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全国政协经济委副主任杨伟民:加强政策协同,激发结构性红利
杨伟民/政协头条  
来源:政协联线 | 2020-06-30 10:24 字号
这一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没有提增长速度,而是提出“六保”。“六保”之首就是保就业,而且提出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和调查失业率6%的目标。这就说明政策的出发点更多被放在了保就业上,因为保住了就业也就保住了增长。只要实现了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的目标,就会实现一定的增长。
要保就业就必须要保市场主体,特别是存量就业,必须指望通过保市场主体来实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个部分就是专门讲怎么保市场主体来保就业。其中有一句话特别重要,限期完成清偿政府机构、国有企业拖欠民营和中小企业款项。民营企业和个体户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只要落实好上面的这些政策,保护好市场主体,就业及其民生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应对疫情冲击的宏观政策力度足够大。实现“六保”,党中央、国务院实行了大力度的宏观对冲政策,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包括为市场主体新增减负2.5万亿元,赤字率按3.6%以上来安排,比上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赤字率规模新增了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的抗疫特别国债。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没有提出具体的量化指标,没有因为疫情冲击面临下行压力加大这样一个局面而有所改变,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确没有必要制定一个主要由市场来决定的M2或者社融的总规模的指标。尽管没有提具体的指标,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要求,就是M2和社融规模增速要明显高于去年。
财政和货币政策很有力度,也考虑了可持续性。根据形势变化,这些政策还可以完善。我国政策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相对于世界主要经济体而言,这个政策空间还相当大。无论是总量性、结构性还是数量型、价格型的政策工具,其实都有充足的“弹药”可用。
在加大财政和货币政策力度的同时,今年把畅通财政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放到了重要的位置。在此之前,我个人认为财政和货币的传导机制确实都存在不够畅通的问题。所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建立特殊的转移支付机制,可以尽快落实到该保的企业、该保的失业人口、该保的贫困人口以及该上的具体项目。
货币政策提出要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这也是一个新的提法。在前期战“疫”的过程当中积累了一些经验,要切实贷给那些确实需要金融支持的市场主体。我个人觉得特别是在产业链、供应链上的关键企业,在国际市场有竞争力的企业,在创新链上的龙头企业以及创新型的企业、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等等。
这两个传导机制的创新性安排,我觉得不仅对当前,对长远的发展和改革而言,也是一种积极的探索,或许可以在其中积累出一套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在应对短期的外部性、应对疫情冲击的同时,我觉得不要忘记制约经济发展的长期性因素。加大宏观政策力度的同时,还要加强财政、货币政策与结构性政策的协同,尽力解决好一些结构性、体制性的问题,激发长期的结构性红利,至少不能恶化目前的结构性、体制性问题。
要积极推动农民工市民化,通过身份证制度改革,使更多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农民工是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也是未来最有可能成为中等收入群体的预备军,是形成内需体系的关键性群体。
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逐步探索和形成适应实体经济的国企、民企、外企多主体不同需要的金融市场结构、金融组织结构、金融产品结构,要平衡好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利益,形成共生、共荣、更加均衡的平均利润率,防止脱实向虚。
要深化科技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技创新的关键是人才,调动人才积极性的关键是科技成果的产权。要加快开展探索为科研人员获得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的试点,推动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责任编辑:谷钦慧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