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政协公众日”,在开放中彰显履职自信
来源:政协联线 | 2019-09-24 10:34
字号

2014年9月17日,上海市政协首次举办“政协公众日”活动,120名各界代表走进市政协,观看展示人民政协发展历程的专题片、听取政协基本情况介绍、参观市政协部分会议场所,与政协委员面对面互动交流。近3个小时活动,大家觉得意犹未尽。
作为受邀参加活动的最年长者,第九、第十、第十一届市政协委员,时值古稀之年的台盟市委联络服务委员会主任林真意直言:“公众日的举办是政协密切联系群众的一种好方式,既可让委员直接听到群众的要求和呼声,又能让群众了解政协是什么样的组织、了解政协的职能及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希望这样的公众日活动今后可以‘经常化’‘制度化’。”
走进政协
在公众眼中,政协神秘而严肃,似乎触不可及,“只存在报纸上和电视里”。这是大多数人对政协的第一反应。
如何让公众切实感受政协的作用和价值,让政协“活生生”呈现在公众眼前?邀请公众代表走进政协、了解政协、参与政协,旨在体现政协工作开放透明、促进政协委员阳光履职的“政协公众日”活动便应运而生了。
2014年6月16日,上海市政协召开十二届二十七次主席会议,会议听取了开展“上海市政协公众日”活动的工作方案汇报。会议决定,在人民政协成立65周年纪念日前夕,由各界别及区、县政协推荐产生的部分公众代表走进市政协,听取人民政协发展历程和市政协履职情况介绍,并与委员面对面交流。
参加首次“政协公众日”活动的120名公众代表,由市政协各个界别和本市各区(县)政协推荐产生,既有来自本市各行业、各领域的普通市民,也有来自国外的留学生、教师、和专家学者。公众代表们观看了展示人民政协发展历程的专题片,听取政协基本情况介绍,参观了市政协常委会议厅和主席会议厅。“新鲜、亲切、庄严。” 这是当时许多代表的真切感受。一位青年代表更是坦言:“这一刻,政协‘活生生’就在眼前!”
随着每年“公众日”的举行,走进市政协的公众代表越来越多,涵盖群体也越来越广。2015年3月,外国驻沪女总领事访问市政协;同年11月,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的外籍留学生走进市政协。2016年5月,近40位在沪华裔留学生走进市政协;同年7月,“外籍人士走进区县政协”活动在长宁区举行。2017年6月,80名参加“2017共创未来香港青年内地交流计划”的香港青年走进政协;同年7月,由112名香港大学生组成的“沪港明日领袖实习计划”访沪团走进政协。
通过“公众日”,政协给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原先以为政协很神秘,通过这次活动,对于政协是什么、做什么,我们有了较清晰的认知。”华裔留学生表示。“真没有想到政协的日常运作这么有效率。”香港青年学生感叹。
2016年9月20日,第三次“政协公众日”活动举行,适逢上海市委统战部2016年党外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在沪开班。当天,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发改委基础设施处的处长刘文作为此次培训班学员代表受邀参加了活动。刘文感到上海市政协设立的这项活动“有新意,更有实效”,通过介绍、交流、参观,加深了她对人民政协制度的了解,并表示回去后会向自治区有关方面介绍这项探索。
自2014年上海市政协首次举办“政协公众日”活动至今,先后有450余名各界公众代表走进上海市政协,涵盖了各民主党派、企事业单位、中高校、科研院所、市政协各界别、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等社会各界人士。
了解政协
“‘政协公众日’旨在向社会宣传人民政协制度,提高政协履职公开度和透明度,更广泛地凝聚共识,这就需要来自社会各界人士的政治认同。”市政协经济委常务副主任徐海鹰说。他曾任市政协副秘书长,是“政协公众日”活动的具体组织者之一。
2014年9月17日,首次举办“政协公众日”活动中,臧志军、殷啸虎、汪亮等9位政协委员与公众代表进行了面对面交流,畅谈履职体会,并回答公众代表提问。
“委员如何产生?是否是民众利益的代言人?”“委员的提案是否都被落实?有没有相应的监督机制?事后有没有跟踪?”面对公众代表们的“犀利”提问,委员们一一作答。汪亮委员从政协的性质定位出发解答问题:“委员应代表自己所在界别,政协主要针对国家和地区大政方针的制定出台进行民主协商,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政协也有民主监督的责任。”至于政协委员如何产生,汪亮则详细介绍了民建市委推荐委员的流程。“提案有采纳解决的,有列入计划拟解决的,也有留作参考等办理结果的,承办单位都会给予答复。”封亚培委员耐心解答,“为了跟踪监督一些重点提案的落实情况,市政协有督办和跟进机制。”
