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 评论
  • 收藏
钩沉|一滴汽油一滴血,抗战期间孙越崎主持开发玉门油田
杨耀健/人民政协报  
2025-02-11 07:59 字号
孙越崎(杨耀健供图)

孙越崎(杨耀健供图)

 1942年,民工在川陕公路用人力车运油。(杨耀健供图)

1942年,民工在川陕公路用人力车运油。(杨耀健供图)

1934年,孙越崎(曾任民革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在陕西延长打出中国人自己的第一口油井。1941年3月,他任甘肃油矿局总经理,建起中国第一座石油基地——玉门油矿。我国石油工业战线的许多专家,大多是从玉门油矿起步的,大名鼎鼎的“铁人”王进喜也出自玉门。
开发玉门油矿
抗战前,中国长期科技落后,只发现了四处油田:甘肃玉门、陕北延长、新疆独山子、青海柴达木。最先开采的是陕北延长油井,年产量仅数百吨,供不应求,不得不依赖进口的“洋油”。抗战爆发后,石油进口受阻,全国各地闹油荒。陕甘宁边区贡献出当时中国仅有的2台先进钻机,助力开发甘肃玉门油矿。
1938年,国民政府经济部决定开发甘肃玉门油矿,但缺乏设备,因仅有的2台先进钻机都在延长县,延长县当时属陕甘宁边区。经济部长翁文灏与周恩来协商,周恩来从抗战大局出发,满口赞同,并派钱之光具体办理,将钻机交给矿山。
1939年春,在玉门油矿老君庙打出第一口油井,日产原油10吨。1941年成立甘肃油矿局,能源专家孙越崎为总经理,严爽为油矿矿长,金开英为炼油厂厂长。
玉门油矿所需水泵、油泵、炼油釜、阀门、管件等设备配件,全部从重庆订购,连同由沦陷区拆迁来的及由重庆江北自来水厂拆卸的钢板、管子、马达等,长途运到矿区。油矿职工苦干数月,自行设计、制造了24座釜式炼油炉。打井用的水泥,只有重庆一家能生产;打井用的重晶石,来自于涪陵地区。甘肃油矿局在歌乐山设立了运输处,在重庆至玉门沿途设了十多个车站,将各种器材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到玉门。
孙越崎本人每年夏秋常驻玉门督促生产,冬春在重庆筹划财务预算及器材的收购转运,并兼顾四川各煤矿的产销工作。
创业艰难
玉门油矿位于戈壁滩,土壤含沙量大,不能烧砖瓦,只能采用“干搭垒”的方法,将屋顶筑成拱状形,上盖拌有油渣的沙土,以避雨雪。后来从外地拉土到矿区烧砖瓦,方可建造楼房。这里有半年的冰雪期,取暖做饭用煤,全靠祁连山里的小煤窑。炼油剩下的重油和油渣,没有裂化设备再提炼,也被利用做燃料。粮食来自于数百里外的张掖、武威、山丹等地,麦子拉到后还须经过面粉厂加工后才能入口。工人穿的老羊皮袄,容易生虱子,穿上又痒又疼,矿上建起蒸汽浴室,把老羊皮袄挂在屋内,用高温杀灭虱子。
1942年,矿区员工达到6800余人,连同家属多达数万人,吃喝拉撒很费脑筋。矿上自办起了供销社和副食品商场,从大城市拉来布匹、衣服、鞋帽、文具和干鲜水果等。又在玉门县开办了蔬菜农场,并自制酱油和醋。
年轻人解决婚姻问题,队伍才能稳定。孙越崎找到了邵力子夫人傅学文,请她在重庆开办的女子职业学校里,挑选一批肯吃苦耐劳、有志边疆建设的女学生到玉门油矿,安排她们担任教员、护士、财会和其他管理及文娱工作。这样一来,矿区气氛开始活跃了,年轻人在这里成家立业,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还有不少人被派到国外的石油公司实习。
我国石油工业战线的许多专家,大多是从玉门油矿起步的,大名鼎鼎的“铁人”王进喜也出自玉门。
万里运油
玉门油矿的产品,除部分供应西北公路局等单位外,主要销往重庆在内的大后方。1940年,炼油能力提高到1500吨,但储运条件却远不能适应。说来令人难以置信,贫弱的中国连贮油罐也无法制造,战前进口的贮油罐,转眼间就已装满,车队一时不来拉油,炼油厂就要停工。一方面,前方的战车舰船缺油告急;另一方面,玉门油矿却有油运不出来。
孙越崎心如火焚,他借蒋介石到玉门油矿视察之机,请求拨给油矿6万个200公升的空油桶贮油,蒋介石即令后勤司令部拨运了3万个。这些空油桶虽十分破旧,但经检修后大部分还能用,炼油厂可以日夜三班连续生产了。油矿又新规定来提油的单位需自带空油桶,矿上以装满油的油桶交换,一举两得。
那时没有铁路,从玉门到重庆往返共5000公里,全靠几百辆汽车运油,路况车况均不佳,运油车本身耗油量也大。为节约运输耗油,油矿局将黄河上使用的羊皮筏子搬到嘉陵江作运输工具。汽油经兰新公路车运到四川广元,改用羊皮筏子装载顺水漂流,直达重庆,这样可减少约800公里路程。羊皮筏子与空油桶一道运回广元,重复使用。在运输特别紧张的日子,甚至采用人力方式,由民工用木板车运油。
经过千辛万苦,宝贵的石油运到重庆,支援大后方和各战区。
立功受奖
1943年,国民党政府中某些人不相信能长期开采石油,提议停止对玉门油矿的拨款,孙越崎提出年产180万加仑汽油的目标来回击。他逐一审查计划,落实措施,发动员工。到当年岁尾,奋斗目标终成现实,炼油厂、电厂的汽笛齐鸣,人们将他抬着在矿区内欢呼游行,一直抬到露天剧场的戏台上。
国产汽油大力支援了抗战。1943年日军强渡风陵渡,企图进攻陕西省。玉门油矿就近供应油料,使中国军队增加运力,及时将苏联援华的火炮拉到前线,阻遏了敌人的进攻。1944年,美军轰炸机“空中堡垒”以成都太平寺机场为基地,多次远程轰炸日军,其地勤用油使用的也是玉门油矿的产品。
孙越崎因开发玉门油矿功劳卓著,在中国工程师学会年会上被授予金质奖章。
(作者单位:重庆市政协文史研究会)
责任编辑:丁元圆
转载请注明来源
  • 13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