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人民政协报:政协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只因质量二字
刘彤/人民政协报  
2019-03-04 13:41 字号
“量”与“质”这对辩证关系,贯穿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推动发展不断前进。正因如此,当这二字结合在一起,就演变成一个沉甸甸的概念——质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的重要特征,提高工作质量成为必然的工作要求。这一点也已经鲜明地体现在人民政协这一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安排上。
回望2018年,十三届全国政协在继承优良传统中深耕发展,理论得到丰富,实践得到创新,彰显了人民政协事业蓬勃向上的发展势头。
高质量,成为本届政协最亮的“底色”。
为什么
2018年3月28日,全国两会刚刚结束不久,全国政协专门委员会主任会议暨学习研讨班即在京召开。
正是在这次会上,汪洋主席指出,要树立正确工作理念,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努力提高工作质量。
这是他在政协首次提出提高工作质量的要求。
紧接着,在第二天召开的主席会议上,汪洋再次指出,人民政协要紧跟新时代步伐,努力提高工作质量,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关于人民政协工作的各项部署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凝聚起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圆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4月16日,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会第一次会议,汪洋主席在部署全国政协年度重点工作时又强调,要在提高提案、调研、理论研究等工作质量上下功夫;
4月20日,十三届政协第一次双周协商座谈会,汪洋主席指出,双周协商座谈会是委员与中央有关部门定期交流的重要协商平台,要“不断提高座谈会的质量、水平和实效,更好发挥政协协商民主的优势和作用”;
……
在全新开启的政协工作节奏中,“质量”二字频频出现,提质增效成为政协人的工作准则,让所有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为什么要强调提高工作质量?

这是新时代赋予的必然要求。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种新判断,意味着我们面临的国际经济政治形势、社会发展主要矛盾、发展动力、发展目标、实现方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仅仅依靠过去的认识和经验,难以应付新的问题和困难;保持固有的态度和速度,难以跟上新时代的脚步;
这是推动人民政协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发挥好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的迫切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加强,是对薄弱环节的完善;改进,是对不足之处的修正,最终目的是推动人民政协事业高质量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人民政协在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过程中,更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迅速转换思维方式,以更严格的标准提高自己,适应新的形势要求,跟上新时代的步伐。
对此,十三届政协履新伊始就一直在不断地探索:从首次召开全国政协系统党的建设工作座谈会,到掀起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学习热潮,从坚持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到成功开启远程讨论会这一全新的协商平台,履职成绩引人注目。
创新不是目的,最终目的是如何把政协工作做得更好、更有质量——这才是想要的答案。
怎么做
质量如同一条主线,贯穿工作始终。但分布在这条“线”上的每一段具体工作要如何布局,才能将其落实到位?
梳理过去一年的主要工作不难发现,十三届全国政协有着清晰的部署:
———2018年5月至9月,全国政协系统集中开展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研讨活动。部分全国政协副主席分别带队深入到8个片区举行座谈会,召开7场专家学者座谈会,确定了18个重点课题和6个基础性理论课题。在全国政协系统理论研讨会上,汪洋主席强调,各级政协要以理论学习研讨为契机,进一步查找政协工作的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在加强和改进上下功夫、求突破。据统计,全国共有各级政协委员79.38万人次、机关干部27.9万人次参加学习和研讨,形成研究论文3.6万余篇,实现了各级政协委员参与全覆盖。
———2018年11月,全国政协在北京举行京内新任委员学习班。为期三天,共有500多名新委员报名参加,历时之久、人数之广,超过了往届。委员们通过学习凝聚了共识,那就是,要把提质增效贯穿履职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努力实现从单纯注重数量、注重程序向追求工作质量和工作效果转变。从这场学习中也可以看出,十三届全国政协正在努力建设一支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和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的政协委员队伍,以期让委员们队伍更加专业,在协商调研中发出更有质地的声音。
可以说,本届政协在部署学习任务时用力至深。不断地学习,就是对自身建设的不断完善和提高。学习,是人民政协事业创立之初以来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优良传统。在人民政协成立的前十年间,学习占据了全部履职工作的60%,是历届政协领导高度重视的任务。十三届全国政协正是在一次次的学习过程中与时俱进,保持进步的姿态,为人民政协把握住历史新方位打下坚实基础。
用什么保障质量?
质量二字虽简单,分量却重千斤。
用什么来保障质量的落实?

2018年3月15日,十三届全国政协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修正案)》,自公布之日起生效。
在很多细节上的修订都可以看出,重心直指工作质量。例如,章程在工作总则中增加了应制定年度协商计划的要求,指出专题议政性常务委员会会议议题、专题协商会议题及其他协商形式的重要议题,应列入年度协商计划,做到协商议题和协商形式相匹配;增加了政协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要推动委员增强政治把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联系群众能力、合作共事能力。此外,章程还增加了“委员”一章,指出应加强委员履职管理,建立委员履职档案,采取适当方式通报履职情况。
制度,是质量的保障。质量,是关系全局工作的制胜法宝。
过去的一年,十三届政协为完善自身体系建设,在规章制度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
2018年10月17日,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制定了关于提高提案质量的意见,这是人民政协近70年发展中第一个关于如何提高提案质量的文件,对于从源头上做好提案工作具有重要意义。11月29日,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常委会议审议并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提案工作条例》,其中修订后的《条例》中一项重要内容是突出提高提案工作质量的要求,对提案质量、办理质量和服务质量等方面的要求进行了细化。这两个文件的通过,推动了质量意识更加深入人心。
一个顺畅成熟的制度体系,是指导工作方向的航标,更是工作质量的有力保障。在人民政协70年历程中,健全以政协章程为基础的制度体系建设是深耕的重要课题。全国政协全体会议工作规则、常务委员会工作规则、主席会议工作规则、秘书长会议工作规则、专门委员会通则、委员履职工作规则(试行)、提案工作条例等12项新制度新规章先后出台,成效立显,不仅引导大家严格按章程办事,更是为提高政协履职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提供了章法。
在十三届全国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闭幕会上,汪洋主席希望委员们做好章程修订后的“委员作业”,其实这也是通过这种方式来督促委员提高履职质量。
作业完成得怎么样?一位地方政协主席告诉记者:这是一个丰收年。
2019年全国两会的大幕即将拉开,2000多名委员又将相约北京的春天,共商国是,为民建言。
期待更多精彩的“委员作业”!
(原题为《政协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只因为两个字》)
责任编辑:张奂雅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