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王建军: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
王建军/政协头条  
来源:政协联线 | 2021-10-27 19:10 字号
【编者按】
10月27日下午,上海市政协举行十三届三十次常委会议。会上,15位在沪全国政协委员和市政协委员围绕“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主题,结合前期相关调研发言。4位市政协委员提交书面建言。特选摘以飨读者。
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
王建军(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金松 摄
对上海而言,文化产业主动拥抱数字化转型,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意义重大。一方面,文化产业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硬核”力量。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已占上海GDP的13%,这得益于数字技术为文化产业注入的强劲动能。另一方面,文化产业是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路径。数字媒体的传播与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发展,为上海“增强全球叙事能力”找到新的发力点。
当下,上海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尚在探索阶段,也面临诸多挑战。从宏观看,领军骨干数字文化企业的数量体量与上海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定位仍不匹配。从微观看,多数企业数字化转型所需要的专业人才、数字技术能力、资金保障储备不足,而市场上各类服务商资质良莠不齐、行业标准缺失。
上海的文化产业如何聚焦数字城市建设,实现整体数字化转型?建议如下:
统筹“新规划”引领“新主体”。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厘清数字化转型主攻方向,引领各层级市场主体。今年8月,上海发布了《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明确以推动文化数字化转型为主攻方向,部署了“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媒体融合发展”等12项任务。在当下文化产品仍存在大量低端供给、过剩供给和泛娱乐化倾向的情况下,要从“铺摊子”转向“上档次”,在主流媒体已打造的既有新媒体品牌基础上,集聚精锐力量,用好“赛马机制”,重点布局一批数字化场景和示范项目。
搭建“新平台”赋能“新基建”。建议加快区域性大数据平台建设,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目前,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正在牵头谋划建设“上海文化大数据体系”,力争抢搭“新基建”快车,加快构建汇聚数字基础设施、多元数据资源、新兴应用技术于一体的“数字城市文化底座”,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发展质量。
布局“新空间”打造“新生态”。建议合理布局文化产业空间,加快数字化转型的资源要素集聚。针对上海文化产业园区规模较小、运营模式单一、产业集聚不足,难以承载数字化转型需求的现状,应充分借力国有文化企业搭建的平台,加快推进一批高能级创新型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注重促进创新功能与城市功能的互动发展,布局融合科技、文化、旅游、商务、生态等功能的复合型智慧空间。
培养“新人才”激活“新策源”。建议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筑牢文化产业人才根基。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是人才,在数字化转型和媒体融合的实践探索中,最为掣肘的仍是新媒体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匮乏。文化企业补齐人才短板,首先需要的是平台自我赋能,在实战中培养和锻炼人才队伍。同时,采取产学研融合的方式与高校展开合作,用联合工作室的方式进行业务拓展和人才培养,实现“需求、人才”的聚合与匹配,为产业升级转型奠定人才基础。
责任编辑:杨一宁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