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张效廉:推进“四化”协同联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张效廉/微信公号“中国政协杂志”  
2020-09-25 17:02 字号
面对发展外部环境剧烈变化、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复杂局面,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做好“三农”工作、稳住农业基本盘、发挥好“三农”压舱石作用至关重要。乡村发展具有广阔的集聚吸纳要素空间和诸多既有及潜在的比较优势、利好条件,但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最为突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的“具象化”。着力推进产业化信息化组织化城镇化联动发展,是有力解决“三农”突出问题,进而顺利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途径。
一、着力推进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产业兴、乡村兴。当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度不够,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不高,影响着我国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要解决好上述问题,必须坚持区域合理分工布局,充分发掘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稳步发展、规避风险,牵引农村经济提质增效、保障农民持续增收。
一要持续加强农村市场化改革。把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作为主线,突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以市场化改革吸引社会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农村发展,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丰富产业门类,延长产业链条,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机会平等地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二要不断激发微观主体发展活力。依法保障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农业经营方式,规范农地承包经营权通过公开市场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程序,出台政策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创造更好发展环境。完善针对小农户扶持政策,建立组织小农户融入大市场的对接机制,拓展小农户增产增效增收空间,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能。
三要高度重视多元化专业市场培育。根据不同农产品种养、生产、销售等实际需求,面向农业产业发展现实,加快培育发展线上线下农产品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信息市场等各类专业市场,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四要加快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多措并举,鼓励引导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服务组织发挥自身优势,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等综合性服务,构建和完善多元多层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体系,规范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服务内容、服务行为,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质量。
二、着力推进信息化进程,促进“三农”资源要素充分涌流、优化配置
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芯片”与制高点。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基础相当薄弱,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各种信息资源整合利用效率不高,农民群众信息化思维和素养较为落后,信息化引领发展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要实现信息技术与乡村发展全方位深层次融合,让信息化成为创新驱动乡村振兴的先导力量。
一是以“智慧农村”“智能农业”“知识农民”需求确定投入供给,完善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体系。明确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智能装备、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建设规划、资金投入方式和产品服务路径,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达标建设”和“新基建”发展目标衔接起来,大幅提升乡村信息化应用水平。对农村社会管理、农业生产监测、农产品市场销售、农田水利公路电力保障等基础设施的信息进行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推进智慧系统建设。
二是靠信息化手段整合社会资源完善社会治理,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步伐。鼓励开发推广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终端、技术产品、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推动农业农村基础数据收集整合共享,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平台建设。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种植业、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冷链物流业以及社会治理等全面深度融合,为激活要素资源、发展乡村经济、深化惠民服务、提升治理水平提供有效服务。
三是用互联网思维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营造内外互动、外引内联的创新创业创富发展局面。通过网络扩大对外宣介,吸引人才、技术、资本等各类要素下乡,提升蕴藏在工农互动中、城乡一体间、国内国际双循环内的“三农”资源要素生产率,激发乡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互联网+”特色农业深度融合,拓展乡村创新创业空间。建立农村版众创空间,促进城乡之间不同产品双向销售,增加个人创业致富机会。
三、着力推进组织化建设,促进乡村社会治理全面改进和加强
随着我国城镇化加快发展,农村人口流动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乡村振兴必须发挥好农民主体作用,凝聚村组内集体成员的共识,提升农民群众“一致行为人”的协作能力。依需依法依规建立健全各种组织,全面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是加快推进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可靠社会基础。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筑牢政治保障。落实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健全村级重要事项、重大问题由村党组织研究讨论机制,注重培养管理乡村振兴所需各类人才,为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发展大局保驾护航。
二是维护合法权益健全自治组织。发挥村委会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的功能,注重引导村民以不同方式参与乡村公共事业建设。维护村集体成员教育医疗、劳动就业、济贫养老等民生基本保障;给予老人、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关心关爱;提供司法有效服务等方面发挥好村委会作用,为村民通过正当渠道维护合法权益提供保障。
三是增进合作互助强壮经济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以合作为基础,以利益为联结,培育以农民合作社为主的农民组织和其他村民互助团体,引导农民群众发展生产稳增产、趋利避害闯市场。此外,通过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小农户开展产销对接等方式,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服务组织化水平。
四是满足差异需求培育社团组织。在照料特殊群体、筹办婚丧嫁娶等方面,鼓励社会组织通过提供大众化、专业化、差异化的服务,满足农民群众提升素质长本领、移风易俗兴文明的需求。因势利导,建立健全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或者提供“民办公助”等政策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福利项目和公益活动,促进农村社会组织发展。
四、着力推进城镇化发展,促进安居乐业幸福美丽家园加快建设
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非农化和宜农化兼顾,是乡村振兴的引擎和依托。由于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导致规划格局彼此分割、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不断扩大。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一体融合发展之路,把“城镇化”作为实现乡村振兴关键一招,有利于实现乡村振兴和推进新型城镇化共同发展。
一是将城乡开发布局与乡村产业发展格局有机结合起来,让更多农民实现就近就业。要未雨绸缪科学谋划我国发展新型工业化和全面建设现代化全局,考虑城镇和乡村发展实际,统筹谋划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涵养、村落分布等空间布局,将区域产业布局与城乡资源禀赋分布配置有机结合起来,引导人口向具备发展条件优势地区集中,让更多农民有机会有选择地在乡村振兴伟业中发挥主体作用,实现就近就便就业、自主自愿择业、稳妥稳定兴业。
二是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支撑乡村振兴战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公共服务需求紧密结合起来,让更多农民共建共享城乡一体化的便利红利。以市县为整体,合理统筹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科学配置教育、卫生、文化、便民服务商业网点等公共资源,让农民群众能及时享受公共服务。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医疗保障制度,让进城农民平等享受“市民待遇”中的相关社会福利保障,更好融入城市生活。
三是将城镇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理念经验与传承乡贤文化的德治传统紧密结合起来,让更多搬迁移居农民拥有归属感安全感。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注重保护和弘扬和谐友善的“邻里文化”、反哺桑梓的“乡贤文化”、崇德重礼的“儒家文化”等乡土传统文化,让乡村柔性治理的宝贵资源与城市规范有序的服务体系有机融合起来,构建既符合城镇管理要求又适应农民心理需求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城乡治理模式。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驻会副主任)
(原题为《推进“四化”协同联动 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责任编辑:杨一宁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