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 1
- 收藏
钩沉|100年前,毛泽东在上海为黄埔军校招生
2024-06-18 14:57
字号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
今年是黄埔军校成立100周年暨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40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代表中共中央向黄埔军校同学会表示热烈祝贺,向广大海内外黄埔同学及其亲属致以诚挚问候。他在贺信中指出,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是我国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学校。时光回到百年前的1924年。那时,国民党“一大”召开,孙中山完成对国民党的改组,实现了国共合作战略转移,国民革命由此翻开新的篇章。这一时期,在国共两党的合作努力下,黄埔军校与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应运而生。其时,作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刚过而立之年的毛泽东任职于上海执行部,黄埔军校在沪招生工作就在他的主持之下实施开来。
一、黄埔军校与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的筹建
民国以降,孙中山多次领导捍卫民主共和制度的艰苦斗争,走过坎坷曲折的道路。他长期周旋于各地方军阀之间,一时联甲伐乙,一时联乙伐丙,却屡遭失败。究其原因,主要是未能掌握一支真正接受革命党指导并听命于革命政府的军队。孙中山痛定思痛,深刻反省了这一问题,决定要“铸就一支真正的革命军”。1923年,在稳定了广州革命根据地之后,他一边筹备国民党改组,一边考虑创办军官学校,将培养军政骨干,创建革命军队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1924年1月28日,孙中山指定距广州约20公里的黄埔岛为军校校址。2月6日,军校筹备委员会即在广州市内位于南堤的一座三层楼内设立筹备处,开始了具体的筹建工作。
图为黄埔军校旧址
1924年2月8日,军校筹备委员会召开校务筹备会议,讨论各省招生名额之分配等事项。为了保证落实学校生源,孙中山同意采取派定招生名额的办法,动员国共两党,投入全国党组织的力量,在南北多省竭力招揽学员。根据招考规定,报考者一般要经过三关:第一关是各省区的初试,第二关是大地区范围内的复试,第三关是军校的总考试。基本程序是,全国19个省区分别先进行招生初试,初试合格后再介绍到上海、重庆等地复试,复试合格后再送到广州参加总考试。与此同时,国民党一届一中全会召开,议决在上海建立上海执行部,“管辖苏、浙、皖、赣四省党部外,并鄂、川、湘、黔之党务亦须兼顾”。上海执行部遂逐渐成为国民党中央驻地方的两大执行部之一(注:1924年4月20日,国民党北京执行部成立),就管辖范围和影响力而言,上海执行部或可称为国民党在广东根据地以外最重要的机构之一。作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直接产物,上海执行部的工作引起了国共两党的高度重视。国民党“一大”结束后,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和中央候补执行委员胡汉民、于右任等人被派往上海执行部任职,中共方面也挑选精兵强将进入上海执行部,与国民党合作开展工作。毛泽东、瞿秋白、恽代英、邓中夏、罗章龙、沈泽民、王荷波、向警予等中共党员开始担负起执行部各部门的实际工作。作为上海执行部办公地点的环龙路44号(今南昌路180号)一时人杰纷至、精英荟萃,被当时上海社会传称为“国共群英会”。
图为1924年5月5日,国民党上海执行部举行庆祝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三周年纪念活动时合影,后排左二为毛泽东
二、毛泽东:黄埔军校在沪招生的实际负责人根据《上海执行部组织部办事细则》规定,部长“总揽本部事务”,同时在“本部会议任主席”,而各部处秘书的任务则是“协助部长,办理本部事务”。上海执行部成立前后,国民党元老胡汉民等常委部长事务繁忙,故执行部具体工作主要由各部秘书实际操作,黄埔军校招生工作即是如此。通过查阅相关档案史料即可发现,该项工作的实际负责人系秘书处文书科主任(代理)、组织部秘书毛泽东。
关于毛泽东为军校招生一事,有以下几条史料加以佐证:
第一,据《张隐韬烈士日记》记载,1924年3月14日,毛泽东在上海执行部接待中共北方组织派遣来沪报考黄埔军校的张隐韬、杨其纲等人,告知对方:“已考过一次,你们来迟,须暂待两日,听本部的通知。”第二,黄埔军校一期生郭一予在《毛泽东负责上海地区考生复试》一文中提到:
