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委员素描 | 沈奕斐:这名学者让大人小孩“嗨”在一起


来源:政协联线 | 2019-02-13 13:14
字号


沈奕斐把上海的育儿专家请到公益园,又把上海广播电台海上畅谈节目组请到“家庭时光”活动现场录音;录音剪辑成节目在电台播出;再把音频拿到“家庭时光”来播放。这是尝试以公益平台与社会资源联合推动家庭育儿。如今,“家庭时光”的收听率高达1.2(在同类节目中,这一收听率是很高的)。在全国,平时仍有太多的爸妈在家庭育儿方面苦不堪言,甚至长期陷于与孩子“冷战”之中而束手无策或“急病乱投医”。可是,当他们来到“家庭时光”,却发现大人小孩是可以“嗨”在一起的:这里是游戏化教育的新体验,把(学习)能力“玩”到孩子的大脑里去!
沈奕斐对记者坦言:“家庭育儿的问题像慢性病,家长必须有耐心而且要用对解决办法。”幼儿到了小学,本来的快乐教育被突然变为应试教育,孩子和家长都很不适应。太多的家长们急于叫孩子参加早教机构的各种补习班(如写字班、数学班、英语班等)。而正确的做法,本应遵循孩子成长的逻辑:在不同的时间段就学习不同的东西,小学和初中花如此漫长时间,就是为了展示知识是怎样被探索的,并且在此过程中慢慢训练孩子的学习能力。一旦孩子有了学习能力,就能在五年级时把之前的知识统统“带过”。
沈奕斐还是一位“中美教育比较”研究者,她说:“中美学生的差别:小学和初中,别人比不过我们,但高中和大学,我们拼不过人家(美国)。为什么?人家全部在长能力,到后来就能自己解决问题。”
“中国很多家长疯狂地送孩子上早教班,其实违背教育规律。以赚钱为目的的早教班,先以极难的测试题把孩子打懵、恐吓家长,接着为了显示早教效果,就教一些答案,那孩子以后怎么可能还有兴趣去主动探索?况且,如果孩子都在早教班学过了,还会认真听课吗?很多校长和老师都发觉:上过早教班的学生们到了自己学校就炫耀、厌学、并影响其他同学。一个班级40多人,有30多人已学过,那整个班级就糟了。”沈奕斐说:“我认为完全没有必要早教,我也赞成给学生减负,减负是为了加大能力,给孩子以充分的探索时间。”
沈奕斐始于2014年的“家庭时光”举办了大量讲座,让无数的家长们茅塞顿开,但他们中有太多人回家之后碰到教儿方面的具体问题时仍难收效。为了真正帮到他们,沈奕斐设计出了塑封的卡牌(貌似扑克牌)作为教具,让家长与孩子们一起玩。
“家庭时光”每一次公益活动上用的大量卡牌都被爱不释手的家长或孩子们买走,导致每一次活动时间成本极高。于是,为了能惠及到更大的群体,享受快乐的亲子关系,沈奕斐与他人合作,以商业的方式生产和推广“能量逗”家庭益智桌游,让好的家庭教育理念走进更多家庭。
沈奕斐设计的卡牌,2-3人就能玩,任何场合都能玩,牌面图案都是动物、植物或其他十分直观的物体以便孩子计数,即使是年龄很小的孩子也能玩,且玩法多样,老少皆宜,成了父母与孩子的“粘合剂”。记者就玩了一种“逢十(抢先)按铃”,很赞。不同系列卡牌还分别暗藏四大“套路”,于玩乐之中不知不觉地培训孩子的逻辑水平、观察力、数学水平、专注力。
沈奕斐曾抱着学习目的,主动要求参加已有116年历史的法国列宾国际发明展(Concours Lepine),“虽然我已花了两年精打细磨,自信心还是不足的,想看看与国际水平有多大差距。”结果她载誉而归。
该展期共10天,展品允许销售。她带去的六套产品(即卡牌)在首日刚展出不久就被买走(而且以欧元成交,比在国内贵了三倍),只留第六套不敢再卖,以供展览。最后一天,有位评委拿着一盒巧克力再加一瓶红酒找到“能量逗”的工作人员,害羞而诚恳地请求“等价交换”,于是连最后一套展品都“成交”了,这名法国人说:“作为评委我不可以买您的展品,但我实在太喜欢您发明的卡牌了!”
在法国人眼里,沈奕斐发明的卡牌虽非高科技,却整个贯穿了创新:它符合儿童心理学,又在做数学游戏时充分体现数感,偶然与必然的编排也很好,并且,法国专家特别看重的育儿理念是父母和孩子双赢,而“能量逗”做到了让家长与孩子不仅“双赢”还充满乐趣。这种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发明创造,契合了列宾奖的神髓。
