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评论
  • 收藏
访首届上海市政协委员费福泉:那一年,我二十八
政协头条记者 潘良蕾  
来源:政协联线 | 2019-08-16 09:33 字号
费福泉 张奂雅摄
费福泉1927年出生,194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5月任上海市民主青年联合会秘书长,同时也是团市工委统战部部长。1955年,上海市第一届政协成立,28岁的费福泉成为青联界别委员之一。
“那时候政协还是个新生事物,怎样做统战工作,我不了解。”费福泉说当时“有些诚惶诚恐”。但很快,他就体会到了政协的“制度魅力”。
让费福泉感受最深的是政协广泛的代表性。上海市政协第一届委员会由27个界别的275名委员组成,“当时我留意了一下,27个界别中除了各民主党派外,还有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市委、市青联、市总工会、市郊农委、市工商联、医务卫生界、少数民族界等”。
更让费福泉感到振奋的是,政协会议上确实能够听到大实话。“有一次,柯庆施开委员座谈会,有人说上海郊区农村在土改中,有些地方把老祖宗祖坟的墓碑都弄掉了,拿去铺路。柯老知道了,在下午召开的市委干部会上,就将其作为典型,狠狠地批评了。”
在这种民主氛围之下,各项履职活动非常活跃。刚开始就设立了学习委员会和14个专门工作组,包括财政、劳动工资、市政建设等。“14个组总共380人,其中不光是政协委员,还邀请了国家机关、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成员和社会人士,在更大的范围内团结了各界力量。”
在1955至1956年间,上海掀起实行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在政协这个平台上,各民主党派和知识分子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委员们全心履职,对农村粮食政策、工业发展政策等提出了很多建言。
也是在政协活动中,费福泉了解到,迎接上海解放时,民主人士起了很多作用,他们开展的策反、劝降工作,还有保护国家财产等方面的工作,对上海的解放和建设贡献巨大。
“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也是中国智慧。我是从那段历史的实践中走过来的,对这一点深有体会。” 费福泉语重心长地说。谈及今后的政协工作,他建议政协委员要开阔眼界,重视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在政协这个平台上发挥更好的作用”。
责任编辑:张杏梅
转载请注明来源
  • 1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