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评论
- 收藏
书海涛声|给孩子们的五千年智慧


来源:政协联线 | 2021-01-18 16:46
字号

又到“六一”了,单位负责采购的同事让我推荐本童书,我没有丝毫犹豫地推荐了林汉达、曹余章两位先生编著的《上下五千年》这套通俗历史读物。我之所以不假思索地推荐这套书,是因为在我的童年记忆里,这套书连同《十万个为什么》,还有刚刚过世的叶永烈先生的《小灵通漫游未来》系列给我带来过难以忘记的阅读快乐。
弗朗西斯·培根在他的《论读书》里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请注意,培根是把阅读历史放到了首位的。虽然后人无法替培根说明这样的排序是否有着特别的深意,但如果比较阅读历史和其他门类书籍各自好处的话,读历史书确实有着天然的优势,那就是可以帮助读者培养“大格局观”——横亘古今、纵横千里。这对今天已经生活在全球化时代的孩子们来说,尤为重要。
可是那么多讲历史的书籍,为何独独推荐林先生、曹先生的《上下五千年》呢?难道就是凭着自己童年看过就足以推荐吗?当然不只是如此,现在市面上的好书林林总总,但以下两点更是我对这套书情有独钟的原因。
第一,语言优美,特别适合少年读者。其实写完这句话,我觉得稍微有点“违心”。这套书虽然被称作“通俗读物”,但是读者绝不应仅仅限于少年读者,我觉得多半是因为无论是内容编排还是语言表达都“过于”简明达义,让人读起来容易琅琅上口,同样也适合少年读者罢了。这套书能够这样引人入胜,作者的“功力”不可小觑。在我看来,林汉达和曹余章两位先生是最佳的人选、绝佳的搭配。林先生和曹先生早年都毕业于浙江大学,良好的学术素养培养了他们严谨的创作思维,更有意思的是,林先生和曹先生这两位并未谋过面的先生,职业生涯都有很多的共同点:两人都是十分成功的教育家、编辑家和文字学家。稍微了解林先生和曹先生的生年背景后,就会对这套书的语言文字为何如此通俗优雅有了恍然大悟的理解。
第二,客观系统,很容易掌握历史发展脉络。从远古开天辟地,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民间起义,《上下五千年》用262个可以独立成篇的故事将整个中华文明的进程有机地串联起来。虽然,这样的编排并不稀奇,但是这套书在内容选取和处理上却“别有用心”。正如曹先生在前言中提到的那样,“(这套书)选择重要和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根据史籍材料,加以组织和剪裁,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写出来,不加铺叙和描写,基本上没有虚
构”。在情节的生动性方面,虽然“受到史料的限制”,但对读者了解历史来说,“材料是比较可靠的,有根据的”。另外,涉及的历史观点,作者“不发议论,少作分析;留给读者自己去分析、思考、批判……”,“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也不能轻易地全盘肯定或者全盘否定”。可能有细心的读者首先就会提出,既然作者如此强调客观,为何还要把无法确定的远古神话列为全书的开篇之作?我们知道,讲历史是一定要讲起源的,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的历史都会非常骄傲地介绍他们传说中的先祖,当然也一定会介绍在其国家疆土里发现的最早考古踪迹。从这一点来说,也是因为两位作者的“客观”,没有抹杀代代相传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的美好传说;或许也正是还有这样的传说,才能让读者特别是少年读者插上想象的翅膀,更好地理解后来不断叠加形成的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审美气质。
可能以上内容也未必是推荐这套书最好的说辞,但确实是我对这套书最中意的地方。就在我写这篇书评时,无意中得知好友的孩子正在听这套书的音频内容,小朋友非常喜欢。我在欣喜之余,却又感到好似有那么一点点的妒嫉……
弗朗西斯·培根在他的《论读书》里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请注意,培根是把阅读历史放到了首位的。虽然后人无法替培根说明这样的排序是否有着特别的深意,但如果比较阅读历史和其他门类书籍各自好处的话,读历史书确实有着天然的优势,那就是可以帮助读者培养“大格局观”——横亘古今、纵横千里。这对今天已经生活在全球化时代的孩子们来说,尤为重要。
可是那么多讲历史的书籍,为何独独推荐林先生、曹先生的《上下五千年》呢?难道就是凭着自己童年看过就足以推荐吗?当然不只是如此,现在市面上的好书林林总总,但以下两点更是我对这套书情有独钟的原因。
第一,语言优美,特别适合少年读者。其实写完这句话,我觉得稍微有点“违心”。这套书虽然被称作“通俗读物”,但是读者绝不应仅仅限于少年读者,我觉得多半是因为无论是内容编排还是语言表达都“过于”简明达义,让人读起来容易琅琅上口,同样也适合少年读者罢了。这套书能够这样引人入胜,作者的“功力”不可小觑。在我看来,林汉达和曹余章两位先生是最佳的人选、绝佳的搭配。林先生和曹先生早年都毕业于浙江大学,良好的学术素养培养了他们严谨的创作思维,更有意思的是,林先生和曹先生这两位并未谋过面的先生,职业生涯都有很多的共同点:两人都是十分成功的教育家、编辑家和文字学家。稍微了解林先生和曹先生的生年背景后,就会对这套书的语言文字为何如此通俗优雅有了恍然大悟的理解。
第二,客观系统,很容易掌握历史发展脉络。从远古开天辟地,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民间起义,《上下五千年》用262个可以独立成篇的故事将整个中华文明的进程有机地串联起来。虽然,这样的编排并不稀奇,但是这套书在内容选取和处理上却“别有用心”。正如曹先生在前言中提到的那样,“(这套书)选择重要和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根据史籍材料,加以组织和剪裁,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写出来,不加铺叙和描写,基本上没有虚
构”。在情节的生动性方面,虽然“受到史料的限制”,但对读者了解历史来说,“材料是比较可靠的,有根据的”。另外,涉及的历史观点,作者“不发议论,少作分析;留给读者自己去分析、思考、批判……”,“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也不能轻易地全盘肯定或者全盘否定”。可能有细心的读者首先就会提出,既然作者如此强调客观,为何还要把无法确定的远古神话列为全书的开篇之作?我们知道,讲历史是一定要讲起源的,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的历史都会非常骄傲地介绍他们传说中的先祖,当然也一定会介绍在其国家疆土里发现的最早考古踪迹。从这一点来说,也是因为两位作者的“客观”,没有抹杀代代相传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的美好传说;或许也正是还有这样的传说,才能让读者特别是少年读者插上想象的翅膀,更好地理解后来不断叠加形成的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审美气质。
可能以上内容也未必是推荐这套书最好的说辞,但确实是我对这套书最中意的地方。就在我写这篇书评时,无意中得知好友的孩子正在听这套书的音频内容,小朋友非常喜欢。我在欣喜之余,却又感到好似有那么一点点的妒嫉……
责任编辑:杨一宁

- 1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