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颂党恩传家风,全国家庭接力宣讲红色家风故事活动在沪启动
“全国妇联女性之声”微信公号  
2021-05-10 19:24 字号
“5·15国际家庭日”到来之际,在全国妇联指导下,上海市妇联、上海市教委、上海市文明办5月9日联合启动上海家庭接力宣讲红色家风故事活动,这标志着全国家庭接力宣讲红色家风故事活动正式启动,全国妇联将号召并指导各地5-6月广泛开展“颂党恩 传家风”家庭宣讲红色家风故事活动,重点在上海、浙江嘉兴、江西井冈山、贵州遵义、陕西延安、河北西柏坡、北京7个党史重要事件、活动发生地开展接力宣讲活动。
活动现场,上海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马列坚向“海上最美家庭”代表授予“颂党恩 传家风”接力卷轴,号召上海广大家庭传承红色家风、赓续精神血脉,接力宣讲红色家风故事,唱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号召全市各级妇女组织把“学党史”与“开新局”紧密结合,通过推出家庭亲子阅读红色经典书目等指导服务大礼包、壮大上海市家庭教育讲师团、成立家庭教育志愿服务总队等举措,为红色家风传承提供更多学习资源、营造更好氛围。
据介绍,接下来,上海市妇联将与市文明办、市级机关工作委员会联合举办“颂党恩 传家风”寻找传家宝活动——面向全市广大家庭,尤其是党员家庭、先进家庭,广泛征集“传家宝”,包括各类老照片、老物件以及家书、家信、家训、家谱等对家庭有特殊意义的物件,以现代家庭视角讲述父辈或者自己家庭与党和国家一起发展的故事。通过发挥文明家庭、五好家庭、最美家庭、党员家庭示范带动作用,以物说事、以物叙史,以巡讲、文化节展演、家庭故事汇、新媒体宣传等方式,使上海的红色家风故事广为传播、深入人心,引导广大家庭深刻感悟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感恩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及家庭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从红色革命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为奋进新时代、奋斗新征程提供家庭的力量。
雷锋老连长虞仁昌家风故事

虞仁昌1929年出生于一个穷苦家庭,在旧社会经历磨难。淮海战役后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抗美援朝时在朝鲜战场荣立三等功一次,获军功章一枚。雷锋日记里多次提到的“连长”即虞老。50多年来虞仁昌一直热心于雷锋事迹的宣传,并时刻以雷锋精神教育自己的后人。
虞仁昌在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连长后主要负责分管新兵。1960年1月19日,他第一次见到了雷锋,雷锋洪亮的报到声和两人的相视一笑至今让他记忆深刻。
虞仁昌说他认识理解的雷锋精神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精神;是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是在平凡工作中创造出不平凡的“螺丝钉精神”;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如今虽然雷锋同志已经离开了,但他的精神一直流传在每个人心中。虞仁昌一直热心于雷锋事迹的宣传,并教育家里四个孩子要以雷锋为榜样,对党忠诚,为人正直。在他的影响和鼓励下,他的孩子们都是单位里的先进分子。向雷锋学习的精神已深深刻入到虞仁昌家庭的家风家训里,流传在每一代孩子的心中。如今,孙女在爷爷的言传身教中也把学雷锋精神付诸在实际行动中,她的成绩也十分优异,在重点中学就读,还成为了学校里的学雷锋标兵。
虞仁昌认为正是因为有雷锋同志这样无私奉献的人,才有了如今祖国的美好发展,我们要一直让这份精神延续下去,不仅自己要牢记于心,更要身体力行地实践下去。虞仁昌家庭和睦,其乐融融,永远充满着活力,雷锋精神就是他们的幸福秘诀。
王必成将军家风故事
“严以律己治家”是将军们战争年代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精神的秉承。将军貌似铁面无情,却也儿女情长,“无情”与“有情”的刚柔并进,构成了开国将军对自身人格、人性的完美塑造,是新时代家国情怀所传承的精神依托。欲塑道德人生、和谐家庭、时代家风,当以开国将军为镜。
