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文化经济发展重在夯实人才根基
来源:政协联线 | 2024-10-11 10:15
字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经济’的本质在于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是引领文化生产力变革、培育文化经济新动能的重要支柱。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我们必须深刻把握人才在文化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以深化人才发展机制改革为主线,培育形成一支规模宏大、梯次衔接、锐意创新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为文化经济增质提效提供高水平人才支撑。
优化复合型文化人才培养机制
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
人才培养是增强人才资源储备能力、推动人才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基础环节。文化经济发展依赖科技创新赋能和文化创意引领的双轮驱动,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要紧贴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双重需求,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着力解决复合型文化人才供给缺口。
一方面,以科技发展趋势为着力点,建立文化数字化战略需求牵引的交叉领域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模式。要打造由文化学者、文化政策研究专家、数据科学家、文创从业者等多元主体构成的高水平师资团队,并采用线上线下课程教授、数字文创项目式学习、文化科技企业一线岗位实践等相结合的方式,培养文理兼通的数字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
另一方面,以文化创新需求为立足点,构建符合文化经济发展目标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教育课程体系。要围绕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灵活调整学科结构,着眼文化经济提质升级科学布局数字文创设计、数字人文等前沿课程,形成适应新技术新业态的课程体系,切实保障教育内容与文化行业需求紧密结合。
完善多层次文化人才引进机制
培育形成文化创新人才专业梯队
人才引进是填补人才供需结构性缺口、优化人才梯队层次化配置的有效途径。要聚焦文化经济高质量发展,围绕文创产业产出倍增、地方文化品牌塑造等重点任务,建立开放灵活、精准对接、长效激励的文化人才引进保障机制。
一是分类分岗确定紧缺人才目录清单,部署各类文化引才专项计划。通过行业调研、数据分析等方式科学识别文化人才缺口,定向引进一批数字文化前沿领域的紧缺人才、在文化产业一线耕耘的领军人才、由知名文化学者和顶尖科技人才领衔的创新团队,培育形成前沿引领、行业精耕、学术支撑的文化人才集群。
二是精准匹配各年龄段人才发展需求,升级文化人才配套保障政策。针对青年英才、中年骨干、资深专家等不同年龄层次文化人才,健全涵盖职业发展、住房保障、医疗福利、家属安置等多维度的综合保障体系,完善定制化、动态化全方位支持体系。并建立跨代际合作模式,促进形成老中青衔接、传帮带结合的文化人才梯队。
三是持续营造“爱才、惜才、敬才”的浓厚氛围,优化“近悦远来”的文化人才生态。通过地方政府搭台、龙头企业支持、高校院所对接,持续打造文化创新峰会、文创精英大赛等活动品牌,促进办会竞赛、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紧密结合,激发“以商引才”“以会引才”“以才引才”链式效应,拓展人才寻聘网络。
建立多维度文化人才评价机制
科学遵循各类文化人才成长规律
人才评价是优化人才选拔、促进人才成长发展的重要手段。要遵循文化人才成长规律,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以科学评价为核心、以有效激励为目的、符合文化职业发展特点的文化人才评价体系。
一是突出业绩贡献,实行分类评价。要坚持“破五唯”和“立新标”相结合,根据艺术表演创作人才、文化旅游公共服务人才、文化旅游产业开发人才、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特殊人才等不同类型人才工作特点,分类设置评价导向和标准,突出履责绩效、创新成果和实际贡献。
二是坚持公平公正,丰富评价方式。要健全以同行专家评价为基础、社会和业内认可的评价机制,灵活运用考评结合、考核认定、实践操作等不同方式,同时引入社会满意度、市场满意度及相关第三方评价,确保公正透明。
三是推进机制衔接,加强评价结果应用。要促进评价机制与选拔、培养、使用、激励机制有机衔接,将分类评价导向和标准贯穿于文化人才职业发展全过程,将评价结果作为职称评审、岗位聘用、选拔任用等重要依据,充分发挥人才评价在文化人才管理中的关键导向作用。
畅通跨区域文化人才流动机制
着力推进文化人才资源高效配置
人才流动是尊重人才自主选择、增强人才市场灵活性的重要方式。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政府政策为引导,搭建横向流动桥梁、纵向发展阶梯,促进各类文化人才畅通有序流动和区域合理分布。
一是搭建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结合、创新与创业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的跨区域文化人才交流平台,促进形成常态化文化人才供需对接机制,打破地域壁垒,推动文化人才双向流动和高效匹配。
二是健全贯通不同层级、覆盖职业生涯全周期的跨区域文化人才职业发展衔接体系,推进职级晋升机制、薪酬调整机制、生活保障机制一体化动态适配,保障人才在跨区域流动中能够实现持续发展。
