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
  • 评论
  • 收藏
政协委员建新功丨上海市政协委员许剑民:倾力“早诊早治”
政协联线记者 顾晓红   
来源:政协联线 | 2024-01-05 12:19 字号
2023年12月29日,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结直肠外科这一年度最后一个手术日,也是中山医院博鳌外科直播的结直肠外科专场,中山医院结直肠癌中心的医学专家用手术演示和学术讲座送别这个忙碌的年份。简短的开场致辞后,上海市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结直肠癌中心主任、上海结直肠肿瘤微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许剑民现场演示了两场手术。
第一场,机器人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直肠癌病灶距离肛门仅5厘米,这给保肛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术中,许剑民充分发挥机器人视野清晰、操作灵活精细的特点,成功为患者行直肠低位前切除术。
第二场,3D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患者为结肠肝曲癌伴肝转移,经过转化治疗后行原发灶与肝转移灶的分步切除。由于患者既往腹腔手术史且经过转化治疗,导致腹腔内粘连较重且组织水肿明显。术中,许剑民克服多种不利因素,完成了标准的直肠全系膜切除术。
硬核项目荣获科技进步大奖
2023年5月26日,2022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揭晓。完成单位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完成人为许剑民等的“规范化的结直肠癌全程诊疗体系的建立与推广”项目,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其发病率位居我国恶性肿瘤第2位,且逐年升高,严重威胁人民健康。既往,我国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技术,早诊早治率低,90%以上患者一经发现已是中晚期,预后不佳;缺乏微创外科技术,而开腹手术创伤大、恢复慢,易延误后续治疗;缺乏复发转移预防、治疗技术,30%—50%患者出现复发转移,无法得到有效治疗,结直肠癌患者整体5年生存率仅为32%(WHO 2005),远低于同期欧美发达国家水平(50%—60%)。
如何解决这些难题?许剑民教授团队联合香港中文大学吴兆文教授团队,历时15年,以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微创外科、复发转移精准防治为突破口,整体规划,开展一系列高质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创新多种先进诊疗手段,创建了一套适合中国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特点的规范化的全程诊疗体系,整体5年生存率提升至71.4%,显著改善预后,并提高生活质量。
在早期诊断方面,许剑民深知“结直肠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即可达成治愈,是改善预后提高疗效的关键”。肠镜检查是早期诊断的“金标准”,然而肠镜检查需要通过口服泻药或者灌肠排空肠道,准备过程繁复,耗时长,患者的检查意愿低。现有的血液癌胚抗原等诊断方法,对早期肠癌灵敏度无法适应早期诊断的需求。项目团队在早期诊断领域深耕多年,率先发现结直肠癌患者血液中5—羟甲基胞嘧啶种类及含量发生显著变化,并建立了相应的分子模型,创建了血液5-hmC这一结直肠癌早期诊断新方法,仅需采血10毫升即可完成检测。
许剑民明白,“对于进展期结直肠癌,手术仍然是最佳的治疗手段”,在微创外科方面,项目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开展相应临床研究促进其推广应用,并在国内率先将机器人手术用于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手术总量已列国内外第一。还首创中西医结合促进术后快速康复方案,进一步加快术后康复。
“复发转移是结直肠癌治疗的难点”,在复发转移防治方面,许剑民带领项目团队,整合影像科、病理科、放疗科、肿瘤内科、肝外科、胸外科等相关科室,在国内率先建立多学科诊疗团队,为患者提供一站式个体化精准诊疗。
项目团队还牵头制定首部《国际结直肠癌肝转移诊疗上海共识》《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和《机器人结直肠癌手术中国专家共识》等,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相关论文,设立亚洲首个机器人手术培训基地和中国首个机器人结直肠外科教学中心,举办上海国际大肠癌高峰论坛等。持续建言力促“早诊早治”
“去年年底手术演示第二场那名患者,如果能通过早期筛查早一点发现病情,那手术和预后效果肯定会更好。”许剑民有些遗憾地说。其实,这样的遗憾,一直伴随着他三十多年的行医生涯。“希望这种遗憾少一点。”
