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 评论
- 收藏
钩沉丨追随曾祖父陶行知的足迹,陶侃讲述陶家教育志向
2023-07-12 20:39
字号


出发:邮轮底舱的中国工人刻到心窝
1914年,23岁的陶行知第一次来到上海,从宝山吴淞的上海招商局码头出海,赴美留学。

陶行知(前排左一)在邮轮上与同学的合影
和他同行的留学生,在邮轮上兴高采烈。他们白天在甲板抛掷绳索取乐,晚上弹琴唱歌,船上伙食丰富,大家年纪相仿,青春洋溢,似乎只有陶行知快活不起来。在船底的煤火舱里,陶行知看到“几个赤膊的活人像天津鸭子一样在那儿烤着,烤出一身的黑油!身上、脸上、手上黑得如同他们所烤的煤炭一样黑”。陶行知多年以后回忆:“这是我与火夫们第一次见面所得的印象,简直像硝镪水刻到我的心窝里。我明白了:乘长风破万里浪,代价是火夫们的泪与血。”
“中国号”邮轮底舱上海工人的血泪艰辛给陶行知上了第一堂生活教育课。走下甲板关怀的视角,奠定了他此后一生事业的基础。

陶行知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脱下西装、走出象牙塔,陶行知开始着手推广普及平民教育的工作。1926年12月,陶行知发表《中国乡村教育改造宣言书》,表示要“招募一百万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创办一百万个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他要帮助那些最普通的中国人都识字,要使个个乡村都得到光,合起来形成中国的伟大的光。
早在崇一学堂求学时,陶行知就立志报效国家
归来:去艰苦的地方办教育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陶行知创立了属于中国的新式教育,继而推动了一场席卷全中国的乡村教育运动。他鼓励学生“和牛马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粱菽麦稷棉下工夫”,去艰苦的乡村和偏远的地区为农民办教育,做农民的知心朋友。
1932年5月21日,陶行知的小说《古庙敲钟录》开始在《申报》连载,小说以敲钟工人自传的形式,塑造了敲钟工人通过庙产兴办工学团,造福乡民的故事,并首次提出创办工学团的主张:
你若是办一个工场,如果你同时注意到工人之长进的机会和平等互助的关系,便立刻变成一个有意义的工场了。你若是办一个学校,如果你同时注意到师生之生产的机会和平等互助的关系,便立刻变成一个有意义的学校了。你若是在改造一个社会,如果你同时注意到各分子之生产与长进的机会,便立刻变为一个有意义的社会了。


陶行知手迹
学生上课学习书本知识,课后参加木工、漆工、种植、织袜、养蜂等团体生产劳动,学着种棉花,也和当地农民商量着一起推广棉花良种。由于产量较本地之前种植的鸡脚棉高出2至3倍,新棉种迅速推广开来。不久,侯家宅的共和茶园、养鱼工学团,肖场的儿童工学团、青年工学团、妇女工学团相继建立,入学的有好几百人。
山海工学团
在创办山海工学团时,“小先生”制得到了衍生、推广和发展。所谓“小先生制”,是以小孩子做教师,利用识字的小孩教授不识字的小孩或成人,以解决普及教育运动中师资奇缺的主要矛盾。这样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地“教人去教人”,普及教育的力量就越来越多,越来越大。
儿童自动工学团小先生在上课
山海工学团体现了全新的教育理念,为当地村民打开了一扇新窗。根据村民的需要和兴趣,义诊诊所、开放图书馆、托儿所、科学知识讲解、电影放映等场所和活动相继推出。
抗战时期孩子剧团合影
山海工学团这一时期,陶行知的思想经历了重要飞跃。他在工学团的办学中逐渐领悟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道理。1934年7月,他将名字正式改为陶行知,并终身以此理念自勉。
陶行知(左二)在山海工学团
追随足迹:实践曾祖父的教育思想“先辈的故事是那样让人感动又热血澎湃,于是我毫不犹豫就决定加入民盟。”陶侃投身于教育社会事业,背影逐渐和自己的曾祖父重合起来。

陶侃在课堂上
“我在班上就用‘小先生制’,让学生走上讲台,给他们10-15分钟时间去讲课讲题。”陶侃接手年级中成绩落后的班级,鼓励基础差的学生去讲一些基础性的内容,从点滴积累,培养自信心和处理问题能力;提倡好学生主动去帮差生,提升好学生的表达力和领导力。后来班级成绩节节提升。加入民盟后的陶侃,时刻不忘身为盟员的责任。他积极参政履职,从教育角度出发,提出多篇有质量的社情民意;积极服务社会,参与到社区矫正等工作中。不论是原工作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管理落后班级,还是身为盟员所做的工作。在陶侃看来,都是事务性和基础性工作,加入民盟后,能够站在党派角度去看待民生问题。
“诚如曾祖父所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改造学校,改造社会,事实上民盟就是做这些事,没有利益驱动,就是知识分子的那份情怀和崇高的信念。”
责任编辑:丁元圆

- 3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