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委员风采丨宫长义:以奋斗求索成长


来源:政协联线 | 2021-03-26 19:46
字号

【委员名片】宫长义,1964年2月出生,辽宁人,正高级工程师、正高级经济师,现任中亿丰控股集团董事长,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中国建设教育协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建筑业协会副会长,江苏省总商会副会长,苏州市政协委员,苏州市工商联副主席,苏州市建筑行业协会会长,苏州市市政协会会长,苏州市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会长,东南大学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校外指导教师。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江苏省劳动模范、优秀建设者、光彩事业奖章、全国优秀施工企业家、全国建筑业先进工作者、中国建筑业年度人物等殊荣,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从1991年进入苏州二建开始,宫长义脚踏实地完成了从施工员、主任工程师、项目经理、分公司经理、集团常务副总、总经理的成长历程。2002年,38岁的他走马上任,担任苏州二建建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一职,成为苏州老牌本土施工企业最年轻的掌门人;2006年他带领企业获得首批国家房屋建筑施工特级资质,个人获评江苏省劳动模范;2019年,他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受邀参加新中国成立70年系列活动。2020年,在他的带领下,中亿丰迎风而上,战略收购罗普斯金,中亿丰人开启了立足主业,跨界制造,数字赋能的高质量发展新征途。
任何机遇面前,都要有足够的自我储备
2002年,正值国企改制的风口浪尖,在老国企沉重的人员包袱面前,宫长义没有退缩:“国有资产全部退出,改制把我们的员工推向社会。当时,员工有选择企业的权利,企业没有选择员工的权利,刚接手公司没有任何退路,我必须带领好员工和企业同生存共成长”,2003年国企转制工作顺利完成,转制当年即实现职工收入较往年接近翻番。此后,在宫长义的带领下,以民企身份搏击市场的苏州二建积极转变经营思路,重点突破园区市场,压缩土建发展专业,在动荡中思考布局,在机遇面前方能收获精彩:从2002年10亿元产值规模,到05年40个亿,08年70个亿,直到2012年合同额、产值双双过百亿,企业发展迈入快车道。
改制为因,改革为果。2012年,苏州二建走过了国企改制后的第一个十年,宫长义没有安于现状,他以归零心态坚定地提出“二次改制”,开启了新一轮谋篇布局。2013年10月8日,公司正式更名“中亿丰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进一步完善组织治理结构,以全国视野布局区域市场,以全产业链思维丰富业态。
企业要发展,科技要先行,人才是关键
作为企业发展的掌舵人,宫长义始终把科技研发作为企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引擎,将人才建设视为一切管理工作的基础。迈入中亿丰时代后,以科委会为平台,科技创新的引领支撑作用愈发凸显。企业囊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江苏省政府科学技术奖三大重量级科技奖项,在董事长宫长义看来,中亿丰的科技发力正逢其时,这和企业一路走来项目积累、人才团队培育密不可分。百特医疗、苏州中心、传媒广场、东环南延、轨道S1线……每一个代表性工程的背后不仅是业绩,更是企业能力从量变到质变的蓄势过程。科技储备不仅仅是国家级工法、专利的数量,更多的是科技人才的孵化和使用,以及大科技平台的建设,毕竟,硬科技成就企业发展硬实力。
2019年,中亿丰未来建筑研发中心正式奠基,融合基建研究所正式成立,将成为集企业总部、研发中心、科技成果孵化、创业创新服务、空间运营、投融资对接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科技产业园,旨在为苏州乃至长三角地区提供一个全方位、多要素、一站式的城市建设服务和资源共享平台。这里还将成为中亿丰真正意义上F+EPC的示范样本,加载上中亿丰目前在绿色建筑、智慧建造、数字建造、建材研发等领域的最新技术和研究成果。
员工靠企业成长,企业靠员工发展。对于员工,他更是有说不完的话语:“中亿丰现在4000多名员工,我们是一个大家庭。照顾好、呵护好、培养好每一位员工。要靠文化和党建去引领、去衔接,无论是和合文化还是红色砼心圆,又或者红色铝行家,都是为了让大家同心同德,凝心聚力!”与此同时,他对青年人才培养上和高层次人才引进,视为当下企业补短板的重中之重,中亿丰大讲堂、董事会集体学习、青年学习社、后备人才推荐与外训、筑巢引凤高层次高学历人才……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举措背后,是宫长义对人才团队的期望:所有人拧成一股绳,共同做一件事情,一条心,一起干。
不忘初心,赤诚足迹,我们同心绘圆
面对数字经济、数字企业、智能工厂、智慧城市席卷而来的未来浪潮,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建筑业一只脚踩在现在,一只脚已经跨进未来。
2020年,疫情暴发,全国经济短暂停摆,复工复产后各行各业奋力抢抓时间点,全力冲刺,助力全国经济复苏回暖。但此时,也有很多企业受到疫情影响,经济压力吃紧,不得不大幅裁员。一时间,“复工即失业”的成为话题。看到这样的消息,宫长义第一反应——中亿丰,一个员工都不能少。不仅如此,在他的带领下,整个2020年,企业进一步筑巢引凤,出台人才激励政策,引进高端成熟人才,并面向全国院校招收应届毕业生。同时,战略收购上市公司罗普斯金,开启建造和制造的发展双车道,让两个公司都有了新的活力和新的方向。他多次在工作会议中指出,管理好一家企业,让员工安心,让股东放心,让客户暖心就是一种自我的成长和应有的责任。
(市政协联络办 | 供稿 )