王必成将军,1928年参加赤卫队,1929年参加红军,1930年入党,参加过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战期间,他作为新四军第1支队第2团的团长,为所在团赢得了“老虎团”的美誉。解放战争时期,他作为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员,参与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重大战役,战功卓著。其中率部参加了著名的孟良崮战役,他指挥所部,勇登孟良崮峰顶,击毙国民党军第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解放后,王必成将军曾担任上海警备区司令员,在此期间精心培植和扶持了“南京路上好八连”这一典型。
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革命家庭在战火洗礼中一路成长,回首硝烟岁月,王必成将军的女儿王苏炎还心有余悸。当年日军在苏浙皖地区扫荡,奶妈抱着襁褓中的小苏炎逃到山上。日军扫荡了三天三夜,她们在冷风飕飕的大深山躲了三天三夜。奶妈向路过的行人要了口水和一块干粮,靠着这些食物补充体力,给小苏炎哺育自己的乳汁。保护小苏炎安全下山后,奶妈回到娘家,才知道自己之前被送回娘家的女儿已经夭折。“她不是我的亲娘,胜似亲娘。”每次想到,王苏炎都是热泪盈眶。
虽然是在这样充满荆棘的环境中成长,但王苏炎从没怨过父亲。王苏炎在回忆父亲时说道:“我的父亲(王必成将军)他没有给我留下亿万家产,但是他给我留下一件很珍贵的东西——这个杯子。” 这是一九六零年的夏天,我从上海市上海中学毕业考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那天中午吃饭的时候我对我父亲说:我考上了中国科大了。他当时只说好,没说什么。吃完饭他上楼,叫我跟到他房间,把这只他自己正在用的杯子给我,‘这个你拿去’,就没有再多说什么了。”
这个杯子是当时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送给他的,上面一边写这着“赠给最可爱的人”,一边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王苏炎知道这是父亲对她的一份褒奖,希望她努力学习将来更好地报效祖国。虽然父亲从不把对她们的爱表露在嘴上,然而在心底却深深的埋藏着对她们的慈爱。王苏炎表示,这只父亲亲手给的杯子,她一直没有舍得捐掉,要一直珍藏下去。这是她们家的传家宝!
红色家风的“红”,是革命的颜色,也是永远的追忆。有一条毛毯,王必成将军一直视如珍宝般带在身边整整49年,这是一条见证战友情深的毛毯。战友,虽然没有血缘,但是却亲如家人。据王必成夫人陈瑛女士回忆,王必成和徐绪奎是延安抗大同学,且同是湖北人。1940年8月10日,徐绪奎指挥部队成功拔除了盘踞在长江北岸靖江东北的孤山、西来镇日伪据点,战斗中缴获了一条日军用的毛毯。同年9月6日,国民党反共顽固派向黄桥地区进犯,新四军奉命进行还击。在组织部队消灭残敌的时候,一颗子弹打进了徐绪奎的胸膛。徐绪奎的警卫员金山把团长遗留下来的这条毛毯交给了司令王必成。王必成含着眼泪收下后说:“永远不要忘记徐团长,你、我都要为实现徐绪奎的遗志而奋斗,消灭敌人要紧。走,追赶敌人去!” 此后,王必成一直带着这条毛毯南征北战。全国解放后,他仍一直盖着这条毛毯。毛毯破旧后,家人多次偷偷将这条毛毯换下,但都被他“要”了回来,直到他逝世。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王必成将军一直严于律己、严以治家。他给家里规定了五不准。第一不准到秘书办公室翻看他的文件,包括他夫人;第二不准用他的名义做任何事情;第三不准乘坐公家配给他的汽车;第四不准铺张浪费;第五不准搞特殊化。这种公私分明、克己奉公的优良家风,给家人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将家国情怀培育贯穿于“家风”之中,砥砺后人。王苏炎说:“记得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她的三个弟妹,当时就有三个半人上了前线——一个弟弟、一个妹妹,还有一个小弟媳妇,小弟媳当时已经怀孕在身,所以说是三个半人。其中有两个人立了三等功,她爱人也多次荣立二等功和三等功。当她们把这个喜讯告诉我父亲的时候,他总是勉励我们:不要骄傲、要好好努力工作!这就是他对我们的希望和要求。
(原题为《红色家风故事 一起接力宣讲 全国家庭接力宣讲红色家风故事活动在上海启动》)
责任编辑:杨一宁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