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
  • 评论
  • 收藏
钩沉|上海重庆南路的名人旧居
施泳峰/人民政协报  
2024-10-24 08:15 字号
重庆南路205弄54号邹韬奋旧居

重庆南路205弄54号邹韬奋旧居


上海市重庆南路是黄浦区的一条南北走向的道路,北起淮海中路,南到徐家汇路,全长1500多米。虽然随着城市建设的变迁,许多历史人物的旧居已经消失,但是仍有许多老建筑保留了下来。
尽管它们也许已经不复当初的模样,但还是让我们抚今追昔,正所谓:思悠悠,事难留。在老上海的记忆中,重庆南路的故事,一直都在,从未远去。
重庆南路22弄4号: 骨伤科名家魏指薪旧居
重庆南路22弄鸿安坊,是上海新式里弄住宅建筑,建成于1912年前后,主入口两侧有壁柱,铁栅栏门,上有穗形、团花装饰。其中,重庆南路22弄4号是我国著名中医骨伤科名家魏指薪旧居。
魏指薪是山东省曹县人。出生于中医世家,幼年就读私塾,年轻时随父学习中医骨伤科医术。1925年在上海创立“魏氏伤科”,上世纪30、40年代魏氏伤科已经名扬上海滩,位列“上海伤科八大家”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魏指薪先后在上海第二医学院(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广慈医院(今瑞金医院)、仁济医院工作,创建中医伤科,并将祖传秘方无私奉献给国家。1958年上海市伤科研究所成立,魏指薪历任副所长、名誉所长,兼任瑞金医院中医教研室主任、上海第二医学院教授,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魏氏伤科秘方和治伤手法,提升中医伤科的科学体系。
魏指薪勤于著述、研究、育人。上海市伤科研究所编印的《伤科论文汇编第六辑》一书,共收集魏指薪的学术论文70多篇。魏指薪承接的“理气活血剂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生物力学观察”“魏氏伤科手法临床运用”等研究课题受到国家奖励。2021年“魏氏伤科疗法”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重庆南路169弄18号:
音乐名家马思聪旧居

重庆南路169弄巴黎新邨,是上海新式里弄住宅建筑,建成于1936年,砖墙瓦顶,浅色水泥砂浆墙面,窗间墙为咖啡色面砖饰面,立面装饰简洁,二层配有阳台,底层有超小型独立小庭院。
巴黎新邨一直是上海解放前人气最高、设备最完整的高档住宅区。其中,重庆南路169弄18号是我国著名音乐家马思聪旧居。
马思聪是我国第一代小提琴音乐作曲家与演奏家,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代表作有《思乡曲》《摇篮曲》等。1923年马思聪赴法留学,开始了他的音乐生涯。1929年马思聪在香港、广州、上海等地演出,被誉为“音乐神童”。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马思聪辗转我国的华南、西南各地坚持从事音乐演出。
新中国成立后,马思聪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兼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音乐创作》杂志主编。1950年,由郭沫若作词、马思聪作曲的儿童歌曲《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传唱全国,亿万中国少年儿童唱着这首歌曲长大。
重庆南路205弄13号:
教育家胡敦复旧居

重庆南路205弄万宜坊,是上海新式里弄住宅建筑,也是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保护建筑,由法商万国储蓄会集资建造。始建于1923年,建成于1932年,有楼房116幢。其中,重庆南路205弄13号是我国著名数学家胡敦复旧居。
胡敦复1907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公学(今复旦大学),后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数学系,学成归国后胡敦复担任清华学堂(今清华大学)第一任教务长。1912年胡敦复在上海创办私立大同大学,在教学上胡敦复提倡并组织编写适合中国教育实情的现代教材,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被誉为“中国第一流教育家”。
1925年,胡敦复担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今北京师范大学)校长。1930年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成立数学系,胡敦复是第一任数学系主任。
重庆南路205弄54号:
著名记者邹韬奋旧居

重庆南路205弄54号是近代著名记者、出版家邹韬奋旧居,1956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改建为“韬奋纪念馆”,并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邹韬奋1895年出生于福建永安,192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前身之一),获文学学士学位。1922年邹韬奋经黄炎培介绍,担任中华职教社编辑部主任,负责主编《教育与职业》月刊以及《职业教育丛书》,参与中华职教社发起的职业指导运动。
1926年邹韬奋担任《生活》周刊主编,对《生活》周刊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大幅度的革新,确定该刊的宗旨是“暗示人生修养,唤起服务精神,力谋社会改造”,“韬奋”是他主编《生活》周刊时所用的笔名,之所以选用这个笔名,意在自勉延志。1930年,为满足日益扩大的读者需求量,邹韬奋又成立“书报代办部”,专办读者服务业务,逐步发展成为在全国拥有分店及办事处达五六十处之多的生活书店。
1933年,邹韬奋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积极投身到争取民众自由权利的民主运动中。1936年,邹韬奋与沈钧儒等响应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在上海发起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高举抗日救亡的大旗,支持各地的抗日爱国运动。
1941年,邹韬奋在香港创办《大众生活》杂志,受到海内外读者的热烈欢迎。1944年,邹韬奋在上海病逝,中共中央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对他的一生及其从事的事业给予高度评价。
以邹韬奋名字命名的“中国韬奋出版奖”是我国出版界的最高奖项,以邹韬奋名字命名的另一奖项“韬奋新闻奖”是我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2005年,国家设立“长江韬奋奖”,用以表彰全国的优秀先进新闻工作者。
重庆南路288弄17号:
著名画家蒋兆和旧居

重庆南路288弄大陆坊,是上海旧式里弄住宅建筑,建成于1912年,二层或三层砖木混合结构,有住宅69套。其中,重庆南路288弄17号是我国著名画家蒋兆和旧居。
蒋兆和儿时在泸州随父读书习字学画,1920年来到上海,在广告设计、图案、装饰画里开始他的绘画艺术生涯。1927年蒋兆和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学,担任图案系教员。在老师徐悲鸿的引领下,蒋兆和的绘画艺术开始走向成熟。
抗日战争爆发后,蒋兆和创作出长达26米的传世名画《流民图》,按真人比例画出100名伤亡苦难的同胞,展示了日本侵略者铁蹄下哀鸿遍野、尸骨横陈的人间惨象。1949年,徐悲鸿带着《流民图》赴欧洲参加“保卫世界和平大会”。
1950年,蒋兆和担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在从教的30多年时间里蒋兆和创立了一整套培养和造就现代水墨人物画人才的教学体系,被称为“徐(悲鸿)蒋(兆和)体系”。1957年,蒋兆和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民盟美院支部主委。
责任编辑:张杏梅
转载请注明来源
  • 16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