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
  • 评论
  • 收藏
联线特稿|21年前写那封信的上海高中生,接受了殷墟博物馆的重访邀请!
政协联线记者 顾晓红   
来源:政协联线 | 2024-03-29 09:17 字号
“@王寅,殷墟博物馆正在呼唤你!”农工党党员王寅没有想到,一封写于21年前的信,让她成为今年3月16日一则上海电视新闻中全网寻找的主角。
记忆难忘
“当一位中学老师打电话告诉我电视台在找我时,我有些意外,而当得知这次寻找源自2003年那次文博之旅时,我有些激动。”王寅说。今年2月26日,位于河南安阳的殷墟博物馆新馆建成开馆。在“探索商文明”展厅中,一封21年前的手写信引人注目。这封信是2003年一名叫王寅的上海高中生写给殷墟发掘研究工作者、著名考古学家杨锡璋先生的。王寅在信中提到,那一年在河南安阳参加夏令营的经历令她难忘,通过参观考古文物研究场所,她近距离感受到殷墟承载的历史厚度,了解到考古工作的艰辛,从而更加深了对历史文化的喜爱。
殷墟博物馆新馆“探索商文明”展览的策展人、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去年在整理材料时发现了这封信,被信中的内容和真挚的情感深深打动,决定将这封信展出,让更多的人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情感联结。
2021年2月去世的杨锡璋先生1958年从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4年后的1962年,他来到河南安阳考古工作站,开始参与殷墟的发掘与研究工作。“我这一辈子就贡献给殷墟了”,此后的40余年,杨锡璋坚守于此。他曾主持发掘了郭家庄160号墓,出土铜、陶、玉、石、骨、牙、竹、漆等各种器物349件,“河南殷墟郭家庄160号墓”入选199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杨锡璋生前保留了不少信件,大部分都是谈论学术问题的,而王寅的这封信非常特殊——一名高中生怀着满腔热情表达了自己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并向前辈认真讨教学习方向。
何毓灵和他的同事们很想进一步了解王寅当时写这封信时的状况,以及时隔这么多年后这名高中生是否还坚守着对考古和历史文化的兴趣,也希望通过展出这封信及了解背后更多的故事,让当代年轻人能够对中国历史文化和文物产生更多自信与热爱。于是,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何毓灵在今年赴京参会期间,与上海媒体取得联系,请求帮助寻找王寅。
寻找过程并没有太多周折,当年写信的上海高中生王寅,已成为一名公务员——农工党青浦区委的专职干部,并加入了农工党。2003年,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高二学生王寅参加了由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上海博物馆和上海中学生报主办的“2003我看博物馆”征文比赛活动。她以独特的视角,对上博“中国历代玺印馆”所藏的(清)蒋仁“真水无香”石章进行解读与感悟:“‘真水无香’体现着对高雅艺术和生命的双重追求,因为‘只有具有高尚灵魂的人,才能创作出高雅的艺术’。蒋仁深知,生命的高峰不是名声地位的叠加可以达到的,艺术的精华也不是金石玉器可以比拟的,所以他甘愿在清苦的日子里用心血凿刻‘真水无香’这一生命真谛,使它的价值远远超出一块玉石的重量,它给人的启迪更经得起时光的打磨。”王寅的文章,获得那次征文比赛活动的高中组一等奖,这也让她得以作为2003年上海市文博夏令营的一名营员赴河南安阳,近距离感受殷墟承载的历史厚度,领略文物背后的文化精髓,了解考古工作的艰辛。“杨锡璋先生亲自给我们讲解考古和历史文化。”王寅和夏令营的伙伴们由此了解了殷墟这个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多年的历史,它见证了商王朝的兴衰,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殷墟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艺术、宗教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那次旅程,让王寅更深刻地认识到,“不能只有对文物感性的认识,更要理性地学习历史,这样才能深刻地参透文物背后的故事,感知一个社会、一个朝代的脉动”。正是带着这份热忱,回沪后升入高三的王寅给杨锡璋先生写了这封信:“此次到河南,我了解了许多关于悠久的中原文化知识,深深地被这种文化精髓所体现的民族精神震撼,但我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您——一位献身于历史文物的学者……安阳让我看到考古工作的艰辛与现实,您让我见识了一位考古工作者的平凡与伟大……我知道,对于您来说,我不过是个孩子,没有什么知识,但我真的喜欢文物,喜欢历史,以至于放弃了一直最爱的物理,在高三转入也许师资并不如物理班的历史班,我只想请求您,一位我敬佩的爷爷,告诉我如何走近文物,走进历史?”她还询问前辈,面对辛苦的考古工作,是什么“给了您力量、支持了您的信念、成就了您的事业”……
“我没有想到,这封信会被杨爷爷珍视到这种地步。”王寅说,她也没有想到,这封“言语有些幼稚”的信会在殷墟博物馆新馆展出,让她的心声得以穿越时空。
缘分再续“3月17日下午,何毓灵老师在殷墟博物馆新馆‘探索商文明’展厅内我写的那封信展柜前,通过手机与我以及当年去殷墟的带队老师冯齐视频连线。他对我说,我给杨锡璋先生写的信,现在也已经成为博物馆一件特殊的‘文物’。他还把手机摄像头对向展柜,让我们能看到陈列在展柜里的那封信。杨锡璋先生的一些手稿、日常用品等也在展厅展出。”
