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2022上海两会进行时,代表委员们聊了哪些文艺生活话题?


来源:政协联线 | 2022-01-27 18:11
字号


一年一度的上海两会正在世博中心火热举行,一系列和上海发展、百姓民生相关的话题也正在会上审议、讨论。今年,又有哪些文艺生活相关的话题得到代表委员的关注呢?
NO.1
非遗进校园,书法建本科
文教不分家,艺术教育历来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点的重点之一。
“双减”政策落地,“减”下来的时间,可以用来做些什么呢?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沪剧代表性传承人、上海市长宁沪剧团团长陈甦萍向市人代会提交建议,希望让“非遗”通过“课后服务”这一渠道,更多走进“双减”后的申城校园。

年轻人代表着未来,陈甦萍相信,今日培育年轻一代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脉、优秀的文化艺术,明日他们也必将在国际交流中用好非遗项目的载体,自觉讲好中国故事。
另一边,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工艺美术师张国恩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局(水产局)局长徐雪红这两位来自不同界别的上海市政协常委则联合署名递交提案,呼吁加快建设上海书法本科专业步伐。
“庞大的社会需求,促使书法事业不断发展,这为书法学本科专业的蓬勃发展打下基础。”张国恩表示,弘扬书法艺术,是每一个中国人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保证。尤其是近年来,书法教育已被提升到国家文化战略层面,全社会都在呼唤书法艺术的“文艺复兴”。

NO.2
立足当代审美,鼓励创新精神
抖音、B站等互联网平台上,以“上戏416女团”为代表的“Z世代”的崛起,吸引了年轻群体对京剧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也引起了文艺界代表委员们的关注和思考。

对于“上戏416女团”,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戏剧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黄昌勇更不会陌生,在他看来,这群00后青年学生的身上,正体现了传承与创新这一育人的永恒命题。“培养人才,尤其是艺术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是为了传承,那传承的目的又是什么?正是为了创新,创新最为重要。我觉得培养青年艺术人才,最重要的还是要创新精神,没有创新精神,传承也很难做到。”
而“积淀是任何创新的前提”,在黄昌勇看来,“上戏416女团”之所以能赢得这么多网络点击量,被这么多人欣赏,和她们长年累月积累下的扎实的戏曲基本功有很大关系。在此基础上,她们又做了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把中国传统戏曲的美通过年轻人喜欢的形式展现出来,在社交媒介上让更多人看到,可以更直观、更简单地接触到这种审美,才产生了很好的效应。“我们要给年轻人更好的土壤,让他们敢于去创新,敢于去试错、去挑战,敢于保持奇思异想。同时也要营造一个更好的生态,让年轻人能够去除浮躁,敢于长期投入,相信有耕耘就一定有收获,安下心来、静下心去认认真真把基础打好,笃定镇定。”黄昌勇说,传承和创新是不矛盾的,也不应对立,对于大学艺术教育,这也是需要长期探索的课题。
NO.3
做好产业龙头,讲好中国故事
上海历来是中国电影的重镇,在这里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国产影片,这些优秀的国产影片也曾在一代人的心中留下过深刻的记忆。2021年,4K修复版《天书奇谭》《永不消逝的电波》登陆全国院线。通过逐帧精细修复,这两部经典老片展现了跨越时代的“蝶变”魅力。上海市政协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厉震林就在今年两会上提出了上海电影老片数字化修复再价值化的建议。


上海的动画电影也是上海电影的一块靓丽名片。就在前不久,集合了上美影国民IP“全明星阵容”的冬奥会宣传片赢得了广大网友的热情盛赞,也让“上海出品”的动画电影又一次站到了舞台中央。今年两会上,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速达便就中国动画人才的培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动画创作的手工时代结束了,胶片时代也结束了,数字技术时代,数字工程师已经成为国际动画界最核心的力量。”速达表示,在纪念中国动画百年之际,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应该是水到渠成,当前尤其要提倡数字技术创新与文化创造的融合,由此造就高价值的动画人才。她提出四点建议:率先在全球引进数字工程师等电影稀缺的人才,以建设高价值的领军者群体;率先建立电影高科技实验室,重点研究智能科技在电影制作与传播过程的突破性运用;率先开发并运用电影制作协同共享技术系统;重点培养一批懂得数字技术创新与文化创造的新型动画创作人才。
“政协工作报告的第三点特别提到要创新对外传播方式,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协故事,使我联想到不久前举行的全国文代会上,习总书记特别指出,要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编剧王丽萍说。此前,她参与了市政协组织的一次外籍人士走近文艺界委员活动,向外籍人士介绍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历程,分享我们中国电视“走出去”的故事。“走进非洲、走进欧洲,走进美国……还分享了一些拍摄花絮,也看到了各国观众看到中国电视剧的反应。散会后,外籍人士还追上来,要求加微信继续交流。”王丽萍非常感慨,“看到自己参与的电视剧,看到我们中国的电视剧能够走出国门,走向不同的国家,传播中国的文化,我感到非常自豪。”她表示,今后还要多写一些平凡人平凡百姓的故事,用心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传递中国老百姓的美好生活。

城市有格调,艺术无围墙
在今年的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特别提到了要深入挖掘上海时尚文化。一江一河滨水岸线、桥下空间、改造老建筑老街区……近年来上海打造了许多充满活力的城市新空间。“这些城市新空间富有活力和朝气,同时兼具美育功能,提升了人们的幸福感。它代表着城市软实力,也彰显城市品格。”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市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主席金江波说,用艺术的方式还原历史,打造新的城市公共空间,是他一直在关注的话题。“这个城市就是一个美术馆。城市的任何空间都有美的因素,和你能够进行交流。这就需要对城市的公共空间、城市的社区街道进行美的塑造,使之成为一个可以开展美的活动的公共空间,就如同经营一个美术馆、一个画廊一样去经营它。”

同样聚焦“无墙”话题的,还有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徐旭。
社区是城市生活组成的基本单元和城市社会终端化的空间,在即将启动的上音汾阳路校区整体提升工程中,上海音乐学院将拆除围墙,并将在未来对市民游客开放。“我们打开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融入城区、街区、社区,让我们上音的文化艺术创作、优良的精神食粮能够服务于社会大众。”上海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分组会议上,徐旭表示,上音校园拆除围墙是回应上海市民,对于高品质文化艺术产品诉求的愿望。“我们一定会把开放和合适的管理服务融为一体,为上海呈现一个开放的、更加包容的上音校园文化,多为大众提供美育教育的场景。”

代表委员们的讨论还在继续,关于上海文艺发展与文化生活建设的观察与思考也从未停止。
文编 | 秦 岭
美编 | 潘华佳
资料来源:文汇报、新民晚报、政协头条、青春上海等,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栾晓娜

-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