2015年9月15日,上海市政协在第二次“政协公众日”活动中透露,今年市政协将增加在媒体上公开监督性报告的形式,把政协的民主监督和媒体的公开监督互相结合起来。上海政协希望借助此举进一步敞开大门,让公众了解到政协并不“高高在上”,政协委员的履职不光聚焦“大事”,也接地气关注“小事”,和普通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公众可自行从媒体了解到每年市政协的各种监督性报告,还可通过网络查询委员履职信息以及追踪提案办理情况,通过网络和媒体,公众对政协的工作可谓“一目了然”。
2017年9月25日,第四次上海市政协“公众日”活动如期举行。此次公众代表中有一群“新鲜血液”——15位本市优秀中学生代表受邀成为公众代表的一份子参加活动。作为高三学生,他们也带来了一些“特别”的问题。
“今年是高考改革实施的第一年,市政协如何评价这次高考改革?”来自新场中学的高三学生严富强提问。黄绮委员回答:“高考改革前,制订改革方案的市政府领导和职能部门来过政协,听取委员们对改革方案的意见建议,委员们在发表自己想法的时候,思考的着眼点就是如何既能更好地保证公平,又能给大家更多自主选择性。”
此次市政协“公众日”活动给15位中学生代表留下了深刻印象,“刚进来觉得挺严肃的,因为这里是讨论大事的地方。现在觉得挺亲切的,因为听委员老师们说这里讨论的很多内容都是我们身边的小事儿。”一位中学生代表表示。
从了解“政协是什么”,到明白“政协干什么”“怎么干”,通过“政协公众日”活动,上海政协搭建了一座便捷桥梁,使得公众对政协的了解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远及近,切身感受政协协商的魅力。
彰显自信
“政协公众日”,在开放中彰显了制度自信。
“能近距离走进中国的政治机构,了解其如何运作,对我这个从事国际关系研究的人来说,是很全新的现场体验。”首届市政协“公众日”中,来自巴西的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访问教授高文勇说。
上海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每年在这里工作、学习、生活的外籍人士达数十万。作为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上海政协在“公众日”活动设立之初,便已将外籍人士的需求考虑在内,十多位在上海工作、学习、生活的外籍人士受邀成为公众代表。其中,喀麦隆留学生、华师大心理学博士生罗纳提问:“外籍人士的诉求如何在政协反映?”臧志军委员介绍说,通过一定的渠道,外籍人士的诉求可以通过政协委员得到充分反映,比如市政协对外友好委员会定期召开座谈会,邀请外籍人士提意见。汪亮委员则直接建议:“华师大有不少政协委员,可以通过他们反映问题。”
2016年6月13日,上海市政协探索开展“公众日”外籍人士专场活动,邀请60余名来自上海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外籍专家、留学生代表走进市政协参观交流,了解人民政协制度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活动中,徐海鹰介绍了人民政协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并为来自塞内加尔的东华大学四年级学生苏拉详细解答了“人民政协是什么机构?”的问题。黄勇平委员以30年前政协提案推动浦东开发的经典案例,为东华大学巴基斯坦四年级留学生麦卡解答关于“政协对市政府工作的影响和意义”的疑问解惑。王禄宁和周海洋委员则绘声绘色地讲述了政协委员的履职方式及政府职能部门办理提案的过程。
2017年5月17日、2018年5月16日以及2019年5月23日,西班牙纳瓦拉大学近180名师生先后走进上海市政协,近距离参观交流,直观感受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氛围。纳瓦拉大学教授路易斯·哈维亚·塞维亚连续三年到市政协参加活动。“2017年5月,我有幸第一次来到上海市政协,返校后我们向学校师生介绍了活动情况,50多名主要研修国际关系的大学生表达了想访问上海市政协的强烈愿望,于是有了去年的活动。今年,我又一次带队走进上海市政协,就像来到老朋友家里一样!”
