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
- 评论
- 收藏
回眸上海调研:建设国际航运中心,上海做对了什么
2023-10-30 08:01
字号
2020年底,上海基本建成国际航运中心,并初步具备了全球航运资源配置的能力。回望历史,从选择在上海率先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到航运中心主体工程深水港选址,再到着力完善航运发展的软环境,调查研究贯穿始终。
选择在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
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这对沿海港口通行能力提出更大需求。为确保我国经济加速发展、对外贸易顺利进行,党中央筹划加快建立和完善我国港口国际运输体系,建设自己的国际航运中心。
选在哪里率先建设,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华南地区已经有了香港、广州、深圳和珠江口各港形成的运输体系,干支衔接比较完善,基本能够满足当时运输需要。相对而言,华东、华北地区亟需建设国际航运中心。交通部初步考虑三个选点:一是在东北具有以重工业基地为依托的大连,二是在华北靠近北京腹地广阔的天津,三是在华东港口基础良好的上海。
上海拥有“襟海带江”的地理条件和沟通国内国外的独特优势,城市和港口的国际影响力比较突出。上海和长三角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贸易运输量快速增长,迫切需要加快提高港口通过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更重要的是,上海市委、市政府已组织开展促进港口发展的一系列研讨、研究,提出推进加快航运产业集聚的政策措施,配合国家有关部门解决航运产业布局调整,解决机构、公司入驻上海的实际问题。
交通部通过组织调研座谈论证,从自然条件、经营环境、综合优势、港口所在城市支持力度等方面进行分析,站在国家经济利益、经济安全、国家经济运行全局等方面考虑,基本形成率先在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重点工作方案。
1995年2月,交通部正式下达关于“建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研究”课题,明确由上海市共同承担这一课题。在编写《建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分析了上海建成国际航运中心的必要性,并论证了上海建成国际航运中心的可能性。同时,课题小组考察了英国伦敦、荷兰鹿特丹等世界一流港口。通过调研考察,课题组分析梳理了上海港在航运市场、航道水深、港区布置与吞吐能力、集疏运、服务和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差距,并提出发展目标和建设步骤。《建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研究》这一课题报告于当年12月完成,绘制了国际航运中心首张蓝图。
同年12月,李鹏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议组建上海—宁波—舟山组合港、加快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报告上作出明确批示:我一直认为把上海建成国际航运中心是开发浦东,使其成为远东经济中心,开发整个长江的关键。1996年1月,李鹏在上海主持召开浙江、江苏、上海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会议,研究把上海建成国际航运中心的有关问题。这标志着将建设以上海为中心、以苏浙为两翼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正式上升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
跳出上海建设深水港
集装箱深水泊位是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上海港虽然是我国最大的港口,但港口主要分布于黄浦江两岸,进港航道水深和年吞吐能力远不能适应国际航运市场船舶大型化的发展要求。加快国际集装箱深水枢纽港建设,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上海曾着眼于市域范围提出“北上”宝山罗泾、“东进”外高桥和“南下”杭州湾三个方向。但无论是罗泾还是外高桥,都遇到“拦门沙”的影响,导致长江口航道水深只有8米左右;“南下”杭州湾一带,这里虽然有岸线,但航道水深与长江口差不多,水深不足的问题依然无法解决。
上海市委、市政府经过深入思考,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创造性提出跳出上海、到外海建设深水港的大胆思路。为此,上海市委、市政府把深水港课题列为1995年十大调研课题之首。
2000年11月,江泽民总书记对李国豪等院士关于建设洋山深水港的联名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有关各方要有全局观念,从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国家利益出发,统筹考虑、通力协作、认真比选、科学决策。力求决策正确,经得起历史考验。为落实批示要求,2001年1月,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会同国家计委、经贸委、交通部等部委主要负责人,在上海、浙江主要负责人陪同下,从芦潮港乘船前往大、小洋山进行实地考察。调研队登上小洋山岛,实地勘察深水港址,并乘船察看大、小洋山岛海域情况。最终,一致认为可以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先行开发小洋山港区。
当天下午,参与洋山港区考察的各单位负责同志在上海西郊宾馆参加了座谈会。吴邦国主持会议,再次听取交通部、上海市、浙江省等有关方面的意见。这次会议达成了三点共识:第一,建设洋山深水港是必要的、紧迫的;第二,建设洋山深水港技术上是可行的、立得住脚的;第三,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北仑港和洋山港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
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直接关心下,2002年3月,国务院第56次总理办公会议审议通过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开工报告,随后洋山深水港工程建设正式启动。
进入本世纪以来,为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总体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发展服务业成为了党中央关注的焦点。2007年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经济结构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转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的目标。
