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评论
  • 收藏
赋能产业,科技金融“上海方案”频出:服务不同发展阶段的科创企业
刘惠宇/解放日报  
2024-04-26 08:07 字号
2023年10月,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获批开展认股权综合服务试点。截至目前,已有19单认股权在上海认股权综合服务试点平台落地项目。
这只是科技金融“上海方案”的一块拼图。在对科技金融的探索中,上海正在交出一份扎实答卷。
产品创新
在金融支持科创的路上,一直存在一个难点和矛盾——商业银行以抵押品价值确定贷款额度,而科技企业普遍重研发、轻资产。同时,在中小科创企业发展早期,很多企业的经营状况并不“漂亮”。他们又确确实实需要资金,怎么办?
上海的金融机构想了很多办法,认股权是其中之一。
认股权其实是一种选择权,持有机构在未来某一时期,可以行使该选择权,用一个约定的价格来认购企业股权。这样一来,对金融机构而言,降低了投资风险;对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来说,通过对未来权益的让渡,能够在现阶段获得来自金融机构、产业园区等所提供的资金和服务。
在落地的19单认股权中,标的企业均为医疗器械、新能源、数据科技、信息技术等行业的优质科创企业,其中11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上海股交中心副总经理陈妍妍表示,目前已经探索出了“银行+认股权”“银行+产业园区+认股权”“银行+担保+认股权”“产业园区+认股权”等多种业务模式,应用较广的有两类。
一类是依托银行“投贷联动”模式,降低企业信贷融资门槛和成本。银行是服务科创企业的主力军,认股权的后续收益能够抵补前期银行的授信风险。当然,这就要求银行优化相应评审机制,更加关注企业的成长性,识别股权价值。企业则可以利用认股权,与银行等机构在信贷、融资方面进行更深层面的合作绑定,获得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背书。
另一类则是和产业园区共建“服务+认股权”。简单来说,就是用自身认股权来换取园区的资金、服务等扶持,比如“园区服务+企业认股权”“减免租金+企业认股权”“种子资金+企业认股权”等模式。这样既可以降低企业成本和财务压力,同时也能够通过认股权来增加园区收益。
丰富生态
认股权只是科技金融的一块拼图,一个更加丰富的生态正在上海诞生。
比如,中国建设银行创新推出了“善科贷”、升级了“善新贷”,聚焦科技小微企业“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等多方面要素,不再只是看“砖头”垒起来的固定资产,而是创新多元化增信方式,致力于将知识产权、人才称号等“无形资产”,从一纸证书变成银行的授信额度。
又如,为了让金融更懂科技,浦发银行推出“科创五力评价模型”,从履约能力、偿债能力、科技创新力、融资竞争力、团队研发力五方面,对科技企业精准立体画像。同时推出“浦研贷”“浦科并购贷”等,精准服务科技企业关键科创成果转化、技术突破、产品研发、并购重组等需求。
同时,在保险保障方面,针对技术研发阶段缺乏保险保障的痛点,太保产险开发并承保研发费用损失保险、研发中断保险等产品,2023年为105家企业提供科技研发、成果转化阶段保险保障超142亿元,赔付支出超58万元。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科技企业有不同的风险特征和金融需求,这难以依靠单一行业解决,需要商业银行、信托、保险等各行各业共同去努力。”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科技金融创新中心总经理董宣忠表示。
而上海金融机构想为科创企业做的,其实远不止于金融。
在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科技金融中心总经理方奇看来,“我们能做的‘不止于金融’,更应该为产业赋能”。
方奇表示,银行自身就有很多应用场景适合技术落地。比如,工行与一批AI企业开展合作,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智能网点和智慧信贷、自动数据处理、押运车路线规划等多种应用场景开展合作。在提升银行运营集约化、智能化能力的同时,也为科技企业提供了技术落地场景。
同时,“链接资源”也是金融机构具备的天然优势。工行为一家高端生物制药智能化生产装备制造企业介绍产业下游生物医药企业,对接双方实验器械供需,引荐其加入细胞与基因治疗产业联盟,进一步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帮助拓宽其产业领域。“实现产业上下游的客户对接,这是闭环支持企业发展的路径。”方奇表示。
责任编辑:杨骁希
转载请注明来源
  • 1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