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长三角一体化|畅想长三角更美好的出行生活
2019-09-16 07:34
字号


最近,很多市民发现,长三角不少断头路被打通了,苏浙沪接壤处的活动和连接越来越多。长三角出行生活的全面增速与提质,切实可感。
然而,这就足够了吗?当我们怀抱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愿景时,视线可否更开阔些?当我们畅想长三角未来出行生活时,除了实现更好的互联互通,可否再多一些其他的“美好”?
日前,一场以“长三角生活出行指南”为主题的头脑风暴,在由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起、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的2019年SEA-Hi!秋季论坛现场展开。来自交通咨询、文旅开发运营、无人零售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纷纷为上述议题献计献策。
嵌入城市生活的铁路客站
尼古拉(Nicolas Siaud)
法国SYSTRA公司交通规划师
巴黎跟上海都是国际大都市,有很多可以对标的点。比如塞纳河和黄浦江,拉德芳斯和陆家嘴,欧洲之星号和复兴号。
巴黎正在实施的“大巴黎计划”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一样,都是国际大都市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对城市空间布局的新思考。我们很荣幸将巴黎的过去跟正在走的路径向中国同行进行一次总结和汇报,相信会为未来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尤其是交通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我将围绕铁路客站这个窗口,以巴黎为例,向大家介绍未来城市交通的发展趋势与形态。
巴黎铁路客站建设于上世纪上半叶,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巴黎铁路客站分别对应法国乃至欧洲不同的长距离城市铁路客运服务,服务荷兰、比利时、德国、意大利乃至英国南部等广阔的欧洲地区。这些铁路客站曾经都位于城市核心区的边缘,如今已经深深嵌入了城市核心,见证了城市历史的变迁和裂变。
1965年的巴黎城市总规,曾提出城市发展轴线跟新城的理念,构架了区域空间的雏形,对若干年以后的区域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但2009年的研究表明,这一发展围绕着巴黎核心区作为绝对的中心,内外发展出现了一定的不均衡性,职住不平衡现象加剧。新城活力被主城大量吸附,而主城面临着严重的交通拥堵和“大城市病”。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巴黎计划”应运而生。巴黎在吸取了上几轮城市发展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功能组团加强特色、实现互补、加强职住平衡、减轻潮汐式的交通压力,力求实现一个内外平衡、相互编织的城市结构。核心区外围功能组团具体包括了科技研发、金融、创新等领域。各组团之间互补大于竞争,力避同质化。
为了响应大巴黎地区的新发展需求,基于上一轮城市总规的轴线和新城发展,巴黎大区建立了以巴黎市区为核心的放射型铁路网络结构。线网提供了各种类型、各种速度目标值的交通服务。新城和外围均有直达市区的快线进行连接,方便乘客快速进入市区。
为了支撑“大巴黎计划”的城市空间外拓,巴黎还规划了外围大环线。大环线侧重建立进向和环状的连接,以丰富市郊组团的连接方向。这一计划旨在为城市新的增长极提供更好的交通支撑,促进外围就业岗位的建立,缓解核心区的交通压力,让市郊广域范围的居民享受到与市区市民同等高质量的铁路服务。在选址上,那些将在巴黎大区外围建设的高铁车站均位于重要的城市活动中心附近,与未来城市发展计划密切衔接。
在巴黎拉德芳斯商务区的车站规划中,将在商务区最核心的区域,建设一座高规格的高铁车站,为往来于此的商务人士提供便捷的出行条件。拉德芳斯跟陆家嘴有高度的一致性。建成后,该站将可以实现拉德芳斯商务区与其他欧洲中心城市(如伦敦、法兰克福、阿姆斯特丹)的快速直达连接,尤其是在英国脱欧的局势下,承接新的就业岗位。想象一下,如果有一条快速的铁路通道可以连接陆家嘴和杭州的阿里巴巴园区,由此会产生多少要素的整合以及同城效应?