“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那么‘中国特色’究竟是什么?”2018年5月16日的活动中,吉美娜·普加同学提出的问题很有代表性。连续3年交流,让纳瓦拉大学师生对上海市政协不再陌生,特别是政协委员的履职故事让师生们频频点赞。委员们对人民政协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什么作用的睿智见解,更让师生们对这项制度有了深刻的认识。
“人民政协制度,是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的。这是一种有序的政治参与。”姚俭建委员告诉她,中国特色与中国的文化也有关联,特别是传统的优秀文化。中国的优秀文化当中有3个理念很突出:“和”的理念,上海政协有32个界别,不同的界别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但在政协这个平台上能和谐相处;“中庸”的理念,就是不走极端,大家在协商讨论中寻求共识;“民本”的理念,体现的是以人民为中心,众人拾柴火焰高。
作为受邀参加活动的最年长者,第九、第十、第十一届市政协委员,时值古稀之年的台盟市委联络服务委员会主任林真意直言:“公众日的举办是政协密切联系群众的一种好方式,既可让委员直接听到群众的要求和呼声,又能让群众了解政协是什么样的组织、了解政协的职能及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希望这样的公众日活动今后可以‘经常化’‘制度化’。”
走进政协
在公众眼中,政协神秘而严肃,似乎触不可及,“只存在报纸上和电视里”。这是大多数人对政协的第一反应。
如何让公众切实感受政协的作用和价值,让政协“活生生”呈现在公众眼前?邀请公众代表走进政协、了解政协、参与政协,旨在体现政协工作开放透明、促进政协委员阳光履职的“政协公众日”活动便应运而生了。
2014年6月16日,上海市政协召开十二届二十七次主席会议,会议听取了开展“上海市政协公众日”活动的工作方案汇报。会议决定,在人民政协成立65周年纪念日前夕,由各界别及区、县政协推荐产生的部分公众代表走进市政协,听取人民政协发展历程和市政协履职情况介绍,并与委员面对面交流。
参加首次“政协公众日”活动的120名公众代表,由市政协各个界别和本市各区(县)政协推荐产生,既有来自本市各行业、各领域的普通市民,也有来自国外的留学生、教师、和专家学者。公众代表们观看了展示人民政协发展历程的专题片,听取政协基本情况介绍,参观了市政协常委会议厅和主席会议厅。“新鲜、亲切、庄严。” 这是当时许多代表的真切感受。一位青年代表更是坦言:“这一刻,政协‘活生生’就在眼前!”
随着每年“公众日”的举行,走进市政协的公众代表越来越多,涵盖群体也越来越广。2015年3月,外国驻沪女总领事访问市政协;同年11月,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的外籍留学生走进市政协。2016年5月,近40位在沪华裔留学生走进市政协;同年7月,“外籍人士走进区县政协”活动在长宁区举行。2017年6月,80名参加“2017共创未来香港青年内地交流计划”的香港青年走进政协;同年7月,由112名香港大学生组成的“沪港明日领袖实习计划”访沪团走进政协。
通过“公众日”,政协给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原先以为政协很神秘,通过这次活动,对于政协是什么、做什么,我们有了较清晰的认知。”华裔留学生表示。“真没有想到政协的日常运作这么有效率。”香港青年学生感叹。
2016年9月20日,第三次“政协公众日”活动举行,适逢上海市委统战部2016年党外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在沪开班。当天,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发改委基础设施处的处长刘文作为此次培训班学员代表受邀参加了活动。刘文感到上海市政协设立的这项活动“有新意,更有实效”,通过介绍、交流、参观,加深了她对人民政协制度的了解,并表示回去后会向自治区有关方面介绍这项探索。
自2014年上海市政协首次举办“政协公众日”活动至今,先后有450余名各界公众代表走进上海市政协,涵盖了各民主党派、企事业单位、中高校、科研院所、市政协各界别、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等社会各界人士。
了解政协
“‘政协公众日’旨在向社会宣传人民政协制度,提高政协履职公开度和透明度,更广泛地凝聚共识,这就需要来自社会各界人士的政治认同。”市政协经济委常务副主任徐海鹰说。他曾任市政协副秘书长,是“政协公众日”活动的具体组织者之一。
2014年9月17日,首次举办“政协公众日”活动中,臧志军、殷啸虎、汪亮等9位政协委员与公众代表进行了面对面交流,畅谈履职体会,并回答公众代表提问。
“委员如何产生?是否是民众利益的代言人?”“委员的提案是否都被落实?有没有相应的监督机制?事后有没有跟踪?”面对公众代表们的“犀利”提问,委员们一一作答。汪亮委员从政协的性质定位出发解答问题:“委员应代表自己所在界别,政协主要针对国家和地区大政方针的制定出台进行民主协商,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政协也有民主监督的责任。”至于政协委员如何产生,汪亮则详细介绍了民建市委推荐委员的流程。“提案有采纳解决的,有列入计划拟解决的,也有留作参考等办理结果的,承办单位都会给予答复。”封亚培委员耐心解答,“为了跟踪监督一些重点提案的落实情况,市政协有督办和跟进机制。”
