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2022上海两会进行时,代表委员们聊了哪些文艺生活话题?
上海文联
向作者提问
来源:政协联线 | 2022-01-27 18:11 字号

一年一度的上海两会正在世博中心火热举行,一系列和上海发展、百姓民生相关的话题也正在会上审议、讨论。今年,又有哪些文艺生活相关的话题得到代表委员的关注呢?
NO.1
非遗进校园,书法建本科

文教不分家,艺术教育历来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点的重点之一。
“双减”政策落地,“减”下来的时间,可以用来做些什么呢?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沪剧代表性传承人、上海市长宁沪剧团团长陈甦萍向市人代会提交建议,希望让“非遗”通过“课后服务”这一渠道,更多走进“双减”后的申城校园。
“我们必须要建设中国自己的话语语境和话语体系,确认我们民族文化历史身份,用以增强民族自信心。”陈甦萍表示,当下中国优秀文化正不断成为流行的元素和符号,这让她感到备受鼓舞,与之相应的,如何让更多经典优秀的民族文化深入人心、源远流长,作为教育者和文化艺术从业者,也应该持续为之努力。“非遗进校园”无疑可以让孩子们从小在心灵里播下认识了解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帮助他们了解和走近数百年优秀的祖国传统文化文脉。而在进校园的过程中,陈甦萍强调必须严把“入校关”,可以聘请各艺术门类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进行考核、评审,并在课题设置和经费划拨方面作出相应规范与安排等。
年轻人代表着未来,陈甦萍相信,今日培育年轻一代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脉、优秀的文化艺术,明日他们也必将在国际交流中用好非遗项目的载体,自觉讲好中国故事。
另一边,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工艺美术师张国恩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局(水产局)局长徐雪红这两位来自不同界别的上海市政协常委则联合署名递交提案,呼吁加快建设上海书法本科专业步伐。
“庞大的社会需求,促使书法事业不断发展,这为书法学本科专业的蓬勃发展打下基础。”张国恩表示,弘扬书法艺术,是每一个中国人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保证。尤其是近年来,书法教育已被提升到国家文化战略层面,全社会都在呼唤书法艺术的“文艺复兴”。
在张国恩和徐雪红看来,这件事不仅可以做,而且内外条件已经很充分。一方面,作为海派书法的传承地的上海,拥有最为丰富的城市公共文化资源,另一方面,“双减”政策落地及美育教育的备受重视,加上当前响应社会需求的“书法进课堂”行动,也构成了上海发展书法学本科专业得天独厚的外部条件。而可以输送大量高质量多元化书法人才以延续上海青少年的书法兴趣,并通过设立书法教师岗位来缓解师资短缺现象,也为上海发展书法学本科专业提供了旗鼓相当的内在动因。在提案中,他们还阐述了全国及上海市高校书法学本科专业设置现状,认为目前上海市高等书法本科专业教育的相对落后,呼吁有关部门加强对书法专业的重要性认识,围绕强化城市“软实力”建设做好整体布局。“如此,传统文化艺术,何愁不兴?”张国恩说。
NO.2
立足当代审美,鼓励创新精神

抖音、B站等互联网平台上,以“上戏416女团”为代表的“Z世代”的崛起,吸引了年轻群体对京剧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也引起了文艺界代表委员们的关注和思考。
怎样能够引起年轻人对这些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是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评弹艺术传习所青年演员陆锦花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她也做过一些尝试,比如和团市委合作,将评弹导赏带入学校、带给青年群体,还取了个通俗易懂的课名“花姐带你听评弹”。“就不要端着你是传统艺术的架子,那样会给年轻人带去距离感,你先得拉近他们,播下一颗种子,或许就能发芽。我们也未必要让他们成为从业者,而是建立文化认同,因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对传统文化的欣赏也是中国人独特的美商,应该要延续下去。”陆锦花说,上戏这几个00后女生的走红,又让她有了新的启发,也更坚定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传统文化艺术的创作者、传播者都应该更多地来了解这个时代,去倾听Z世代的心声。“我们得知道他们喜欢什么,不要轻易去否定、去对立,而要有‘当代的审美’。”她说,每一代人都有不一样的追求和喜好,曾经的传统文化艺术也是当时的流行,文艺从业者要有一个向上能够兼容,向下能够包容的心态,才能更好地进行创作。
对于“上戏416女团”,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戏剧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黄昌勇更不会陌生,在他看来,这群00后青年学生的身上,正体现了传承与创新这一育人的永恒命题。“培养人才,尤其是艺术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是为了传承,那传承的目的又是什么?正是为了创新,创新最为重要。我觉得培养青年艺术人才,最重要的还是要创新精神,没有创新精神,传承也很难做到。”
而“积淀是任何创新的前提”,在黄昌勇看来,“上戏416女团”之所以能赢得这么多网络点击量,被这么多人欣赏,和她们长年累月积累下的扎实的戏曲基本功有很大关系。在此基础上,她们又做了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把中国传统戏曲的美通过年轻人喜欢的形式展现出来,在社交媒介上让更多人看到,可以更直观、更简单地接触到这种审美,才产生了很好的效应。“我们要给年轻人更好的土壤,让他们敢于去创新,敢于去试错、去挑战,敢于保持奇思异想。同时也要营造一个更好的生态,让年轻人能够去除浮躁,敢于长期投入,相信有耕耘就一定有收获,安下心来、静下心去认认真真把基础打好,笃定镇定。”黄昌勇说,传承和创新是不矛盾的,也不应对立,对于大学艺术教育,这也是需要长期探索的课题。
NO.3
做好产业龙头,讲好中国故事

