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评论
  • 收藏
黎氏兄弟与农工党“一干”
王彝伟/政协头条  
来源:政协联线 | 2020-07-31 06:52 字号
1942年,“黎氏八骏”的父母亲60岁寿辰,“黎氏八骏”在北京合影,从左至右:黎锦扬、黎锦光、黎锦明、黎锦炯、黎锦纾、黎锦耀、黎锦晖、黎锦熙 (资料图片)
阅读提示
1930年8月9日,在黎家萨坡赛路290号,召开了“一干会议”,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正式建党。黎锦纾、王人旋也参加了这次重要的会议。在黎锦晖自传中,他曾再次提到此事:“1928年,我同意四弟黎明的建议,在上海办一个书店……后来,邓演达的一部分部属逃避到租界,对他们的‘生活’和‘安全’有些照拂。”
上海原法租界萨坡赛路290号(今淡水路332弄1号),90年前,1930年8月9日,邓演达在这里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干部会议(简称“一干会议”),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前身)正式成立。“一干会议”不仅宣告了农工党的诞生,也拉开了中国民主党派的民主革命历史的序幕。
湘潭黎氏人杰地灵
湖南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古往今来,涌现出很多杰出人才。在湖南省湘潭县中路铺镇村边环山,是著名的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的“晓霞山”,有“湘中明珠”之美誉。百余年前,铺镇南岳衡山支脉晓霞山石潭坝乡有一个叫“菱角村”长塘组的地方。菱角村93号,一栋土墙青瓦的老房子,是黎家老宅。
黎氏家族是书香门第。黎家的祖父黎葆堂,是前清戊子科举人出身。其子黎松安,晚清秀才,是四乡闻名的文人学士,是国画大师齐白石的挚友,二人曾组织发起了“罗山诗社”。黎松安之妻黄赓,性格坚毅聪慧,自立精神极强;她知书达理,写得一手好小楷,是一位通晓诗、史、经、文的大家闺秀;她相夫教子,善理家政,对子女的品德和学业极为重视、严格要求。
黎松安夫妇膝下有8个儿子、3个女儿,个个成才且风采荣耀。其中,8位弟兄在湘中颇有名望,有“黎氏八骏”之美誉;而姐妹3人也个个出挑。他们依次是老大黎锦熙(1890—1978),前清秀才,语言、文学、文献学家,注音符号发明人之一,北师大文学院院长,曾与毛泽东“亦师亦友”;老二黎锦晖(1891—1967),音乐教育学家,被誉为“中国流行音乐之父”;老三黎锦珈(1893—1968),长女,湖南周南女校早期学生;老四黎锦耀(1895—1954),矿学家;老五黎锦纾(1898—1954),又名黎明,字季纯,教育及出版家,曾任湖南省教育局局长、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老六黎锦炯(1901—1981),工程师,其曾设计建造成的滦河铁桥为中国北方第一座大型的铁路大桥;老七黎锦皇(1903—1994),次女,天津师大学生,曾在北伐国民革命军任职;老八黎锦明(1905—1995),“五四”作家,有中篇小说《尘影》等;老九黎锦光(1907—1993),老上海流行音乐家,有“歌王”之称,著名作品有《夜来香》《香格里拉》《黄叶舞秋风》等;老十黎锦文(1910—2007),三女,农工党中央机关工作人员;排行十一的黎锦扬(1915—2018),旅美作家,以英文创作小说多部,其中《花鼓歌》(Flower Drum Song)于20世纪60年代曾被改编为百老汇音乐剧。
黎氏兄弟贡献卓著
农工党的“一干会议”,当年就是借用“黎氏八骏”之二弟、著名音乐家黎锦晖的住宅——上海原法租界萨坡赛路290号召开的。而其中促成此事的关键人物是黎家的老五黎锦纾。
1928年,黎锦晖创办的歌舞专门学校“美美女校”以及为出演南洋而组织的“中华歌舞团”,由南市迁到法租界萨坡赛路290号。