此外,在法国和整个欧洲,空铁联运越来越成为城市的共识,以充分发挥航空和铁路的协同作用。戴高乐机场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不仅有巴黎市域快线连接市区,同时高铁也在此设站。我们相信,与城市活动亲近性、城乡一体化、服务均质化、对空铁联运的重视,也是值得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借鉴的重点。
那么,当车站布局回应了深入城市生活的诉求,车站本身的规划设计该如何改进?新一代铁路客站的规划和设计已经超越了交通范畴,不仅是连接内外的衔接点,同时也是城市活动和公共交往的场所。新一代车站必须包括商业、休闲娱乐、餐饮等设施,同时需要构建有吸引力的建筑和空间设计。
以巴黎为例。圣拉扎尔站的改造持续了10年,于2018年竣工。这座巴黎最古老的车站在改建以后,包括了五层,有换乘大厅、服务设施、商业设施、停车场等多个功能区,新增了1万平方米的商业设施。尽管车站规模一直在扩大,但车站建筑的传统风貌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延续;在车站出入口的设计上则大胆采用了现代化的玻璃幕墙设计,为古老的车站注入了现代化元素,成为又一个城市地标。
正在进行的巴黎北站改扩建工程是另外一个案例。它的主要特色是改善乘客换乘条件和易达性,注重环保设施的建设,设置了大面积的绿色空间和太阳能光伏板。
新世纪以来所兴起的传统铁路站改建浪潮,标志着城市管理者不再将火车站视作旅程的转换节点,而是在交通功能以外,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作为富有活力的城市中心,车站本身的交通功能会被弱化、消解。当车站深度嵌入市民生活,车站甚至会像邻家的便利店一般,让人几乎感受不到它的存在。
如果说,20世纪是小汽车的世纪,围绕汽车和停车场衍生出了很多生活方式和商业行为,那么在21世纪,围绕新型的铁路和客站,将会孕育出更多机会和生活方式。站在区域一体化的角度看,“消失的车站”也许意味着区域发展更高度的融合。这才是未来车站真正的含义。
如何体验到更美的江南
朱景荣
景域(上海)集团总裁、景域文旅总经理
今天主办方请我讲讲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旅游转型升级。我想,要回答这个大问题,大致就是三个内容:长三角有没有转型升级的条件?长三角旅游可以从哪些方向转型?具体如何转型?
第一个问题最好回答,因为长三角一体化为长三角旅游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支撑,长三角有条件打造世界级的区域旅游目的地。为什么说长三角可以支撑旅游转型升级?因为它不仅是公认的六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也是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之一。
在旅游方面,长三角既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也是最具消费力的客源地。在长三角,年接待游客占全国的45%,5A级景区超过全国的1/5,旅游收入占全国的1/3,是中国主题乐园最发达的区域之一,更是国内旅游主要客源地,常住人口占全国的1/6。从某种角度来说,长三角旅游转型升级成功,可以引导全国旅游转型升级,起到标杆示范作用。
长三角旅游要转型升级,具体怎么做?