自己21年前写的一封信能与国宝一同展出,这让王寅兴奋不已。她激动地对何毓灵说:“太有意义了,真的很感动,这只是一封再普通不过的高中学生的来信,当时杨爷爷做研究那么忙,时间精力都很宝贵,竟然把这封信留了下来,你们还保存得这么好!”何毓灵告诉王寅,“杨先生保存了大量的私人来信。我们在整理他的物品时看到你的这封信,觉得非常有意义和有价值。这封信能够代表我们大家对文化、对文物的一种爱,这种爱也是能够传递到现在的。我们想把这种爱表达出来,所以就把信件展示了出来”。
“我很想把杨爷爷给我写的回信也找出来,非常遗憾的是没有找到,但我一直记得杨爷爷那封回信的内容,他说很高兴看到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对考古事业有兴趣,也很高兴有越来越多有助于传承历史文化的活动和平台。他鼓励我继续好好学习,拥抱自己的理想。”王寅说。
“视频连线时,何毓灵老师还将手机摄像头对着展厅环绕了一圈,他说现在的殷墟博物馆除了数量众多的国宝文物和现代化展厅,还有数字化展示、沉浸式体验等,更加适合年轻人来打卡参观。我告诉他当年我们去参观时还不是博物馆,而是一个很简单、很朴素的像研究所一样的建筑,他告诉我那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王寅说。
“视频通话时,冯齐老师提到了一个细节:当时,杨锡璋先生曾说‘平时我们是不开空调的,今天你们这么多同学过来参观,我们专门开了空调’。这我也记得。那天,杨爷爷领我们到一个展厅参观,还专门对我们说这里一般是不给别人看的。大家静悄悄地看着那些放在玻璃展柜里的文物,很安静、很虔诚。我看到杨爷爷的眼里满是光亮。”王寅说。她提到的那个展厅,何毓灵告诉她正是“那时不对外开放的安阳工作站文物陈列室,杨老那天亲自带大家参观并讲解,他对同学们确实是厚爱有加”。
“视频连线时,何毓灵老师说我的信打动了许多殷墟考古人,他们向冯齐老师和我发出正式邀请,欢迎我们再赴安阳,再访殷墟,到殷墟博物馆看一看,在感受商文明的同时重温当年的美好记忆和感动。我们高兴地接受了这一邀请。”王寅说,她期待着不久后的重访,“再度实地感受中华文化的厚重”。
初心不变21年前,王寅把自己在“2003我看博物馆”征文比赛中的获奖作文《真水无香》也随信寄送给了杨锡璋先生。她还在作文纸的正面贴上了一张小便利贴,并在上面写了一段话——“真水无香”这种精神是我最敬佩您的,不图名利,追求平凡却崇高的境界!我们历史老师说: “学历史就是要甘于寂寞。”我在您身上好像明白了一点儿。
虽然没有成为一名史学工作者,但“真水无香”的初心,王寅一直坚守着。
2012年,王寅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农工党青浦区委工作,并于2016年加入农工党。“除了做好党派人士联系和服务的本职工作,我现在的另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参政议政,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积极建言。”王寅表示,这些年来,虽然没有直接投身于考古或文博事业,但她“依旧关注历史文化传承,以自身的方式为传统文化保护出一份绵薄之力”。她一直留意文旅、文保方面的动态,也曾多次提出相关的意见建议。在所提交的题为“让和美乡村由内而外美起来”的社情民意信息中,王寅认为,通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河道整治、农村路桥改造、农村垃圾处置等各类工作,乡村的环境美已基本做到,但外在之美只是和美乡村建设的第一步,“如果没有内在美,就少了中华文明的传承气韵”。她建议,开展耕读文化活动,并吸引更多市民群众参与其中,以书香和诗意让和美乡村由内而外美起来。针对各处村落更新中相似趋同的现象,她认为,在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时应结合村镇的特色和优势因地制宜,保留原有风貌和文化底蕴,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播,营造美好的社会氛围和乡村环境。
在有关“上博特展预约方式宜更友好灵活”的社情民意信息中,王寅认为,上海博物馆高质量的特展深受欢迎,但在服务方面有待改进。她建议,结合群众需求和实际情况,提供更方便灵活的预约及更改服务,对预约后确实无法参观的群众,应设退款渠道。
在以“关于建设青浦标志性公共绿地的建议”为题的社情民意信息中,王寅建议,以方便群众、融入生活、生态宜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学习借鉴上海市区绿地规划,将建设青浦标志性公共绿地列入规划,打造青浦一体化的生态建设体系。王寅曾多次获得青浦区优秀公务员嘉奖、青浦区政协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先进个人,以及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农工党上海市委等颁授的奖励和荣誉。
2023年9月,王寅在“伟大梦想 共同分享”农工党上海市委朗读者分享阶段赛中分享了她创作的《信仰的力量》:信仰,是清晨最靓丽的一抹阳光;信仰,是高山最馨香的寒梅绽放;信仰,是大海最磅礴的前进力量……因为信仰,广大革命前辈坚贞不渝……无数光辉的名字,以坚定的信仰,践行着对信仰的承诺……沐浴着新时代的曙光,伟大的祖国蒸蒸日上,面对辉煌灿烂的前景,要取得最后的胜利,同样需要坚定的信仰……重任在肩,初心不忘……
责任编辑:张杏梅
转载请注明来源
  • 61
  • 评论
  • 收藏