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 评论
  • 收藏
钩沉|一座孙中山铜像的故事
张小乐/人民政协报  
2024-12-05 08:45 字号
孙中山铜像

孙中山铜像

 各界前来瞻仰铜像

各界前来瞻仰铜像


2009年12月8日,一场揭幕仪式在上海体育学院举行。“孙中山先生铜像”在时隔72年后,重新屹立于原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时任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革上海市委会主委高小玫等人为铜像落成揭幕。
这尊铜像的背后,有着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故事。
三度选址,耗时六年
1929年7月,当时的上海市政府推出了一个超级宏大的城市建设计划——“大上海计划”。他们打算在上海租界之外的市区东北江湾那块靠近黄浦江的7000余亩土地上,打造一个全新的“上海”,并且要把市政府的主要机构都搬到这个“新上海”来。
20世纪30年代,五角场地区一下子冒出来好多著名建筑。像上海特别市政府行政楼、上海市立博物馆、上海市立图书馆、上海市体育场等等。如今的上海体育大学办公楼,其实就是当年的上海特别市政府行政楼。1933年,国民党政府在现在的上海体育大学修建了中山纪念堂,还在行政楼北广场立起了一座高达9英尺的巨型孙中山铜像。
这尊孙中山铜像高约2.74米,重约1吨,面南巍立,凛凛如生。铜像中的孙中山,身穿长衫马褂,右手持呢帽,左手持手杖。这一形象,是根据孙中山1924年天津之行的照片创作的。
铜像立于直径24米的三级九层圆形座基上,每级座基上放置0.8米宽的大铜鼎4只,每只铜鼎下面垫一块1.33米见方的芝麻石。
1933年11月12日(孙中山诞辰)上午10时,上海举行了庆祝诞辰及铜像揭幕典礼纪念大会,并举行全市童军第五届大检阅大露营,参加观礼者6万余人。典礼隆重,全市悬旗庆祝,颇极一时之盛。上海的孙中山铜像,原定建于上海北站,后经讨论,改建于市中心区,后又改建于上海市府大楼前。1930年,上海另组“各界建筑总理铜像委员会”。1933年2月6日,该委员会第8次会议决定在市政府大楼背后,设孙中山铜像。从倡议到落成,孙中山铜像三度选址,耗时六年。
“孙中山铜像受辱”
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上海沦陷后,孙中山先生铜像被侵华日军推倒销毁,仅部分石质底座台基保存了下来。一张“孙中山铜像受辱”的老照片记录下了那一时刻:被推倒的孙中山铜像周围,一群日本士兵揪着“孙中山”的耳朵和脸颊,手握步枪,恣意侮辱,咧嘴狞笑。随后,这尊铜像被运去日本,熔铸枪弹,铸成杀害中国人的凶器。
与孙中山铜像遭遇的劫难相比,在日军的轰炸之下,铜像背景——民国上海市政府大楼也已千疮百孔。“大上海计划”遂半途夭折、被迫中止。
汪伪国民政府时期,为笼络人心、粉饰太平,汉奸们也曾考虑过重建孙中山先生铜像。1940年11月20日,陈公博宣布就任伪上海市市长后,曾组织成立了“重建孙中山先生铜像委员会”,委员会先后召开过两次筹建会议,但最终搁置。与此同时,陈还请日军“上海特务机关联络部”联系日本政府,争取日方的支持。日本政府虽然表示同意,许诺无偿提供新建铜像所需铜料3吨,但“希望这个委员会,对外要用‘新建’命名,不要用‘重建’字样,以顾全一些体面”。“新建”和“重建”,一字之差,日本政府想要掩盖什么?对于日本侵略军而言,孙中山铜像既然是中国人民抗日的精神支柱,那么磨灭孙中山的印迹就成为摧毁中国人民抗战意志的一种手段。侵华日军所到之处,将中山公园更名为“新民公园”、中山堂改名为“新民堂”,故意损毁南京中山陵,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光复之后的1945年11月初,上海再有“重铸孙中山铜像”的提议。时任上海市市长钱大钧对此十分重视。11月12日上午11时,上海“党政军暨各机关法团”在南京路外滩“合并举行国父诞辰纪念暨国父铜像奠基典礼”,钱大钧作“市长致词”,各界市民数万人参加,打下了刻有“国父孙中山先生铜像奠基典礼”“上海市民敬建,钱大钧敬题”字样的基石。
1946年初,已经铸就的孙中山铜像经由《新闻报》报道后,引发社会巨大的反对浪潮。其中,以上海市美术界人士如陈绍周、刘旭沧、吴一清等的批评最为激烈。他们纷纷致函市政府,声讨该铜像设计及铸造中的种种低劣错误,称将该铜像“置之国际观瞻之通衢达道,岂不将贻笑万邦,笑中国无雕刻人才,笑市府人员无审美常识,欲美市容而反以丑显”。其时,因钱大钧贪财,当时上海的报纸故意把钱大钧的名字排错成“钩大钱”。
上海市政府亦意识到此事的严重性,新任市长吴国桢训令市工务局局长赵祖康调查该事件,最终决意销毁原铜像,重新拟定塑造计划。然而,直至1949年5月上海解放,这尊“计划”中的“总理铜像”始终未能站在南京路外滩预留好的那块基石上。
原址原样复建
2007年2月,上海体育学院副教授夏申吾在杨浦区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递交提案,建议加大对杨浦区历史文物保护和修缮专用经费投入,其中包括重建孙中山铜像,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2008年2月,夏申吾又提交了《关于恢复旧市政府大楼后花园孙中山铜像的建议》的提案,并附上铜像原貌照片附件。
夏申吾在提案中指出,孙中山先生对中国的历史进程具有深远影响,孙中山先生铜像是“原国民政府历史遗迹”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有关部门尽快恢复其历史原貌。重建之后的孙中山铜像,不但具有历史价值,更可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该提案得到了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也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2008年年底,为了推动这件提案加快落实,杨浦区政协趁热打铁,将“重建孙中山铜像”作为重要社情民意信息,专门报送区政府。区政协提出,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大量台胞来沪参观寻访当年旧址,恢复孙中山先生铜像意义重大,这项工作需要加快推进落实。
这份专报材料,引起中共杨浦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区领导批示有关部门与市文管委协商,并拿出可行性方案。原铜像制作者江小鹣之子也积极提供了相应历史资料。
2009年4月,经过市、区相关部门的沟通,上海市文管委、市教委、杨浦区政府等单位决定重建孙中山先生铜像。新铜像是对原铜像的复原,基本与原来铜像保持一致。杨浦区文化局制定了《重建孙中山铜像的实施方案》,并主动赴区政协征求意见,随后落实了设计制作者。铜像由著名雕塑家、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海平负责制作,按照当年仅存的数张照片,进行原样复建,在此基础上稍做改进,使人物形象更显挺拔。
助力伟人铜像原样复建,民革也开展了很多工作。民革杨浦区委会发动党员和企业家捐助立像所需资金,所捐款项占总投入的1/3。
在各级领导和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下,历经半年多的筹备工作,时隔72年后的2009年,被毁于日军战火的孙中山铜像终于重建。铜像坐落于上海体育学院办公楼正北侧,伫于三级九层的圆形座基之上,高3.2米。从仰视的角度看,孙中山先生铜像一手持杖,一手执帽,凝视南方,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历史往事。
(作者系民革上海市委会宣传部干部)
责任编辑:谷钦慧
转载请注明来源
  • 9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