首先,是产品,如何为游客的旅行选择注入美好的体验。大家不再是走马观花看一看,而是在体验中感受到特色、感受到文化的特质与力量。
杭州的旅游以前主要是西湖。近年来,杭州有几个重要的节点做了提升,比如南宋御街、大运河旅游区。这两个产品几乎改变了杭州的旅游格局,对其旅游业转型升级做出了有效的尝试。
上海也有转型升级方面的成功尝试。广富林和迪士尼的打造,一现代一传统。尤其是广富林,让人们看到上海的底蕴。
近年来,成都在转型升级方面的尝试也是比较有效的。以前很多人以为成都就是杜甫草堂,现在游客到了成都,都知道有宽窄巷子,还有锦里、东郊记忆。
可见,城市记忆是旅游转型升级最好的内容。我们这代人的下一代,对城市的认识是陌生的,而一旦城市变得陌生,就丢掉了它的灵魂。如果能深度挖掘城市记忆,会是区域旅游内容创新方面一个非常重要的支点。
当然,旅游的转型升级和交通紧密相关。交通可以让旅游的空间、时间发生改变。长三角如果能抓住交通变化导致的旅游功能整合,也会成为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
以黄山为例。现在上海到黄山高铁2小时26分,杭州到黄山1小时26分,南京到黄山3小时24分,以后可以缩短到2小时。在长三角,黄山的旅游资源是不可复制的。用好长三角一体化这一历史机遇,黄山有望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也是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认为,长三角旅游需要更多的集散地。不管在任何地方,只要到达以后,都是长三角的窗口,而不是只强调集散地的交通周转功能,忽略了游客的体验。比如,我们可以在上海、南京、杭州、黄山打造不同的旅游集散地。这样一来,长三角旅游一体化才可能成为现实。
除了交通,深化文旅融合、农旅融合,也是旅游转型升级的重要支点。安吉现在是中国全域旅游做得最好的地方之一。一个小小的安吉县有20多家国际顶级酒店。杭州良渚文化村的成功运作,将商业地产开发与文化、教育、旅游资源的组织、整合与再开发很好地结合了起来,成为知名地产公司万科重要的转型支点。如今,不少上海人会到浙江、黄山异地养老。要想实现“康养”,需要配套医疗健康条件,才可能实现真正的便利。未来,健康医疗机构的引入,也会是旅游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突破点。
此外,进入互联网时代的旅游,最终一定需要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光线上解决不了线下的问题;光线下也不能解决资讯和服务的问题。线上线下一起努力,才能切实提升整个行业的指挥协作能力,为项目标杆打造、更为行业整体发展赋能。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的旅游转型升级,最后实际上就是为了让美游、美景、美食、美宿、美购变得更美,让人们的美好生活方式更美好。
人在旅途如何更自由、更温暖
王赛
上海球昕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EO、创始人
作为一名经常要跟时间赛跑的创业者,我想讲讲,长三角人的旅途生活如何更美好。
因为创业,我自己典型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早上赶第一班高铁到北京,中午到,到了以后跟客户开会,下午赶回南京,跟客户在南京开个会,半夜回到上海。这已经成为我的日常。很难想象,如果没有高铁,我们怎么做到一日三城或更多,做到日行千里甚至更长的距离。
我在长三角比较喜欢的交通方式是开车。可突然有一天,我发现,经常路过的服务区变成了网红打卡点,连高速服务区都成了整个旅途中不经意的风景。这给我司空见惯的整个旅程带来了意外的惊喜。
与此同时,智慧交通也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出门之前不查一下拥堵情况、不看一下百度地图,就不知道怎么开车了;手机订高铁票、查航班;一部手机扫二维码就进地铁了,不用到了一个城市还要排队买票、考虑身上有没有带零钱。最夸张的一次,我去西安和北京出差,身上带着10元钱就出门了,而这10元钱是用来付停车费的。
所以,作为一名智慧交通行业的从业者、无人零售行业的创业者,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话题:长三角人在旅途中,还有哪些遗憾或者缺憾?