“早诊早治”,是致力于结直肠癌诊疗的许剑民所倡导并为之不懈努力的。早在2007年,许剑民牵头中山医院结直肠癌中心率先在上海开展“风险评估问卷—粪隐血—肠镜”体系用于肠癌筛查。首个试点地是徐汇区的徐家汇街道,覆盖对象包括社区40岁至74岁的人群。通过这一筛查,有效地筛检出不少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从而进一步调研挖掘出部分结直肠癌和癌前期病变的高危因素,不仅对早期预防肠癌有重要意义,对早期介入肠癌治疗更是起到关键推动作用。“应尽快推广‘大肠癌筛查’。”基于社区筛查调研结果,身为农工党党员的许剑民积极履职建言。这一建言被采纳,2011年,上海市政府在深化医改进程中将“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作为新增重大公共卫生惠民实事项目推进实施,成为上海市重大民生工程。上海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二次和三次会议期间,许剑民分别以“开展上海市社区居民结直肠肿瘤早期筛查”“进一步加强上海市大肠癌的早期筛查”和“进一步加强上海市结直肠癌的早期预防和筛查”为案由,连续三年提交相关提案。
建言再次被采纳,2013年4月15日,覆盖上海100万居民的免费大肠癌筛查正式全面启动,成为当时我国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癌症筛查工作。自2013年起,上海持续开展社区结直肠癌筛查,累计服务576万人次,效果显著。目前,已追踪到的确诊癌前期病变患者达8万余人,结直肠癌患者约2.3万人,早期比例达46%,相比未参加筛查户籍居民的结直肠癌早期比例高出30%,检出效果显著。
“社区结直肠癌筛查仍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初筛(粪便隐血或问卷调查)阳性的高危人群主动进行肠镜检查精筛比例仍较低。主要原因是居民对肠镜诊断存在顾虑,比如嫌准备麻烦和过程痛苦、怕存在有创风险等。”针对结直肠肿瘤社区筛查的情况,在徐汇区政府的支持和组织下,中山医院联合徐汇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等,在2022年启动了为期三年,针对徐汇区40岁至74岁户籍居民的结直肠肿瘤社区精准筛查。对于初筛粪便隐血或问卷调查阳性但拒绝行结肠镜检查的高危人群,开展进一步无创性粪便和血清标本检测,若检查结果为阳性,再强烈建议行结肠镜检查。这是国内首次大规模人群结直肠癌精准筛查。针对精准筛查出的高危人群,中山医院将提供便捷全程诊疗服务,切实提高筛查成效。“已有筛查后经确诊的社区居民,在中山医院进行了肠癌根除手术,恢复良好。”许剑民说。积极参与基层医疗科普
“提高结直肠肿瘤社区精准筛查效果的重要一环,在于基层医疗科普。”许剑民和中山医院结直肠肿瘤诊疗团队专家的身影,时常出现在基层社区。
2023年4月19日,许剑民和团队专家专程赴徐汇区长桥街道,参与第29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和第34届上海市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的“CACA指南,我知你知”医学科普调研活动。
“绝大多数癌症是外界的危险因素与自身遗传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少癌症可以通过早期发现进行早期治疗,大肠癌及其癌前病变更是可以通过早期干预达到治愈的效果。作为一名医生,我常常遗憾于那些来医院就诊时即是晚期的病例。”面对社区群众,许剑民开门见山,“上海是我国大肠癌高发地区,且有年轻化趋势,大肠癌的发病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有一个渐变的过程,希望大家积极参与大肠癌筛查,早发现早治疗,不要走到非找我开刀的地步。”现场有社区居民拿出病历记录和体检报告。“有了息肉怎么办”“家里有人得过肠癌,我是不是属于高危人群,应该注意点啥”“总是挂不上专家号怎么办”……许剑民和团队专家耐心解答。
2023年9月20日,许剑民和团队专家赴徐汇区枫林路街道,参与一场结直肠肿瘤精准筛查社区行系列活动。
“上海是我国结直肠癌高发地区,发病率逐年升高,而早期发现癌前期病变、早期诊断结直肠癌,可显著提升治疗效果。”在题为“徐汇区结直肠肿瘤精准筛查”的科普讲座中,许剑民告诉大家,徐汇区居民结直肠肿瘤精准筛查项目已完成检测近万人次,其中筛查结果阳性居民约占五分之一,在其中进一步参与结肠镜检查的居民中发现了两位数的结直肠癌患者,而腺瘤等癌前病变的检出比例更是超过40%,远远超出普通居民人群。“希望精准筛查阳性居民充分重视,尽早安排肠镜检查。”接着,他围绕居民关心的结直肠癌早诊早治、结肠镜检查注意事项等问题和常见误区进行了讲解。
围绕目标人群筛查覆盖率和肠镜参与率有待提高、初筛方法精准度不足等问题,许剑民建议加强加大科研投入,“政府层面给予各方面支持,助推一些有潜力的产品快速成形以及推广应用”。他还认为,应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提高大众的重视度和积极性。“通过目前流行的短视频平台、公共交通和社区屏幕滚动播放、电视节目宣传等建立大众的认知度,提高对肠癌筛查的认识,打消对肠镜检查的恐惧和疑虑。”同时,可建立肠癌筛查机制,作为一项常规开展的项目,落实到社区、职工体检等,并“以大数据和互联网的便利,对高危人员提高督促力度”。
责任编辑:张岩
转载请注明来源
  • 29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