我们到了上海后,由陈作为、赵自选两同志和我等将湖南党考取的军校一期学生公函和名单一起交给了毛委员,并请他照顾。毛委员当即告诉我们:“这次复试考生人数很多,很认真,凭考试成绩取录,你们赶快准备功课复试。”
第三,后来在淮海战役中被俘的国民党将领、黄埔一期生黄维曾撰文回忆说:“当时我与方志敏大哥、同乡桂永清等来到上海参加黄埔军校第一期的招考,接待我们的便是年轻的毛泽东主席,这么说来,我算是很早就认识主席了。”
第四,1954年10月18日,毛泽东本人在国防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说到:“我还曾经在上海为黄埔招过一期学生,地址是上海环龙路四十四号。”综合以上4条史料可以获知,毛泽东确系当时军校招生事宜的主要负责人。
图为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中央上海执行部旧址旧照
1924年的毛泽东刚过而立之年,风华正茂,在国共两党中均属头角峥嵘人物。在国民党“一大”上,他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在此前召开的中共三大上,他当选为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首次进入中央领导核心。担任中共中央局秘书的他同时在上海执行部任职,身兼秘书处文书科主任(代理)、组织部秘书、平民教育委员会常务委员、合作运动委员会委员等多种职务,负责部内文秘档案、组织党务等多项工作。因毛任职的秘书处主要掌管文告、总务、对外联络、交涉等事项,而黄埔军校招生工作必然需要从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到上海执行部下辖各省基层党组织之间的密切联通,秘书处居于其中,成为一条重要的纽带,保证招生事项的上传下达。揆诸实际,毛泽东在招生中扮演的应当是统筹协调的关键角色。在毛泽东的主持之下,上海执行部对考生的文化程度等个人履历进行细致查证筛选,在复试过程中更是严格监考,徇私舞弊者一经发现,立即驱逐出场。正是通过严格选拔,层层把关,来自五湖四海的200名优秀考生才得以脱颖而出,成为角逐最终入校名额的坚实力量。值得一提的是,在通过考试赴粤的这200人中,就有日后家喻户晓的徐向前、胡宗南、杜聿明、关麟徵、黄维等军事将领,这批人后来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国家军事历史进程。
黄埔军校一期在沪招生完成之后,上海执行部将军校招考工作常态化和固定化,继续承担了接下来的几期招生工作。据新发现的档案史料探知,黄埔军校二期在沪招生工作中也有毛泽东的身影。据《黄埔军校回忆录》《中国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大事记》《黄埔军校》等,黄埔二期学生招考入校的大体进程大致如下:1924年5月5日,黄埔军校第一期新生入学;1924年7月、8月,在上海、广州等地招生,这是黄埔二期招生的开始;1924年8月14日,举行新生入学考试;1924年9月1日,第二期学生入校;1924年10月、11月,第二期后两批学员陆续入学。
三、“伯乐”与“千里马”:毛泽东积极为军校推荐考生
国民党“一大”期间,孙中山委托出席大会之代表在各省为军官学校选拔推荐考生。他在大会开幕词中明确提出:“惟当时各省多在军阀铁蹄之下,不易公开招生,故预先委托本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回籍后代为招生。”为了引起与会代表对此事的关注,孙中山率先垂范,亲自为军校推荐考生荣海襟、荣保辉、荣有略。
由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部署,再由学校入学试验委员会组织填报,形成于1924年7月的《陆军军官学校学生详细调查表》是黄埔一期生当年入学之际由个人亲笔填写的基本情况简历表格。查看表格中“入校介绍人”一栏可以发现,蒋先云、李汉藩、伍文生、赵枏、张际春、李焜这六位考生填写的入校介绍人都是毛泽东。
左起:蒋先云烈士、李汉藩烈士、伍文生烈士、张际春烈士。赵枏烈士、李焜烈士未寻得照片
事实上,黄埔军校一期招生时,中国共产党为了增强自身力量,希望派中共党员干部报考军校,前去学习军事。1924年三四月份,广州共青团组织就发出了选送革命青年投考军校的指示:“现在国民党在广州创办军官学校,地方拟派三、四同志赴考,来预备将来干军人运动。”上海执行部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党员充分贯彻组织意图,积极响应号召,在军校招生中不遗余力地推荐具备“红色基因”的考生,选送了一批优秀的、具有共产主义信仰的考生进入黄埔军校就读。凭借在湖南省籍革命青年之中享有的较高威信,毛泽东保举推荐蒋先云等6人报考军校。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是蒋先云和赵枏的入党介绍人,也是李汉藩、伍文生和张际春追求真理的启蒙教师和革命引路人。由于毛泽东识人的高水准,经他推荐的学生皆是铁骨铮铮的好汉,在此后的革命道路上不惜为理想信念牺牲生命。
