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来自进博会的启示:我看进博会
宰飞、张杨、陈玺撼、戚颖璞、查睿、吴丹璐、李晔、吴卫群、王力、束涵、徐晓语/解放日报  
2022-11-11 07:42 字号
有学者指出,经济全球化就是商品、知识、人员流动逐步摆脱地理绑缚的过程。这届进博会新设了人工智能专区,这个变化也许预示着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新阶段。
19世纪上半叶,由于蒸汽机的广泛使用,商品远洋运输成本骤降,商品生产地、消费地实现分离。欧洲的工业产品可以运往全球销售,殖民地的原材料也可以以低成本运往欧洲——商品与地理实现解绑。
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让知识传播更加便捷,这让离岸外包成为可能。掌握先进技术的大企业在海外设厂后,新技术、新理念在极短时间内发生转移——知识和地理的绑缚也被解除。
然而当下,人员跨境流动的障碍依然存在,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加剧了人员流动的难度。这届进博会上,我们看到,人工智能和新一代网联技术可能将把人从地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借助这些新技术,专业人员无须出差就能操控远方的机器人来维修设备,医生不用跨境就能为其他国家手术台上的患者操刀,身处异地的同事齐聚虚拟会议室里更是易于实现。地理的意义可能因为新技术再次改变。
这届进博会上展示的人工智能技术,会不会像当年的蒸汽机一样,开启经济全球化的新篇章?
同一起跑线上的元宇宙
记者 张杨
今年采访进博会之前,我就在想,元宇宙会不会成为进博会的热点?
果然,各个展区之内,随处可见元宇宙的身影。HTC VIVE在展示硬件设备,Unity在展示底层技术,把名字改成元宇宙的META在展示应用场景……
人们一直说,元宇宙不是一个新技术,而是各种技术的集大成者,包括很多细分领域。这一点倒是和展界集大成者进博会颇为契合。两个集大成者相结合,让人可以从各个细分领域,全方位地领略元宇宙这一综合性行业的全貌。从硬件,到软件,到应用场景的尝试,再到商业模型探索,在进博会上能近距离了解全球这一行业的领头羊们,在往什么方向思考和发力。
当然,作为一个新兴的前沿领域,看到趋势的同时,也不难发现一些共性问题。比如,元宇宙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有些应用场景不过是VR技术的延伸。元宇宙想要达到人们想象的那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于中国元宇宙企业而言,借助进博会的平台,可以和这些行业巨头们聊技术、谈合作,但最重要的,是发现其中的趋势和问题,转化为自己的机会。
毕竟这个领域,我们与全世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首秀”层出激发“首创”
记者 陈玺撼
连续五年,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从不缺“中国首秀”。今年,随着全球十五大药品巨头和十大医疗器械巨头的首次齐聚,不少人说这里是“中国首秀”最多的展区。
深入观察,有相当数量的“首秀”其范围仅限于中国——“展品”早在两三年前甚至更早就在欧美等国家或地区获批上市。相比更多“中国首秀”,多一些全球首创或全球在研的展示,对研发创新能力正在全力追赶欧美的中国相关产业而言,显然更有意义。
在这一点上,进博会就好像一座灯塔,每年为中国的“追赶者”带来启发和灵感,甚至是拉他们一把,登上最前列的“领头船”。今年的进博会上,肿瘤免疫治疗创新制药公司原启生物与思拓凡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建设质粒病毒研发和生产平台以及细胞治疗GMP生产线,加速中国自主研发细胞治疗的进程。
与之呼应的是跨国药品和医疗器械巨头的态度:向中国开放全球“创新俱乐部”的大门,中国团队得以参与全球早期或关键临床研究项目,甚至主导项目。
从“看首秀”到“做首创”,伴随每一届进博会的举办,中国研发创新团队离开花结果的彼岸就更近一步。这不由让人憧憬未来的进博会,有中国基因的“全球首创”遍地开花。
一根干辣椒的开放机遇
记者 戚颖璞
在食品及农产品展区,大展台背后有一排小展位,这是全馆的最小展位,不太起眼,只有9平方米。来自卢旺达的姑娘站在台前,热情招呼记者来看她家的干辣椒:“来自卢旺达的辣椒,品质一流!”和记者一道前来的专业采购商拿起来仔细看,连连表示惊讶:没想到卢旺达有这么好的辣椒。
