴美好生活的向往之路。
责任编辑:张杏梅
转载请注明来源
  • 20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