“黎氏八骏”之四弟黎锦纾,毕业于北京大学德国文学系,在任职上海中华书局期间被派赴德国研习,在那里结识了朱德、邓演达等人。1925年,黎锦纾获德国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并于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与朱德、邓小平同在一个党小组。
因黎锦晖的好友,如王人路、王人旋(黎锦纾的留德同学,农工党早期领导人,老七黎锦皇的丈夫)兄弟两人都参加了当时外界所称的“第三党”,黎锦晖由此结识了这些朋友。黎锦晖在黎锦纾和“第三党”朋友们的影响下,很同情“第三党”,思想上自然受到影响,并在经济上经常给予资助。当年,中华革命党人几乎每个周六都在英租界的同孚路谭平山寓所,或在法租界的萨坡赛路黎锦晖住宅秘密集会,商议组建新党的问题,章伯钧等人常到这里开会或相聚。
1930年2月,黎锦纾受聘于北京师范大学。6月,邓演达回国组党,电召黎锦纾返沪,任机要秘书,参与组党的筹备工作。一切工作就绪后,就要找一处合适的场所举行代表会议。后由黎锦纾出面,向二哥黎锦晖借用萨坡赛路住宅。
1930年8月9日,在黎家萨坡赛路290号,召开了“一干会议”,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正式建党。黎锦纾、王人旋也参加了这次重要的会议。在黎锦晖自传中,他曾再次提到此事:“1928年,我同意四弟黎明的建议,在上海办一个书店……后来,邓演达的一部分部属逃避到租界,对他们的‘生活’和‘安全’有些照拂。”1993年,黎锦晖夫人梁惠芳女士回忆当时情况说,黎锦晖很同情“第三党”,经常给予帮助。“第三党”在家里楼上开会时,他就让乐队在楼下排练奏乐,以作掩护,还提供了打字机、手枪等物质帮助。
保驾护航佐证“会址”
说起“一干会议”在上海黎家住宅召开,不得不提及黎门次女、老七黎锦皇,其丈夫王人旋,以及黎家兄妹夫婿。
黎锦皇其丈夫王人旋,早年留学德国,入柏林工业大学机械科学习,结识了周恩来和朱德。1930年春,王人旋回国。8月9日,参加邓演达在上海召开“一干会议”,为农工党早期领导人。随后,王人旋等去西安杨虎城部担任联络工作,进行反蒋宣传策动。1945年,他曾任国防部军需储备司少将司长;又先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机械部工业出版社副总编辑,第二、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第五届中央执行监察委员会委员、第六届中央执行局委员、第七届中央委员会主席团委员;1958年7月,任农工党北京市二届委员会副主委,1958年9月至1964年,任农工党北京市第三、第四届委员会主任委员。1964年4月23日病逝,享年66岁。
黎锦皇,天津师大学生,曾入苏联伏龙芝军校学习,也誉为“女中豪杰”。在北伐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工作,20世纪30年代曾在上海参与二哥黎锦晖创办“明月歌舞社”,后长期从事文教工作。
1930年8月9日,当日晚上7点,来自全国10个省区的代表30多人陆续走进位于法租界的黎家大门,参加在这里召开的全国干部会议。会议以黎家举行晚宴的名义进行,会议开到10点散会,值得庆幸的是始终没有受到干扰。而一直在家门口警惕地担任望风任务的就是老七黎锦皇,她送走最后一位“客人”后,才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长期以来,农工党上海市委会把查寻“一干会议”旧址的工作作为一项义不容辞的任务。1993年11月,农工党上海市委研究室干部李庆海得知黎锦皇在北京。在农工党中央党史研究委员会原副主任肖瀚香和中央党史研究室朱友琴的联系下,李庆海冒着鹅毛大雪赶到黎锦皇家中。当时,老人已经90岁高龄,在家人的帮助下,她细谈了一些当年为农工党会议站岗放哨的往事,并明确地说当年开会的萨坡赛路290号的位置是在法租界“法国公园”(今复兴公园)附近,说房子是临街的,靠近十字路口、沿马路的,但大门不开在马路那面,而是在弄堂里面,经过花园进房子等。正是因为老人的详细回忆,为查找当年农工党“一干会议”确切地址起到了重要的佐证作用。
责任编辑:张杏梅
转载请注明来源
  • 1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