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凝聚共识献良策,崇明区政协委员热议区政府工作报告
2023-01-08 10:59
字号



同时,与会委员就崇明今后的发展和区政府相关工作积极建言献策。
关于规范新冠防控方面
朱空斌、侯霄雷、黄萍等委员建议:要运用大数据,综合评估新冠病毒感染形势,实事求是、因时因势、科学规范推进我区防疫工作,及时有效调整适合我区的防控策略,最大限度减少疫情的不利影响。要加大公共医疗资源投入力度,重新评估“新十条”后公立医院可供给资源,强化服务兜底保障,尽快做好物资、场所、人力等医疗资源准备。丁跃华、倪莉莉等委员建议:要做好“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的疫苗接种、防护、诊疗和救治工作,如:对尚未接种疫苗的老人,特别是有基础疾病的和独居的老人,增设流动接种点、提供上门服务等举措;在节假日期间,加快对学校等公共场所通风设施的改造升级。
关于厚植生态优势方面
施婷婷、陆慧慧、嵇开明等委员建议:要长线规划、高效统筹、创新突破,把握好生态保护及生态发展的关系,强化生态空间协同,解决基本农田总量控制与区域内道路建设、停车场、充电设施、空间预留等需求的矛盾。要实施耕地用途动态监管,加强水系开发利用,在有限的生态承载力内合理利用生态环境资源。张成刚、印皓辰、钱胜国等委员建议:要加强长江大保护,强化对湿地、交通航道保护利用研究,特别是要深化完善长江流域、长三角地区的协作机制。要深入研究新能源建设,做好能源改良示范,改造并推广使用生态类工程项目,力争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大气污染。
关于促进经济发展方面
王波、黄春、黄震、杨吉等委员建议:要大力发展绿色循环低碳产业,积极推进零碳产业布局,发展林下经济、种源农业等,打出崇明农产品品牌,通过市、区级平台争取农产品物流优惠政策,有效降低农业企业物流经营负担,以更加生态、绿色的姿态,化零为整、打包组团,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孙红、王文标、陈鑫等委员建议:要深耕支柱产业,做好长远发展规划,进一步解决交通、产业、人才等制约问题,以中船等央企为依托,做大做强长兴海洋装备产业基地,强化与产业链相关地区的辐射对接,增加人才公寓、安家补贴、商业配套等,为新型园区经济建设打下扎实基础。俞永峰、梁金萍、黄萍等委员建议:要加大崇明生态岛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引进有较大影响力的体育赛事、文娱演艺、影视会展等活动,依托自媒体传播效应,丰富新型业态。乡镇村居要积极组织统筹,规整区域内民宿、农产品等特色资源,切实推动文旅、康养等产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邵向阳、竺鼎宸等委员建议:要提升国资国企的资源配置效率,借助市区资本市场的产业引导功能,助力打造地铁小镇、基金小镇,帮助小微企业赢回订单、尽快回血,实现实体经济与注册经济双向推进。陈伟聪、简利、欧林祥等委员建议:要继续改善崇明营商环境,优化崇明税收政策,提振市场信心,应对好外资转移撤资、政策限制条件增多、应收款额收取困难等问题。
关于推进城市建设方面
施德明、高杰等委员建议:要构建“城市大脑”,统筹推进水、电、气、网的安全改造,加强部门联动,优化路网设施,倡导绿色出行,加强轨道交通的适配性建设,实现与三岛道路、车辆、轮船等交通路网的全方面融合。要优化“一网通办”,通过线上平台推动矛盾调解、法规宣传、老年助餐等更多为民服务的落实,助推城乡居民幸福感提升。施雪花、顾右、高新峰等委员建议:要以底层逻辑指导乡村振兴实施,鼓励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区域性信用生产销售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服务平台,做好农村绿化养护,提高村容村貌,切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推动老旧商圈转型升级,完善整体规划及城市更新布局,注入崇明文化元素,优化街区风貌和基础配套,打造有持续吸引力和活力的新型特色商圈。
关于提高民生福祉方面
李玉刚、吴冬辰等委员建议:要增强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加强适合崇明发展的人才教育配套建设,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抓好各类人力资源引进,优化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机制。郭萍、刘金华、陈美金等委员建议:要增加心理救助供给,发挥工青妇、社会组织的作用,做好家庭教育,努力为青少年群体、特殊困难群众等提供更多身心健康救助服务。王舜华、姚洪辉、邬忠明等委员建议:要关心好广大医务工作者,尤其是在职的老乡村医生,要看到他们在崇明分级诊疗体系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在抗疫三年里身处基层一线所付出的诸多努力,切实提高他们的生活保障。要完善自主互助养老机制,提升医疗资源,规范资金筹措,完善物资保障,促进养老模式的多元化可持续发展。
(原题为《聚焦全会丨凝聚共识献良策,政协委员热议区政府工作报告》)
责任编辑:黎凡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