同年7月,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在调研时指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不仅要加快港口等硬件建设,更要重视软件建设。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既要抓好洋山港建设和运营,使上海成为全球集装箱吞吐量最大港口之一,更要着力完善航运发展的软环境,提高港口的服务功能。要着力建设航运服务集聚区,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加快航运金融、咨询、经纪、保险等要素市场的集聚,使航运服务业企业成群、产业成链、要素成市。
2008年2月,上海邀请中央政策研究室调研组来沪就加快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洋山深水港规划建设等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同年3月,在洋山深水港发展调研会上,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负责人表示,非常赞同上海提出的“凡是国际航运中心必须是自由贸易区、自由港”的观点,并提出在洋山深水港区建设“国家级的国际航运综合试验区”的建议。
此次调研成果受到党中央领导高度重视。上海在中央党校有关专家的指导下,比较系统地开展自由贸易区的政策体制研究,并形成了专题研究报告,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认可。
2009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并于4月正式下发。其中明确了到2020年基本建成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服务高效,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的总体目标。尤其系统提出了实现港口发展战略转型、加快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新方向和新任务,开启了我国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新时代。
如今,上海连续4年位列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第三名,航运业已逐渐形成新加坡、伦敦、上海三大航运中心领衔,亚太区域航运中心持续崛起的格局。上海将继续立足国家战略需要,把握全球发展大势,深耕航运重点领域,推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从“基本建成”向“全面建成”跃升。
(作者单位: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选择在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
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这对沿海港口通行能力提出更大需求。为确保我国经济加速发展、对外贸易顺利进行,党中央筹划加快建立和完善我国港口国际运输体系,建设自己的国际航运中心。
选在哪里率先建设,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华南地区已经有了香港、广州、深圳和珠江口各港形成的运输体系,干支衔接比较完善,基本能够满足当时运输需要。相对而言,华东、华北地区亟需建设国际航运中心。交通部初步考虑三个选点:一是在东北具有以重工业基地为依托的大连,二是在华北靠近北京腹地广阔的天津,三是在华东港口基础良好的上海。
上海拥有“襟海带江”的地理条件和沟通国内国外的独特优势,城市和港口的国际影响力比较突出。上海和长三角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贸易运输量快速增长,迫切需要加快提高港口通过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更重要的是,上海市委、市政府已组织开展促进港口发展的一系列研讨、研究,提出推进加快航运产业集聚的政策措施,配合国家有关部门解决航运产业布局调整,解决机构、公司入驻上海的实际问题。
交通部通过组织调研座谈论证,从自然条件、经营环境、综合优势、港口所在城市支持力度等方面进行分析,站在国家经济利益、经济安全、国家经济运行全局等方面考虑,基本形成率先在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重点工作方案。
1995年2月,交通部正式下达关于“建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研究”课题,明确由上海市共同承担这一课题。在编写《建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分析了上海建成国际航运中心的必要性,并论证了上海建成国际航运中心的可能性。同时,课题小组考察了英国伦敦、荷兰鹿特丹等世界一流港口。通过调研考察,课题组分析梳理了上海港在航运市场、航道水深、港区布置与吞吐能力、集疏运、服务和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差距,并提出发展目标和建设步骤。《建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研究》这一课题报告于当年12月完成,绘制了国际航运中心首张蓝图。
图为刊登于《中国航海》1996年第2期的《建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研究》。
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早在1994年5月,国务院总理李鹏在上海调研时就提到了建设国际航运中心问题。1995年5月,李鹏在关于上海港口建设工作一次谈话中,又提到了“航运中心”。他指出,上海如果没有深水港,就不能成为交通运输的中心。有了航运中心,就能使上海成为贸易中心,成为金融中心,三者是密切联系的。今后在“九五”规划中,要把这个问题定下来。同年12月,李鹏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议组建上海—宁波—舟山组合港、加快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报告上作出明确批示:我一直认为把上海建成国际航运中心是开发浦东,使其成为远东经济中心,开发整个长江的关键。1996年1月,李鹏在上海主持召开浙江、江苏、上海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会议,研究把上海建成国际航运中心的有关问题。这标志着将建设以上海为中心、以苏浙为两翼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正式上升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
跳出上海建设深水港