当年列宾展的主题是“连接的世界”,来自全球各地562个发明项目参展,角逐激烈,沈奕斐以名为能量逗的“玩转专注力”和“玩转数学”两套卡牌喜获铜奖,成了中国首个获此殊荣的家庭桌游企业。
看沈奕斐的履历,本已完全“高大上”,却甘于搞“家庭育儿”。她2002年获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硕士学位,2004获香港中文大学女性学学士后学位,2010年获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学位;她从2005年起就出书不断,很早就已建立专业的学术之路;2007-2009年应邀成为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2013-2014年她成为哥本哈根大学客座教授,2017年她被选为中国社会学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这些都是对她学术的认可;同时,她是上海新闻综合频道《夜线约见》节目常驻嘉宾;她有学术公众号……这一切都不是靠任何“谋划”或宣传取得的。此外,她还是中共党员、虹口区政协委员。
她认为搞“家庭育儿”不是“转型”而是“份内事”之一。她的研究方向本来就是家庭社会学和社会性别。她担任复旦大学家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家庭乃社会的一部分,她担任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学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上海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上海家庭教育特聘专员、《上海教育》及《为了孩子》杂志专栏作家。此外,她被上海市妇联、市教委、市精神文明建委办公室、市家庭教育研究会联合聘为“上海市家庭教育讲师团”专家。
沈奕斐潜心“家庭育儿”,还由于她满腔的社会责任感。她说:“眼看那些自媒体天天发出毒鸡汤,眼看市场上有不少民间教育机构忽悠孩子及其家长,眼看家长们在孩子教育方面深陷痛苦,我作为专业研究者就忍不住要发声。”
她已在自家孩子身上积累了十五年实践经验,她乐意把这一切毫无保留地而且免费地奉献出。第一,她要做一个好“翻译”,把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力图改变你的认知或纠正你的想法;第二,她要告诉你在中国怎么做的方法,要本土化;第三,她要带你实践,给你一个成体系的发展路径。
她不像很多机构宣称其目标是培养“自信、快乐、独立的孩子”,她认为这只是抽象的战略型的目标。而她更着眼于实效型的目标,把家庭教育分为三块:第一块,正面标签,优势累积,改变布局,预防纠错教育;第二块,启发式提问,让孩子自己找到答案;第三块,游戏化,让家长和孩子都有内驱、有快乐、有和谐。此外,在中美家庭教育研究与实践方面经验丰富的沈奕斐,十分强调本土化“家庭育儿”,坚决反对照搬西方模式。
为何把公司的标识(logo)定为“能量逗”?
沈奕斐解释:“有一次,我儿子玩‘植物大战僵尸’,我就问:‘你觉得哪个武器最厉害?’他答:‘能量豆。’能量豆加在任何植物上面,威力就会加倍,但不改变植物本身的属性。我觉得这跟我的教学理念一致:我不改变孩子的个性,而是在孩子个性的基础上去增加!为什么加‘走之底’?我的教学就是不要一本正经,而要好玩、有趣,让教育变得快乐、生活变得美好。”意犹未尽的她还将“能量逗”翻译成英文hard fun(乐趣无穷)。
责任编辑:张奂雅

-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