表为毛泽东推荐的6名学生的主要事迹四、毛泽东负责招生工作的历史意义
从1924年2月下迄当年12月,毛泽东在上海执行部工作将近一年时间。由于执行部内国民党右派的排挤攻击,加之身体健康原因,毛泽东最终离开了执行部,返回湖南老家养病。然而,在此期间,他参与了黄埔军校两期在沪招生工作,这段经历对他的个人发展可谓意义深远。
在上海执行部任职时,对待黄埔军校招考学生的问题,毛泽东坚持主张:革命军队是实现革命理论的先锋,多选派党团员或进步青年到军校学习,培养党的武装骨干。在负责招生工作时,毛泽东更是身体力行,努力践行自己的主张。在统筹协调复试工作的同时,留心物色可造之才,积极为军校保举推荐具备“红色基因”的优秀考生。
在负责过两次军校招生工作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毛泽东一直对黄埔军校的情况倍加留意,黄埔军校在他心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他后来在论述中国共产党的战争历史时就曾指出:
我们党虽然在一九二一至一九二四年的三四年中,不懂得直接准备战争和组织军队的重要性;一九二四至一九二七,乃至在其以后的一个时期,对此也还认识不足;但是从一九二四年参加黄埔军校开始,已进到了新的阶段,开始懂得军事的重要了。
在毛泽东看来,黄埔军和红军、八路军乃至中国人民解放军之间存在紧密关联,在中国军事史上,人民解放军是黄埔军进一层次的发展。1954年10月18日,毛泽东在国防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将中国军队的近代化分作三个阶段:
第一代是清末搞的新军。……第二代是黄埔军。它曾是一个革命军,革了前面所说的那个军队的命。……黄埔军也曾受到人民的拥护,北伐时势如破竹,但也有一个缺点,就是脱离人民。……共产党那时候犯过一个错误,就是不要军队,只在军队里派党代表。后来蒋介石把党代表一驱逐,进行清党,在共产党控制下的军队就只有叶挺的一个独立团。南昌起义后,党所领导的军队变成了游击队,这个游击队一直打了二十二年。现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是第三代。人民解放军的前身是红军。这三代,代表了中国近代军队的三个阶段。
1937年10月25日,毛泽东接受英国记者贝特兰采访时说:“国民党的军队本来是有大体上相同于今日的八路军精神的,那就是在一九二四年的时代。那是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合作组织新制度的军队……那时军队有一种新气象,官兵之间和军民之间大体上是团结的,奋勇向前的革命精神充满了军队。”
图为毛泽东与贝特兰交谈记录稿
毛泽东一直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发展建设,从红军到八路军、新四军,再到人民解放军,均鲜明地受到了黄埔军校的影响,应被视作是在黄埔军校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1936年,中共创办“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初时称“红大”),这是中共在革命战争时期创办的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革命军校,也是效仿黄埔军校的办学模式而建的一所中央革命军校。毛泽东在开学典礼上发表了演讲,并且富有深意地提及“继承黄埔精神”。他说:“第一次大革命时期有一个黄埔,它的学生成为当时革命的主导力量,领导了北伐的成功,但到现在它的革命任务远未完成,我们的红大就要继承黄埔精神,要完成黄埔未完成的任务,要在第二次大革命中成为主导力量。”毛泽东在革命军队建设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始终受到早年为黄埔军校招生经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此后艰苦卓绝的革命征程中,毛泽东更加深刻地意识到革命军队建设对于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确保人民军队的性质”等关键论断,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文章注释从略)
责任编辑:丁元圆
转载请注明来源
- 14
- 1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