我经常跑高速公路,晚上10点、11点进服务区,很多店都关了,除了可以上个厕所,想买点东西,买不到。而更多的卡车司机,已经把高速服务区当成自己的第二个家。于是,我号召同伴们一起思考:晚上10点到次日凌晨这个时间段,高速公路服务区商铺全部关门了,如何为那些像我们一样仍在旅途中奔波的人提供更好的夜间服务?创新的点子接踵而来——
到了服务区,有24小时可以提供休息的小空间,在里面,可以听音乐、放松;遇到头疼脑热,可以买到紧急、必需的药品;如果想喝一杯好喝的咖啡,而不是瓶装饮料,完全可以实现,还有机器现制作的冰淇淋、爆米花……
然而,当你深夜进入服务区,要求营业员们继续上夜班以满足你碎片化的需求,这是不经济也不人性化的,怎么办?无人零售恰恰可以提供24小时服务,可以解决上述这些问题。有了无人零售,就不需要再让一个人不眠不休为偶尔碎片化的需求去夜间值守。类似的项目还有很多,都是利用机器人、智能设备,更好填补人们在某些时间和场景中需要补给的空缺点。
为了让旅途更自由,高铁站、机场、长途汽车站、景区等,在所有类似场景,我们都在思考这些话题,思考我们有哪些物联网设备、共享设备、无人零售业态,可以为旅途中的人们甚至是为相关环节的员工,提供更高品质的服务。
比如,公交车司机常常不能按时吃饭,常常吃不上热饭。如何用一个无人设备帮助他们及时吃饭?最后,我们为一家公交公司定制开发了一套柜子。这个柜子投放在一家公交集团的首末站。食堂打好饭,用保温盒装好放在盒子里。司机什么时候到了站点,都可以利用休息的15分钟、20分钟吃上热饭。
我想,在未来三到五年或者更长时间,上述设备、场景服务将是大家身边随处可见的风景。它们会悄悄地改变我们的生活。等你发现时,已经琳琅满目。
我们很有信心,在上海这样的城市,将我们所掌握的先进技术融入普通人的生活与出行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相信,交通、出行将会变得越来越智慧。包括人工智能,包括大数据,都会帮助整个交通和出行变得越来越便捷、越来越充满智慧,进而把我们的旅途变得更自由、更温暖。
(本文根据演讲实录整理,有删节)
【链接】长三角综合交通体系有待提速
凌建明(点评人、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院长、教授)
长三角一体化是我们国家在新时代战略发展中一项重大的历史性选择,是过去27年来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创新、推进提升的一个必然结果,是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引擎,更是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之下的一个现实需求。
长三角三省一市在地域上相连相邻,文化也相通,交通网络非常发达,是我们国家过去若干年来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和创新能力最强的一个区域。所以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国家战略总体布局和引领下,一个互联互通、绿色生态的长三角,会很快呈现在我们面前。
在此背景下,“交通”自然是非常关键的一个词。交通作为一个集成了国家战略性、先导性、基础性与服务性的行业,交通运输一体化既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也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天地交而万物通”。长三角的交通运输一体化,从概念上来讲,就是要优化和完善整个长三角综合立体交通的网络布局,要打造世界级的机场群和港口群,构建一体化的轨道网、干线公路网和高等级航道网,为提升整个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硬实力、软实力创造条件。其核心,就是要实现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区域交通协同发展、运输市场统一开放以及未来出行服务的优质共享。
所以,严格来说,从打通断头路到实现真正的一体化,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尤其,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至国家战略后,或在国家战略层面上协调三省一市的相关工作,首先需要在规划层面把所有的路先连通起来。比如断头路,就有原来规划层面的问题,有的规划没有把路连通起来。
近几年,长三角不少断头路被打通了,但还有一些不完整的网络节点;跨省市公交的增长量非常大,轨道交通几省地铁扫码通行基本实现,包括沪通铁路、沪苏湖铁路这几年都取得了很好的突破;近期,机场群布局方面,也会有些比较好的成果。
交通运输实际上属于一个先导性的产业,一般是有了规划和引导,才有一条路的产生。以示范区为例,一旦规划了以后,相应的交通就会跟上,与此相关的整个产业布局、百姓生活选择,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当然,也可能存在先有产业的需求,后来自发形成相关的功能和形态。
未来的交通,我特别赞同刚才尼古拉先生所讲的。未来的车站是什么?“消失的车站”可能是一种终极状态。随着科技进步,很可能轨道交通不一定需要两条轨道,不再受到物理上的限制,只需要信息互通,就可以正常地运行。未来的交通将跟信息科技、跟人工智能等紧密结合在一起。
21世纪,对我们国家、对长三角来说,可能还是一个综合交通体系的提速期。其中,轨道交通在长三角地区的的比例和作用,肯定会大幅度提升。相对而言,高铁在长三角的整体规划布局已经做得差不多了,但建设还需很长一段时间。
(原题为《畅想长三角更美好的出行生活》)
责任编辑:杨一宁

-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