集装箱深水泊位是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上海港虽然是我国最大的港口,但港口主要分布于黄浦江两岸,进港航道水深和年吞吐能力远不能适应国际航运市场船舶大型化的发展要求。加快国际集装箱深水枢纽港建设,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上海曾着眼于市域范围提出“北上”宝山罗泾、“东进”外高桥和“南下”杭州湾三个方向。但无论是罗泾还是外高桥,都遇到“拦门沙”的影响,导致长江口航道水深只有8米左右;“南下”杭州湾一带,这里虽然有岸线,但航道水深与长江口差不多,水深不足的问题依然无法解决。
上海市委、市政府经过深入思考,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创造性提出跳出上海、到外海建设深水港的大胆思路。为此,上海市委、市政府把深水港课题列为1995年十大调研课题之首。
图为洋山港位置图。
1995年8月和9月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就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深水枢纽港港址进行调研和实地考察。8月,上海市委书记黄菊带领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深入长江口、杭州湾等海域进行调研踏勘。他们乘船环岛考察大小洋山,在船上听取有关部门对长江口和杭州湾口水文气象资料的分析汇报。通过对长江口、崇明外海、衢黄岛、大小洋山岛几个备选地的综合比较,考虑到航道深度、涌浪、码头幅地和陆桥联结等各方面因素,最终大家倾向于选择浙江舟山嵊泗崎岖列岛的大、小洋山作为港址。2000年11月,江泽民总书记对李国豪等院士关于建设洋山深水港的联名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有关各方要有全局观念,从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国家利益出发,统筹考虑、通力协作、认真比选、科学决策。力求决策正确,经得起历史考验。为落实批示要求,2001年1月,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会同国家计委、经贸委、交通部等部委主要负责人,在上海、浙江主要负责人陪同下,从芦潮港乘船前往大、小洋山进行实地考察。调研队登上小洋山岛,实地勘察深水港址,并乘船察看大、小洋山岛海域情况。最终,一致认为可以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先行开发小洋山港区。
当天下午,参与洋山港区考察的各单位负责同志在上海西郊宾馆参加了座谈会。吴邦国主持会议,再次听取交通部、上海市、浙江省等有关方面的意见。这次会议达成了三点共识:第一,建设洋山深水港是必要的、紧迫的;第二,建设洋山深水港技术上是可行的、立得住脚的;第三,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北仑港和洋山港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
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直接关心下,2002年3月,国务院第56次总理办公会议审议通过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开工报告,随后洋山深水港工程建设正式启动。
图为2001年3月,召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港区总平面方案专家咨询会。
图为2005年12月10日,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建成开港。
更要重视软件建设进入本世纪以来,为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总体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发展服务业成为了党中央关注的焦点。2007年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经济结构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转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的目标。
同年7月,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在调研时指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不仅要加快港口等硬件建设,更要重视软件建设。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既要抓好洋山港建设和运营,使上海成为全球集装箱吞吐量最大港口之一,更要着力完善航运发展的软环境,提高港口的服务功能。要着力建设航运服务集聚区,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加快航运金融、咨询、经纪、保险等要素市场的集聚,使航运服务业企业成群、产业成链、要素成市。
2008年2月,上海邀请中央政策研究室调研组来沪就加快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洋山深水港规划建设等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同年3月,在洋山深水港发展调研会上,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负责人表示,非常赞同上海提出的“凡是国际航运中心必须是自由贸易区、自由港”的观点,并提出在洋山深水港区建设“国家级的国际航运综合试验区”的建议。
此次调研成果受到党中央领导高度重视。上海在中央党校有关专家的指导下,比较系统地开展自由贸易区的政策体制研究,并形成了专题研究报告,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认可。
2009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并于4月正式下发。其中明确了到2020年基本建成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服务高效,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的总体目标。尤其系统提出了实现港口发展战略转型、加快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新方向和新任务,开启了我国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新时代。
如今,上海连续4年位列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第三名,航运业已逐渐形成新加坡、伦敦、上海三大航运中心领衔,亚太区域航运中心持续崛起的格局。上海将继续立足国家战略需要,把握全球发展大势,深耕航运重点领域,推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从“基本建成”向“全面建成”跃升。
(作者单位: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杨骁希
转载请注明来源
- 18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