非洲干辣椒去年才进入中国,卢旺达则是非洲原产干辣椒产品首个获准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家。这得益于2021年年初两国签署的《中卢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和干辣椒贸易双边议定书。姑娘说,她所在公司的中国总部,设在“嗜辣”的湖南省,每年都有中国员工赶赴卢旺达指导种植和收购。品质绝佳的辣椒出口中国之后,给当地农户带来增收。
在进博会很多“角落”,我们都能“挖”到类似的新面孔。在一些人觉得进博会办到第五届没什么看头的时候,新鲜好物随着我国准入的进一步放开,源源不断登上舞台,成为展会中的一个个新亮点,并有望发展成为巨大的新兴市场,让多国人民受益。
在中国迈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开放浪潮中,连一根干辣椒都能受益。
绿色进博从低碳到零碳
记者 查睿
如何提升绿色低碳意识?如何探索碳数据体系机制建设?这是去年进博会闭幕后留给我的思考,时隔一年惊喜地发现,这些答案渐渐明晰了起来。
“零碳展台”从一家扩展到十几家,从部分展品可回收到展台材料全体回收……低碳和零碳虽只有一字之差,背后的意义绝不止步于环保口号,更是绿色产业链的升级。“国家战略与市场紧密结合,让参与企业有钱赚,那么推广起来就比较顺利。”物流行业一名展商表示,数字产业和“双碳”等国家战略如今已经培育出一个大市场,碳足迹和碳交易等配套也稳步完善中,诸多因素促使全行业全链条不得不向零碳方向转型。
以物流包装产业为例,第五届进博会“碳中和实践大会”上,北京绿金院和箱箱共用发布的《零碳循环产业报告》显示,产业互联、5G、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够帮助减少全球15%的碳排放,可节省物流包装费用1300亿—1700亿元左右。展商毫不讳言,无论是消费品还是制造商都在抢占绿色赛道,都是看中了中国极具潜力的“碳市场”。
今年进博会上,我花了1分钱完成了第一笔碳交易。期待明年的进博会上,“脱碳”的脚步迈得更大些。
“新赛道”上的一个撬点
见习记者 吴丹璐
今年进博会现场,中德企业合作交流的氛围格外浓厚。进博会召开前一日,德国总理朔尔茨率领高级商业领袖代表团访华,释放出中德合作的重重暖意。
近一段时间,不少德国企业正在加大对中国的投资,而且不仅仅是投资营销、投资生产,而是开始投资研发。
这些德国企业很早就进入了中国市场,深耕多年,为何近年来开始向中国转移“研发”力量?原因是这里有他们想要的人才和技术。在某些领域,外企也希望借助中国产业链的优势,加速自身的发展。比如蔡司在本届进博会上展示了和本地医疗企业贝安特的合作成果。
蔡司中国首席运营官谢磊对记者说:“中国在软件算法、AI技术、新能源产业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所以我们(蔡司)想更多地和本土企业合作,借助他们的技术支持,形成1+1>2的效果。”
可以察觉到,中国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赛道”产业上的发展正在成为一个撬点,撬动各行各业进行转型升级。对于外国企业来说,中国既有现成生态圈,又有巨大消费市场,选择在中国研发,何乐而不为?
那些“汹涌”而来的惊喜
记者 李晔
22件跨越了400年历史的典藏珠宝,在本届进博会上亮相后,已有数件被中国买家先下手为强。
记者从参展商V MUSE处获悉,一枚200克拉六边形祖母绿羽饰,售价高达1亿元,已锁定买家。另一件已妥妥成交的宝贝,是重达31克拉的奥地利蓝宝石胸针。这款胸针具体成交价秘而不宣,据估价不会少于5000万元。事实上,这还是中国买家“退而求其次”的结果——V MUSE此次带来的重磅展品多“只展不卖”。
“有市”方“有价”。今年进博会,文物艺术品板块从服贸展区“移师”消费品展区,佳士得、苏富比等12家拍卖行和境外文物艺术品机构参展,这些变化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法国路威酩轩(LVMH)大中华区最新研报、财报均显示,高端消费品在中国市场潜力惊人,销量、客单价、复购率等核心指标近三年都有100%以上的高速增长。
V MUSE联合创始人樊晓光坦言,原本比较在意成交,但连日来,他忙于承接“开首店”等其他机会。“相比之下,成交反而是没怎么花精力、最容易达成的任务。”
作为初来乍到的参展商,在这些汹涌而来的惊喜面前,樊晓光所能做的,就是以最快速度预订好下一届进博会700平方米展台。
中国文化赋能国际品牌