2015年9月15日,上海市政协在第二次“政协公众日”活动中透露,今年市政协将增加在媒体上公开监督性报告的形式,把政协的民主监督和媒体的公开监督互相结合起来。上海政协希望借助此举进一步敞开大门,让公众了解到政协并不“高高在上”,政协委员的履职不光聚焦“大事”,也接地气关注“小事”,和普通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公众可自行从媒体了解到每年市政协的各种监督性报告,还可通过网络查询委员履职信息以及追踪提案办理情况,通过网络和媒体,公众对政协的工作可谓“一目了然”。
2017年9月25日,第四次上海市政协“公众日”活动如期举行。此次公众代表中有一群“新鲜血液”——15位本市优秀中学生代表受邀成为公众代表的一份子参加活动。作为高三学生,他们也带来了一些“特别”的问题。
“今年是高考改革实施的第一年,市政协如何评价这次高考改革?”来自新场中学的高三学生严富强提问。黄绮委员回答:“高考改革前,制订改革方案的市政府领导和职能部门来过政协,听取委员们对改革方案的意见建议,委员们在发表自己想法的时候,思考的着眼点就是如何既能更好地保证公平,又能给大家更多自主选择性。”
此次市政协“公众日”活动给15位中学生代表留下了深刻印象,“刚进来觉得挺严肃的,因为这里是讨论大事的地方。现在觉得挺亲切的,因为听委员老师们说这里讨论的很多内容都是我们身边的小事儿。”一位中学生代表表示。
从了解“政协是什么”,到明白“政协干什么”“怎么干”,通过“政协公众日”活动,上海政协搭建了一座便捷桥梁,使得公众对政协的了解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远及近,切身感受政协协商的魅力。
彰显自信
“政协公众日”,在开放中彰显了制度自信。
“能近距离走进中国的政治机构,了解其如何运作,对我这个从事国际关系研究的人来说,是很全新的现场体验。”首届市政协“公众日”中,来自巴西的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访问教授高文勇说。
上海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每年在这里工作、学习、生活的外籍人士达数十万。作为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上海政协在“公众日”活动设立之初,便已将外籍人士的需求考虑在内,十多位在上海工作、学习、生活的外籍人士受邀成为公众代表。其中,喀麦隆留学生、华师大心理学博士生罗纳提问:“外籍人士的诉求如何在政协反映?”臧志军委员介绍说,通过一定的渠道,外籍人士的诉求可以通过政协委员得到充分反映,比如市政协对外友好委员会定期召开座谈会,邀请外籍人士提意见。汪亮委员则直接建议:“华师大有不少政协委员,可以通过他们反映问题。”
2016年6月13日,上海市政协探索开展“公众日”外籍人士专场活动,邀请60余名来自上海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外籍专家、留学生代表走进市政协参观交流,了解人民政协制度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活动中,徐海鹰介绍了人民政协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并为来自塞内加尔的东华大学四年级学生苏拉详细解答了“人民政协是什么机构?”的问题。黄勇平委员以30年前政协提案推动浦东开发的经典案例,为东华大学巴基斯坦四年级留学生麦卡解答关于“政协对市政府工作的影响和意义”的疑问解惑。王禄宁和周海洋委员则绘声绘色地讲述了政协委员的履职方式及政府职能部门办理提案的过程。
2017年5月17日、2018年5月16日以及2019年5月23日,西班牙纳瓦拉大学近180名师生先后走进上海市政协,近距离参观交流,直观感受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氛围。纳瓦拉大学教授路易斯·哈维亚·塞维亚连续三年到市政协参加活动。“2017年5月,我有幸第一次来到上海市政协,返校后我们向学校师生介绍了活动情况,50多名主要研修国际关系的大学生表达了想访问上海市政协的强烈愿望,于是有了去年的活动。今年,我又一次带队走进上海市政协,就像来到老朋友家里一样!”
“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那么‘中国特色’究竟是什么?”2018年5月16日的活动中,吉美娜·普加同学提出的问题很有代表性。连续3年交流,让纳瓦拉大学师生对上海市政协不再陌生,特别是政协委员的履职故事让师生们频频点赞。委员们对人民政协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什么作用的睿智见解,更让师生们对这项制度有了深刻的认识。
“人民政协制度,是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的。这是一种有序的政治参与。”姚俭建委员告诉她,中国特色与中国的文化也有关联,特别是传统的优秀文化。中国的优秀文化当中有3个理念很突出:“和”的理念,上海政协有32个界别,不同的界别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但在政协这个平台上能和谐相处;“中庸”的理念,就是不走极端,大家在协商讨论中寻求共识;“民本”的理念,体现的是以人民为中心,众人拾柴火焰高。
责任编辑:杨一宁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