任何机遇面前,都要有足够的自我储备
2002年,正值国企改制的风口浪尖,在老国企沉重的人员包袱面前,宫长义没有退缩:“国有资产全部退出,改制把我们的员工推向社会。当时,员工有选择企业的权利,企业没有选择员工的权利,刚接手公司没有任何退路,我必须带领好员工和企业同生存共成长”,2003年国企转制工作顺利完成,转制当年即实现职工收入较往年接近翻番。此后,在宫长义的带领下,以民企身份搏击市场的苏州二建积极转变经营思路,重点突破园区市场,压缩土建发展专业,在动荡中思考布局,在机遇面前方能收获精彩:从2002年10亿元产值规模,到05年40个亿,08年70个亿,直到2012年合同额、产值双双过百亿,企业发展迈入快车道。
改制为因,改革为果。2012年,苏州二建走过了国企改制后的第一个十年,宫长义没有安于现状,他以归零心态坚定地提出“二次改制”,开启了新一轮谋篇布局。2013年10月8日,公司正式更名“中亿丰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进一步完善组织治理结构,以全国视野布局区域市场,以全产业链思维丰富业态。
企业要发展,科技要先行,人才是关键
作为企业发展的掌舵人,宫长义始终把科技研发作为企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引擎,将人才建设视为一切管理工作的基础。迈入中亿丰时代后,以科委会为平台,科技创新的引领支撑作用愈发凸显。企业囊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江苏省政府科学技术奖三大重量级科技奖项,在董事长宫长义看来,中亿丰的科技发力正逢其时,这和企业一路走来项目积累、人才团队培育密不可分。百特医疗、苏州中心、传媒广场、东环南延、轨道S1线……每一个代表性工程的背后不仅是业绩,更是企业能力从量变到质变的蓄势过程。科技储备不仅仅是国家级工法、专利的数量,更多的是科技人才的孵化和使用,以及大科技平台的建设,毕竟,硬科技成就企业发展硬实力。
2019年,中亿丰未来建筑研发中心正式奠基,融合基建研究所正式成立,将成为集企业总部、研发中心、科技成果孵化、创业创新服务、空间运营、投融资对接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科技产业园,旨在为苏州乃至长三角地区提供一个全方位、多要素、一站式的城市建设服务和资源共享平台。这里还将成为中亿丰真正意义上F+EPC的示范样本,加载上中亿丰目前在绿色建筑、智慧建造、数字建造、建材研发等领域的最新技术和研究成果。
员工靠企业成长,企业靠员工发展。对于员工,他更是有说不完的话语:“中亿丰现在4000多名员工,我们是一个大家庭。照顾好、呵护好、培养好每一位员工。要靠文化和党建去引领、去衔接,无论是和合文化还是红色砼心圆,又或者红色铝行家,都是为了让大家同心同德,凝心聚力!”与此同时,他对青年人才培养上和高层次人才引进,视为当下企业补短板的重中之重,中亿丰大讲堂、董事会集体学习、青年学习社、后备人才推荐与外训、筑巢引凤高层次高学历人才……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举措背后,是宫长义对人才团队的期望:所有人拧成一股绳,共同做一件事情,一条心,一起干。
不忘初心,赤诚足迹,我们同心绘圆
面对数字经济、数字企业、智能工厂、智慧城市席卷而来的未来浪潮,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建筑业一只脚踩在现在,一只脚已经跨进未来。
2020年,疫情暴发,全国经济短暂停摆,复工复产后各行各业奋力抢抓时间点,全力冲刺,助力全国经济复苏回暖。但此时,也有很多企业受到疫情影响,经济压力吃紧,不得不大幅裁员。一时间,“复工即失业”的成为话题。看到这样的消息,宫长义第一反应——中亿丰,一个员工都不能少。不仅如此,在他的带领下,整个2020年,企业进一步筑巢引凤,出台人才激励政策,引进高端成熟人才,并面向全国院校招收应届毕业生。同时,战略收购上市公司罗普斯金,开启建造和制造的发展双车道,让两个公司都有了新的活力和新的方向。他多次在工作会议中指出,管理好一家企业,让员工安心,让股东放心,让客户暖心就是一种自我的成长和应有的责任。
(市政协联络办 | 供稿 )
责任编辑:管卓

-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