记者 吴卫群
全球知名时尚品牌蔻驰与“大白兔”联手,在第五届进博会上举行联名款全球首发;全球知名运动品牌阿迪达斯与中国著名当代艺术家韩美林合作,为第五届进博会带来“阿迪达斯2023十二生肖新春特别系列”产品……第五届进博会消费品展区内,“中国风”劲吹,“中国潮”涌动,成为今年喜人一景。
近年来,国人民族自豪感不断提升,中国文化正在渗透于人们消费和生活中,特别是“95后”“00后”,已然成为“国风”“国潮”的最大拥趸。在此背景下,近年来,消费品市场上不少本土企业领先一步,通过对中国文化元素的不断开掘,诞生出一批叫好又叫座的网红“国潮”品牌,对昔日牢牢占据国内中高端市场的国际消费品大牌形成挑战。面对新消费趋势,国际消费品大牌如今开始急起直追。
“国风”“国潮”势头正猛,笔者同时也想到,国际消费品大牌的青睐有加,也会倒逼本土文化创意产业具备更广阔的国际视野。目前,国内得到成功运作的文化大IP并不多。如何用国际表达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并借国际消费品大牌之梯登高,让本土文化创意产业得到更多品牌溢价,值得业内再深入思索一番。
中外交融合作越发紧密
记者 王力
第五年走进进博会,一个感受是,中外企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趋势越发明显,中外交融越发紧密。
比如,央企中远海运集团通过全球布局,加强对物流全链条的把控。今年有11家集团在海外投资或全资设立的企业参加进博会,超去年规模。
钻石快航注册在德国汉堡,主要经营欧洲的支线航运网络。企业负责人表示,之前的主要客户来自欧洲,疫情期间由于陆路运输不畅,中远海运集团借助钻石快航的支线网络,通过陆转水来维持物流供应链的畅通,因此也收获了不少国内的客户。此次参加进博会,也是反向开拓市场,让更多国内的企业了解钻石快航的服务。
进博会是个开放合作的全球性平台,外企投资中国,中企投资海外,双方相互加强交融合作的案例比比皆是。许多应用了外国科技的“国货”出现在进博会现场,还有海外企业的某项科技创新成果背后是中国团队。
首次参加进博会的英特密是一家澳大利亚科创公司,公司制造出目前唯一获得工业堆肥降解认证的聚酯纤维。这家企业的科学家团队来自澳大利亚、英国、日本、中国等。负责人表示,正是因为有开放合作,企业才能解决行业龙头企业20多年都无法解决的世界性难题。
低调背后是耕耘的耐心
记者 束涵
当下,中国正持续拓展开放的大门,为世界各地企业搭建平台。有外国展商用“肌肤感”这个词,来形容在进博会上感受到的外资对于中国市场的期待。
在日本百年食品企业明治的展台中央摆放着“明星产品”功能酸奶系列。记者注意到,实现中国本土化并发售的,只有两款基础产品,不由生出疑问:当行业资本想尽办法创新出奇,吸引消费者时,明治这样做是否过于低调?
“根据身体的不同需求去选择乳酸菌,这样的观念在中国还没有扎根。对于我们来说,首先是要培养忠实的用户。在提升功能酸奶认知度的基础上,拓展其他口味才会有意义。”公司相关负责人将这一过程看作是“市场教育”。
在日本,这两款产品发售后,他们就花费许多精力进行相关知识科普。而这些,也正被复制到中国,比如开启小课堂,把乳酸菌科研成果转化成大众可懂的内容。当问起对于产品走红的期待时,这名负责人回答,“在日本,一开始根本卖不动。直到六七年后,销量才有了真正的提升。所以,我们没有想过,在中国一下子就能成为爆品。”
话里的踏实感,让记者颇有感触。“有野心,也要有耐心。”明治耕耘中国市场的做法,为有志于久久为功的国内企业也提供了一份借鉴。
“四叶草”都是他们的舞台
见习记者 徐晓语
对比上千平方米的汽车展区面积,服务贸易展区许多展台面积不大,有的甚至小到个位数平方米。但这又何妨?访客仍络绎不绝,展商在各自的小小天地各显神通。
我印象最深的,是货代公司飞协博。他们在30来平方米的空间里设置了一款互动游戏,让两人组队,共同搬运货物获得碳中和积分。我看见两位从楼下别的展区上来的小哥,表演服装还未脱去,就驻足展台玩了起来。而展区一隅之地,物流供应链上“合作”“低碳”“数字化”的理念全都得以呈现。
位于中心的欣海报关将展区分为了服务介绍、互动体验和访客接待区域。面积虽然不大,合作意向单却堆了一大沓。“涉及到进出口的展商,都可以是我们的客户。”副总经理汪敏说。
这次他们还做起了直播,甚至“走播”拜访其他展馆。走着走着,他们见到了因疫情一直未谋面的客户,在配套活动上认识了各领馆领事,还在贸易投资对接会上与茶业、食品、物流多个领域的公司达成合作意向。
汪敏觉得,36平方米的“地盘”对他们来说恰到好处。而我却认为,对任何展商而言,整座“四叶草”都是他们的舞台。
责任编辑:张杏梅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