三是建立产业链条完善、多元业态融合、配套功能齐全的区域特色文化产业集群,依托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成熟的文化基础设施和健全的政策扶持体系,形成聚才引智的文化人才高地,为文化经济发展筑好人才“蓄水池”。
(作者杨光系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讲师;姜海涛系黄浦区政协委员、上海文学创作中心副编审)
优化复合型文化人才培养机制
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
人才培养是增强人才资源储备能力、推动人才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基础环节。文化经济发展依赖科技创新赋能和文化创意引领的双轮驱动,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要紧贴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双重需求,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着力解决复合型文化人才供给缺口。
一方面,以科技发展趋势为着力点,建立文化数字化战略需求牵引的交叉领域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模式。要打造由文化学者、文化政策研究专家、数据科学家、文创从业者等多元主体构成的高水平师资团队,并采用线上线下课程教授、数字文创项目式学习、文化科技企业一线岗位实践等相结合的方式,培养文理兼通的数字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
另一方面,以文化创新需求为立足点,构建符合文化经济发展目标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教育课程体系。要围绕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灵活调整学科结构,着眼文化经济提质升级科学布局数字文创设计、数字人文等前沿课程,形成适应新技术新业态的课程体系,切实保障教育内容与文化行业需求紧密结合。
完善多层次文化人才引进机制
培育形成文化创新人才专业梯队
人才引进是填补人才供需结构性缺口、优化人才梯队层次化配置的有效途径。要聚焦文化经济高质量发展,围绕文创产业产出倍增、地方文化品牌塑造等重点任务,建立开放灵活、精准对接、长效激励的文化人才引进保障机制。
一是分类分岗确定紧缺人才目录清单,部署各类文化引才专项计划。通过行业调研、数据分析等方式科学识别文化人才缺口,定向引进一批数字文化前沿领域的紧缺人才、在文化产业一线耕耘的领军人才、由知名文化学者和顶尖科技人才领衔的创新团队,培育形成前沿引领、行业精耕、学术支撑的文化人才集群。
二是精准匹配各年龄段人才发展需求,升级文化人才配套保障政策。针对青年英才、中年骨干、资深专家等不同年龄层次文化人才,健全涵盖职业发展、住房保障、医疗福利、家属安置等多维度的综合保障体系,完善定制化、动态化全方位支持体系。并建立跨代际合作模式,促进形成老中青衔接、传帮带结合的文化人才梯队。
三是持续营造“爱才、惜才、敬才”的浓厚氛围,优化“近悦远来”的文化人才生态。通过地方政府搭台、龙头企业支持、高校院所对接,持续打造文化创新峰会、文创精英大赛等活动品牌,促进办会竞赛、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紧密结合,激发“以商引才”“以会引才”“以才引才”链式效应,拓展人才寻聘网络。
建立多维度文化人才评价机制
科学遵循各类文化人才成长规律
人才评价是优化人才选拔、促进人才成长发展的重要手段。要遵循文化人才成长规律,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以科学评价为核心、以有效激励为目的、符合文化职业发展特点的文化人才评价体系。
一是突出业绩贡献,实行分类评价。要坚持“破五唯”和“立新标”相结合,根据艺术表演创作人才、文化旅游公共服务人才、文化旅游产业开发人才、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特殊人才等不同类型人才工作特点,分类设置评价导向和标准,突出履责绩效、创新成果和实际贡献。
二是坚持公平公正,丰富评价方式。要健全以同行专家评价为基础、社会和业内认可的评价机制,灵活运用考评结合、考核认定、实践操作等不同方式,同时引入社会满意度、市场满意度及相关第三方评价,确保公正透明。
三是推进机制衔接,加强评价结果应用。要促进评价机制与选拔、培养、使用、激励机制有机衔接,将分类评价导向和标准贯穿于文化人才职业发展全过程,将评价结果作为职称评审、岗位聘用、选拔任用等重要依据,充分发挥人才评价在文化人才管理中的关键导向作用。
畅通跨区域文化人才流动机制
着力推进文化人才资源高效配置
人才流动是尊重人才自主选择、增强人才市场灵活性的重要方式。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政府政策为引导,搭建横向流动桥梁、纵向发展阶梯,促进各类文化人才畅通有序流动和区域合理分布。
一是搭建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结合、创新与创业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的跨区域文化人才交流平台,促进形成常态化文化人才供需对接机制,打破地域壁垒,推动文化人才双向流动和高效匹配。
二是健全贯通不同层级、覆盖职业生涯全周期的跨区域文化人才职业发展衔接体系,推进职级晋升机制、薪酬调整机制、生活保障机制一体化动态适配,保障人才在跨区域流动中能够实现持续发展。
三是建立产业链条完善、多元业态融合、配套功能齐全的区域特色文化产业集群,依托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成熟的文化基础设施和健全的政策扶持体系,形成聚才引智的文化人才高地,为文化经济发展筑好人才“蓄水池”。
(作者杨光系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讲师;姜海涛系黄浦区政协委员、上海文学创作中心副编审)
责任编辑:张岩

-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