上海历来是中国电影的重镇,在这里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国产影片,这些优秀的国产影片也曾在一代人的心中留下过深刻的记忆。2021年,4K修复版《天书奇谭》《永不消逝的电波》登陆全国院线。通过逐帧精细修复,这两部经典老片展现了跨越时代的“蝶变”魅力。上海市政协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厉震林就在今年两会上提出了上海电影老片数字化修复再价值化的建议。
上海在电影老片数字化修复上起步很早。之前也与国外相关机构联手,修复了《舞台姐妹》《芙蓉镇》《牧马人》《天云山传奇》《红色娘子军》《女篮5号》《大李老李和老李》等一系列经典老片。可另一边,国内其他城市老片数字化修复再价值化也已在积极布局,并有不俗表现,比如,4K 修复版《永不消逝的电波》也是中国电影资料馆的产品。于是,厉震林在提案中指出,上海需要居安思危、积极作为,才能获得经典修复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他表示,电影老片数字化修复再价值化,在国内还刚刚起步,上海应凭借历史、产业和技术优势,立志成为世界数字电影老片修复中心之一,作为一个电影产业进行培育。
上海的动画电影也是上海电影的一块靓丽名片。就在前不久,集合了上美影国民IP“全明星阵容”的冬奥会宣传片赢得了广大网友的热情盛赞,也让“上海出品”的动画电影又一次站到了舞台中央。今年两会上,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速达便就中国动画人才的培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动画创作的手工时代结束了,胶片时代也结束了,数字技术时代,数字工程师已经成为国际动画界最核心的力量。”速达表示,在纪念中国动画百年之际,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应该是水到渠成,当前尤其要提倡数字技术创新与文化创造的融合,由此造就高价值的动画人才。她提出四点建议:率先在全球引进数字工程师等电影稀缺的人才,以建设高价值的领军者群体;率先建立电影高科技实验室,重点研究智能科技在电影制作与传播过程的突破性运用;率先开发并运用电影制作协同共享技术系统;重点培养一批懂得数字技术创新与文化创造的新型动画创作人才。
“政协工作报告的第三点特别提到要创新对外传播方式,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协故事,使我联想到不久前举行的全国文代会上,习总书记特别指出,要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编剧王丽萍说。此前,她参与了市政协组织的一次外籍人士走近文艺界委员活动,向外籍人士介绍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历程,分享我们中国电视“走出去”的故事。“走进非洲、走进欧洲,走进美国……还分享了一些拍摄花絮,也看到了各国观众看到中国电视剧的反应。散会后,外籍人士还追上来,要求加微信继续交流。”王丽萍非常感慨,“看到自己参与的电视剧,看到我们中国的电视剧能够走出国门,走向不同的国家,传播中国的文化,我感到非常自豪。”她表示,今后还要多写一些平凡人平凡百姓的故事,用心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传递中国老百姓的美好生活。
NO.4
城市有格调,艺术无围墙

在今年的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特别提到了要深入挖掘上海时尚文化。一江一河滨水岸线、桥下空间、改造老建筑老街区……近年来上海打造了许多充满活力的城市新空间。“这些城市新空间富有活力和朝气,同时兼具美育功能,提升了人们的幸福感。它代表着城市软实力,也彰显城市品格。”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市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主席金江波说,用艺术的方式还原历史,打造新的城市公共空间,是他一直在关注的话题。“这个城市就是一个美术馆。城市的任何空间都有美的因素,和你能够进行交流。这就需要对城市的公共空间、城市的社区街道进行美的塑造,使之成为一个可以开展美的活动的公共空间,就如同经营一个美术馆、一个画廊一样去经营它。”
今年上海两会上,金江波带来的提案就与城市打造“无墙美术馆”相关。上海于2010年被联合国授予“设计之都”,如今已成见证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魅力的生动舞台,如何进一步让设计赋能城市发展、引领产业革新,需要铸就上海特色方案。“一方面要做强创意设计服务市民生活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同时要做强工业设计、做优建筑设计、做大数字设计,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他同时建议,塑造好“上海设计奖”品牌,向世界展示当代中国创新设计成果,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风范、中国精神。 
同样聚焦“无墙”话题的,还有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徐旭。
社区是城市生活组成的基本单元和城市社会终端化的空间,在即将启动的上音汾阳路校区整体提升工程中,上海音乐学院将拆除围墙,并将在未来对市民游客开放。“我们打开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融入城区、街区、社区,让我们上音的文化艺术创作、优良的精神食粮能够服务于社会大众。”上海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分组会议上,徐旭表示,上音校园拆除围墙是回应上海市民,对于高品质文化艺术产品诉求的愿望。“我们一定会把开放和合适的管理服务融为一体,为上海呈现一个开放的、更加包容的上音校园文化,多为大众提供美育教育的场景。”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滑稽剧团有限公司副团长钱程的建议则是关于作为上海城市符号的上海话的传承与弘扬。他表示,上海地铁16号线、17号线已经加入了上海话报站,他觉得非常好,今年他就写了一份代表建议,希望上海轨道交通全线都能引入上海话报站。“上海地铁运营里程已经超过800公里了,列居世界第一,其他国际大都市基本上都有本地语言的报站,上海作为一座特大型国际大都市,就应该有这样一种文化自觉。采用上海话报站,使在上海生活、工作的人能觉得更加亲切,外地、外国来上海旅游的朋友,听到上海话报站后,也会切身感受到自己正身处上海这座城市。我觉得这种文化符号,应该让它发扬光大。”
代表委员们的讨论还在继续,关于上海文艺发展与文化生活建设的观察与思考也从未停止。
文编 | 秦   岭
美编 | 潘华佳
资料来源:文汇报、新民晚报、政协头条、青春上海等,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栾晓娜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