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上海市政协:70年团结与民主之路
政协头条记者 林 海  
来源:政协联线 | 2019-09-24 10:37 字号
70年来,上海市政协始终坚持团结与民主两大主题,在加强和改进同各界联系的基础上,加强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大团结大联合,画好反映民心民愿的同心圆,主动肩负起“落实下去、凝聚起来”的政治责任。
筑牢政治圆心
70年来,上海市政协牢牢把握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紧紧围绕团结与民主两大主题,发挥政协作为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发扬民主、参与国是、团结合作的重要平台作用;重视发挥政协的团结统战功能,不断筑牢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巩固已有共识、推动形成新的共识,扎扎实实地做着争取人心、汇聚力量的工作。
与党外人士用心交朋友。70年前上海解放伊始,市长陈毅就特别注意主动与各界民主人士交朋友,努力扩大团结面。1949年6月5日,上海解放还不到10天,6月5日,市政府邀请科学、教育、文化界著名人士举行座谈会,到会有各界代表162人。陈毅在讲话中分析革命形势,希望大家共同建设新上海,与会人士深受鼓舞。6月30日,中共中央华东局、中共上海市委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28周年及上海解放,并设宴招待各界人士,宋庆龄、邓颖超、黄炎培等千余人应邀出席……时任上海市工商局局长许涤新曾在回忆录中谈到:陈毅市长上任头10天里,几乎每天都要参加会议。他有请必到,每到必讲,在宣传群众、稳定局面方面,起了难以估量的重要作用。
以学习引领履职。上海解放初期,市协商委就建立了学习制度。1951年6月,市协商委组织双周学习座谈会,结合国内外形势和重大政治运动,进行形势教育和重要文件的学习,帮助各界人士提高认识。1955年市政协成立之初,通过举办业余政治大学和上海市工商界政治学校(与民建上海市委和市工商联合办),组织政协委员开展政治学习、促进思想改造。1959年秋,市政协创设“哇啦哇啦会”,这是在那个特别年代加强学习工作、营造宽松环境的一道特别的风景。
如今,市政协把学习作为强基固本的重要抓手,设立“委员讲坛”等工作品牌,探索“以制度统筹学习”的新举措,形成了党组、主席会议统一领导,学习委员会统筹协调,各部门分工负责的全新局面,在学习制度和体系的建立上下足功夫,筑牢共同思想政治基础这个圆心,用“学习+”推动政协履职提质增效。
延长团结半径
70年来,市政协坚持大团结大联合,不断延长团结半径。
1954年建立文化俱乐部,1960年设立市政协画室(1987年改名为华夏画苑),1962年成立区县政协联络委员会,1987年在全国首创成立上海政协之友社,1992年成立市政协艺术团。这些举措,为市政协提供了联谊活动的场所,扩大了团结联谊的范围,丰富了履行职能的活动内容,调动了委员和各界人士的积极性。
上海统战资源丰富。市政协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使之成为市政协的传统活动内容,如每年举行孙中山诞辰和逝世的纪念活动。通过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和重要先贤、先烈的缅怀,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上,收到了扩大团结面的效果。
2014年9月17日,市政协开展首次政协“公众日”活动,120名公众代表走进市政协,与政协委员互动交流。通过“公众日”活动,加深社会各界对政协的了解。
十三届政协开局以来,上海市政协坚持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一切履职工作的中心环节,引导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在思想上政治上跟上时代步伐、实现共同进步,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通过搭建平台,构建机制,市政协为广泛凝聚人心共识创造有利条件。
2018年5月起,市政协以纪念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70周年为契机,为推动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在政协更好履职尽责,分批召开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界别专题调研座谈会。通过座谈交流,各民主党派市委和市工商联就完善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加强与党派界别的沟通联系、建立党派界别和其他界别的联动机制、扩大界别履职成果的社会影响等提出意见和建议。
在促进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上,市政协每月在主席会议上就全市重大决策部署进行“要情通报”;充分发挥党派组织化程度高的优势,加强政协协商与政党协商的有机衔接;探索民主党派和政协专委会共同牵头承办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研究制定在政协进一步发挥民主党派作用的意见。此外,还建立邀请列席政协会议、参与重大课题调研、参加专题座谈等经常性联络渠道,加强留学人员、新媒体从业人员和网络“意见领袖”、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团结联谊工作。
打造工作品牌
70年来,市政协准确把握人民政协定位,围绕凝聚人心与共识,广泛开展团结联谊工作,创造了一系列工作品牌。
1987年2月5日,上海市政协创立“政协之友”社,旨在加强历届政协委员之间的联系,团结广大热心政协工作的人士,共同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和推进上海的两个文明建设作出贡献。这在全国属于首创。
根据上海国际交流频繁、外国驻沪领馆众多的特点,自2005年起,上海市政协每年邀请各国驻沪领事馆官员、友好城市驻沪代表、外国商会在沪代表、在沪外国企业负责人、部分白玉兰奖获得者等外籍人士参加情况通报会,介绍市政协履职情况。一年一度的市政协情况通报会,充分体现了上海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受到外籍人士的广泛好评。
2012年9月至12月,28名来自澳门特别行政区企业、协会和学校的优秀青年来沪,进行为期3个月的学习实践活动。活动期间,通过开展两地青年交流研讨,组织市、区政府机关、街道、企业多岗位实践等,进一步增进澳门青年对国情的了解,切实增强爱国情怀,加深澳门青年对“一国两制”的认识,为祖国的发展、澳门的繁荣担负起应尽的职责。
2018年11月13日,市政协以“改革开放再出发,沪港合作创新篇——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为主题,与上海社科院、香港明天基金会继续联合举办沪港合作与发展研讨会。这已是市政协连续举办的第14届沪港研讨会,作为市政协创立的一项工作品牌,已成为沪港两地各界交流的重要平台。
加强界别工作,是十三届政协重点工作之一。2018年10月24日,市政协印发《政协上海市委员会关于加强和改进界别工作更好发挥界别作用的办法(试行)》。《办法》首次明确提出界别作用定性、分类施策新理念,推动界别履职活起来、实起来、强起来。2019年上半年,各界别履职较以往明显活跃:各界别独立或联合开展界别协商、座谈等活动9次,89人次参与。20个界别提交全会大会发言67篇,21个界别提交界别提案94件,12个界别反映社情民意信息53篇,数目均比去年有所提升。各界别还依托各专委会或独立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视察考察活动14次,224人次委员参与。
责任编辑:张杏梅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