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打造青年发展型城市,创新创业青年与上海共成长
解放日报  
2025-05-09 07:50 字号
闵行大零号湾的园区里,人形机器人迈出了更可感的一步;徐汇“模速空间”的办公室里,一台台计算机正在构建云端更大的可能性;张江药谷的实验室中,创新药正在等待新一轮的临床试验。这是上海无数个日夜里普通的一天,也是万千青年创业者在上海追逐创新创业梦想的一个缩影。
今天的上海,承担着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历史使命,向着建设国际科创高地不断进发。在大力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之外,上海同时创新发展六大重点产业,加快培育四大新赛道产业和五大未来产业方向,为诸多创新创业的青年人才提供了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
同上海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步调同频共振,行至第六年,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这一以“青年与城市共成长”为核心理念的论坛,已成为面向世界的“创新创业会客厅”和服务青年的“创新创业生态圈”,与来到上海这座城市的青年创新创业者一起,将创新创业的新故事,写进城市发展的新篇章。
筑巢引凤汇集天下英才
关于上海,有一组很“年轻”的数据:2024年,上海19—34岁的青年常住人口达到660万人、在校高校研究生24.27万人、在沪工作的外国人总量7.2万余人;历年入选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创新创业典型案例选编》的创新创业青年之中,88%的创业者在30岁至45岁之间,还有6%的创业者不到30岁。
创新是一座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最重要的力量来自青年。欢迎青年、拥抱青年、成就青年,对上海来说,过去、现在、将来都是如此。
曾在全球四大癌症中心之一的MD安德森癌症中心担任人工智能大数据科学家的曹玄烨,在回国创业时,首先就想到了上海。回沪两年来,他深刻感受到上海对创新创业者的包容和扶持。他所创办的上海玄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张江药谷,而张江药谷莘泽孵化器是上海第一个民营孵化器。他提到,政府工作人员每周都会登门服务,为企业牵线搭桥,带来投融资等重要支持。如今,玄言生物的年营收额已超过1000万元,80%的员工拥有硕士以上学历,团队平均年龄为28岁。
从麻省理工学院回国的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马道林也有类似感受。当时,在他所深耕的视触觉领域,少有人选择回国创业。但回国后仅三年,他就在校方和闵行大零号湾的支持下创立了千觉机器人。不到一年,千觉机器人已经完成包括高瓴领投在内的3轮融资,为智元机器人公司提供触觉感知解决方案,与宁德时代合作在实验室里开展了用机械手装配电池的概念验证研究。“直到现在,政府工作人员也会登门来问我们还需要哪些帮助,能感受到上海的诚意。”他说。
事实上,上海推出的青年创新创业扶持计划,从“创新创业企业扶持政策”“青年扶持政策”“项目专项奖励政策”“配套服务政策”“其他特定功能性政策”等多版块入手,全方位梳理、集成式推出各区、园区的扶持政策,为全球青年来沪创新创业提供指引,对创新创业青年在人才安居、人才落户、个人资金奖励等方面进行扶持,为青年人才的创业启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产业集聚共创奋斗热土
上海艾尔温生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韩雨卿一直很喜欢上海“热带雨林”般的创新生态。作为上海交通大学产学研落地项目,艾尔温的成长轨迹深深印刻着上海独有的创业烙印。企业初创期即入驻“大零号湾”科创基地,2024年产能扩张,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专班72小时内完成场地匹配,1500平方米的生产基地从签约到投产仅用45天。
艾尔温的发源地“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正是50人论坛发布的首批7个上海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之一。取名“零号湾”,就是要助力企业“从0到1”的突破、孵化和“从1到10”的成长。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易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薄智元,也是完备的产业生态的受益者。大零号湾内共享的法务、财务团队,帮助轻流科技度过了最早“拉团队”的艰难期,让公司顺利落地。
在上海,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深耕“人工智能+激光”领域的上海首坤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猛军,先后辗转多个城市,最终选择在上海落地扎根。近年来,他联合上海的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激光工艺实验室,在产学研协作下,多个高精度激光装备产品实现了对进口设备的国产替代,成本降低30%以上。“我们经常会参加一些前沿的展会、讲座、论坛,和大家互相学习探讨。”刘猛军说。
从最前沿的科技研发机构到最活跃的创新创业力量,从最强劲的科技金融资本到最有效的服务体系,上海的优势从来不止于简单的“1+1=2”。遍及全市、生态多元的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正在汇聚不同领域、不同部门的积极创业要素,打造全要素、全链条的综合服务平台。仅2024年,50人论坛就服务初创企业280家,举办20个创新创业研修营,全球报名2255人,入营806人。
“在上海”是重要的加分项,已经越来越成为创业者们共同的心声。
双向奔赴写就无限可能
对于青年人才来说,与一座城市的故事,始终是关于“可能性”的故事。当城市发展的方向和青年人对未来的构想同频一致时,这份可能性将得到最大放大。深度布局未来产业的上海,正在给青年人创造更大的舞台,让越来越多的人在这座城市大放光彩。
业界瞩目的智元机器人,生在张江,产在临港,它的创始人,有“华为天才少年”之称的彭志辉,与临港早早打出“年轻的城,年轻人的城”品牌,有天然吻合的气质。在向总书记汇报智元机器人产业成果时,彭志辉表达了对通用人工智能发展方向的坚定看好:“人形机器人是未来最有希望通向通用人工智能的物理形态,也是这两年国际科技领域竞争的热点。”
这也是上海坚定的发展方向之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上海市人工智能规上企业383家,产业规模突破4500亿元,人才规模近30万人,全国1/3的青年人工智能人才集聚上海。
上海这座青年发展型城市与创新创业青年双向奔赴、共同成长的故事里,与“彭志辉们”相似的身影还有很多。英国留学生曹元元,在上海创办了吾所谓文化科技公司,以嘉定孔庙为灵感的城市IP产品“状元礼盒”等一炮而红。上海喜迈思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创始人李一佳,与上海细胞治疗领域龙头公司东富龙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为推动细胞治疗产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正在上海找寻自身发展与城市发展的一致性。即将启幕的第六届50人论坛,将以青年创新创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放大企业与人才在上海发展的可能性,青年创新创业的星辰大海,将在上海绽放更明亮的光彩。
责任编辑:张岩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