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
  • 评论
  • 收藏
上海市政协委员张波:逐梦教育之路,担好履职之责
政协联线通讯员 王侃  
来源:政协联线 | 2024-03-22 08:52 字号
上海市政协委员张波

上海市政协委员张波

理想之大 寤寐以求
“随着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兴起,计算智能、数字化转型、大模型等正引发大规模科学研究范式变革与迭代。我和我的团队主要是聚焦大规模复杂多模态数据的‘可表征、可计算、可验证’全过程分析研究,重点研究计算社会学和‘人工智能+’交叉学科领域。”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师范大学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张波如是介绍。
近年来,张波团队的研究成果已形成50余篇SCI期刊论文,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个奖项,这些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张波一直以来的默默耕耘。
回顾来时路,张波感慨良多,命运的齿轮是从在机缘巧合下第一次接触苹果电脑开始转动的。然而当时,一切源自他的好奇心。
1991年,刚上初一的张波在全市兴趣班学习中偶然接触了苹果电脑,他回忆,当时的操作环境还是basic语言,绿色的屏幕和跳动的光标,几行代码完成的计算,彻底打开了他的好奇心。“那个时候我的梦想就是成为神奇的程序员,像编织魔法一样编写程序”,张波笑言。为此,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他坚定地选择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后来,张波的求学之路不局限于计算机领域,对于他感兴趣的管理学、社会学、知识工程等领域,他也会悉心钻研,带着兴趣做研究。
“目前计算社会学所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是如何通过定量到定性的计算获取社交网络平台的信息分享传播、观点动态演化、情感价值传递等机理、规律”,张波说,从第一个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开始,他便开始关注社交网络中的可计算问题,近15年来,他带领的团队连续获得了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个省部级研究项目的资助。
在攀登高峰的路上,张波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行,他常常思考,如果计算社会学中研究社交网络的成果能够揭示数据结构性特征之间的关联性与动力学特性,那么是否也可以将这种计算方法扩展到其他应用领域。
带着这个课题,张波开始着眼于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模型“如何表征复杂数据的结构特征” “如何将空间、时间两个维度的结构特征融合” 等研究工作。围绕上述问题,他和团队主要研究人员陆续研究推出了“智能环保中空气污染物预测” “智能教育的个性化学习规划” 等多个交叉学科人工智能模型、产品。项目成果还包括20余项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也成功应用在上海、北京、广东、安徽、江苏等全国近30个省、市自治区的工程项目中。团队与企业联合协同合作开发的“空气污染物环境大数据预测分析模型”还服务于北京冬奥会、上海进博会、西安全运会等多个大型赛事活动。
聚焦特色 优师筑梦
上海师范大学的特色是教师教育,师道传承是每一位上师大人肩负的使命,张波也是这样做的。进入上海师范大学任职后,他聚焦学院“人工智能”学科专业特色,融合学校教师教育特色,全力推进 “人工智能+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改革。
2017年,张波主持建立了学院首个“计算机创新实验班”,2020年成功晋升校级“计算机拔尖人才班”,探索“导师制、小班制、项目制”育人模式。2017年至2022年的五年时间里,张波连续主持通过两批教育部新工科教育研究与实践项目,落实“人工智能+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平台建设。2019年,他主持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成功入选教育部“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2022年,“人工智能”专业成功入选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2023年,他连续获批主持了上海市一流课程,以及上海市高校重点教改项目等,并获得“上海市育才奖”。
为了让人才培养成果真正回馈社会,张波与学院STEM中心团队设计了“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践大课堂”计划,落实“大中小学一体化”的实践育人工作路径。多年来,团队获批了“上海市青少年科创教育基地”,落实开展“AI教育走进中小学”,培养的人工智能STEM教育团队师生自主研发了超500课时数字化课程,通过科普宣讲、科创课程等多种形式走进中小学。
张波还带领STEM团队开展“国家中西部AI教育行”,走进了西藏、贵州、江西、云南、甘肃、广西、海南等10多个省的30多个中小学课堂,开展“AI技术公益课堂教学”。2023年,这支青年师生为骨干组成的团队获得了“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集体)”荣誉。
初心不忘 惟日孜孜
谈及加入民革的机缘,张波说:“刚到上海师范大学,一位民革老师非常热情地向我介绍了民革工作,并多次邀请我参加活动。”此后,他开始学习民革历史,渐渐对民革有了认识,进而成了民革的一员。
加入民革以来,张波更加关注社会热点,经常撰写社情民意信息。“作为一名民革党员,一定要有民革情怀,让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成为民革的一张名片”,这是和张波交流时他常常强调的一句话,也是他加入民革以来一直践行的一句话。在担任奉贤区政协委员和上海市政协委员期间,张波提交了多件有关“社会法治治理”“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提案。
今年年初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期间,张波提交的“关于数字化赋能提升上海社区软法‘规则之治’水平的提案”获得关注。他调研发现,社区软法目前普遍处于“形同虚设”之状态,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些村规民约的制定过程缺乏足够的居(村)民的实质性参与,制定过程性数据不透明,从数据角度提供其科学性依据缺失,难以唤起居(村)民的内心认同并获得遵守。张波认为,实现“规则之治”的“社区软法”正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要:治理主导方应该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基层问题,治理参与主体的社区(尤其是社区居民)应积极参与社区公共生活规则制定并严格遵守;基层治理决策要经得起法律、实事的数据考量,执法手段在技术层面要更有温度作为,基层治理参与方可以充分了解治理过程性数据。为此,他建议:建立以数据为基准的社区软法修订机制,在全市范围内试行合理网格尺度的社区软法数字化规则治理;建设数字化平台及传播机制,形成社区软法温度治理的共识。
责任编辑:杨骁希
转载请注明来源
  • 27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